浅谈美育下的中国美术史教学
2021-10-08杨柳青
杨柳青
摘要:该文从美育的概念入手,回顾了美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以及美育在当下的重要意义。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环节,中国美术史不仅是大学美术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还是作为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的重要组成,因为他包含着重要的美育维度。中国美术史是人们了解中国从过去到今天的一扇窗户,是一幅对外交往及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画卷,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在中国美术史教学中,要想将思政课程与中国美术史教学相结合,教师就要进一步发掘中国美术史的美育价值,利用好线上线下美术史资源,与时俱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从而讲好中国美术史。
关键词:美育;中国美术史;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教学
一、中华美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远的古国,从夏商周时期的“乐教”到六艺教育,从西周礼乐制度到春秋之际孔子提出的兴于诗、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都蕴含着朴素的美育思想,对美术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代,以王国维、蔡元培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他们看到了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育被视为培养人们德、智、体、美、劳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人们愈加重视于自身的全面发展,美育也受到更多的关注。美育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因为它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美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1]美育也涉及美的理念与育人的手段,但美育的实现更应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但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的必由之路,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2]美术教育是一个体系,落实到美术教育中,就要通过美术史的学习形成对美的感知能力。
二、中国美术史的概览及意义
美术史作为大学美术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一般包括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同时,中外美术史也常作为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程。因此,美术史的学习都是对大众进行美育普及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中国美术史的学习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手段。在尹吉男教授主编的《中国美术史》绪论中,他写道:“学习中国美术史的目的,是让我们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视觉文化史和美术遗产;了解我们悠久、独特而又多彩的优秀民族文化。在掌握我们民族审美历史的基础上,体会我们民族自古以来所具有的开放胸怀、创造精神和文化自信。我们从中国美术史的学习中反思我们的审美文化和视觉经验,从理论高度不断推动我们的认识,从而激发我们美术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增加我们的审美修养,能动地改造世界,并让世界人民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和多元格局。学习中国美术史是一个很好的开端。”[3]
1.中国美术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中国美术史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民间美术等在内的美术各门类、向人们展示了各时期的优秀作品、杰出的艺术家、民间艺人等。从时间维度看,学生通过此能对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能在各时期的学习中,了解属于那个时代的美术的特点,如汉代美术的“深沉雄大”、唐代美术的“灿烂求备,异彩纷呈”、宋元美术的“开宗立派”、近现代美术的“冲突中的融合与发展”等。从空间维度看,中国美术史既包括中国区域内的各类优秀美术,又包括某一固定区域内有代表性的美术。当人们欣赏这些文化和遗产,体会作品中的真、善、美时,这些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将不仅是身心上的愉悦感,而且是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2.中国美术史是了解中国历史的一扇窗户,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强调“图画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4],这是强调绘画能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了解历史。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希望“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美术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历史。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中,人们可以领略宫廷美术的辉煌、文人美术的性情、民间美术的纯真质朴。近现代中国美术史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觉文化史——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以古代侠士英雄主义精神激励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罗工柳的《地道战》、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描绘了从抗日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因此,中国美术史从视觉的角度,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历史的窗户。
3.中国美术史是一幅对外交往及各民族美好往来的画卷,中国美术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也使在与其他国家文明的交往中兼收并蓄。通过中国美术史,人们能够了解到尉迟乙僧是来自今天新疆和田的贵族,他久居长安,将西域画风引入中原;黄道婆把从向黎族人民学来的手艺带到家乡松江,从而改进了江南等地的棉纺织技艺,为江南地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等等。可以说,通过中国美术史可以了解到,既有对外交往的篇章,又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篇章。学习这样的美术史,有助于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这也是美育的重要内容。
三、中国美术史教学和中华美育精神弘扬融合的几点建议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一文中说:“当我们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进步思想,传播和平发展价值观时,应借助那些兼具亲切度、穿透性、覆盖面和震撼力的作品,它们充满底气、骨气、正氣、大气,是中华美德的最好的代言者”[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表述: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中国美术史恰好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具有修身、育人的深刻内涵,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做好中国美术史的教学和中华美育精神的弘扬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个别老师对于中国美术史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方式不够多元、教学语言不够恰当;部分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影响,使得教学效果与老师预期存在差异,影响中国美术史这门课程在美育方面的发挥。因此结合教学工作中实际问题,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应工作:
第一、在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中深入剖析其思想政治方面的内涵,深化本课程思政实质。中国美术史的受众为各高校内艺术学院人文学科师生,其立足文化史的高度,运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教学方法,吸收当代东西方的理论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国古代美术演变的宏伟历程,呈现出中国美术在人类传承中独树一帜的光辉传统。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意识,深刻理解中国美术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教学使得思想政治在中国美术史的教学中进一步深化,将思想政治和美育有机融合,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第二、在中国美术史课程安排中加强挖掘其美育价值,引导学生领悟美育内涵。课程中教师承担引领者职责,而不是传输者,使得课程成为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在课程中将中国美术史的核心素养引入其中,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了解美术史中的经典作品,理解作者的当下实际和美术表现方式,形成基于美术史的审美判断,并促使学生根据所理解的审美运用于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通过美术史课程的审美教育作用下,逐渐养成对美术事项、艺术现象、社会万象等多方面的理解与判断。
第三、加强线上线下美术史资源利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新方式。中国美术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教材中的艺术作品引用、展现方式和课程教学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很难令学生领会中国美术史中经典艺术的深刻内涵。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各类艺术平台,选择优秀的网络美术馆、博物馆资源和优质的艺术音视频资源,例如:《国家宝藏》了解国宝中美术作品的前世今生;VR技术使各种美术精品近在眼前;9亿像素的《千里江山图》中每一个打动人心的细节;敦煌壁画里中变身动画剧的飞天女神[7];艺术院校应组织各艺术专业学生通过课上讲述课下观察的形式,深入美术馆、艺术历史类博物馆,近距离欣赏艺术真品。通过各种各样的现代化资源让学生亲身实际的感受中国美术史的巨大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总之:把培育和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国艺术深厚土壤,汲取中国美术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教好中国美术史、宣扬中华美育精神,通过提高思政意识,挖掘美育价值,加强线上线下资源利用等方式,促进中国美术史教育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2]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
[4]《中国美术史》编写组.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5]《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2.
[6]吴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9-0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