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德育资源开发例谈
2021-10-08周敏
周敏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除了要依托学校品德课程及教育实践活动,还依托英语学科教学等这类开展德育的重要平台。然而,很多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德育关注不够或方法不当,导致英语课堂教学中频现“失德”现象。
语言学习不仅是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強学生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译林版英语新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文明礼仪、珍惜时间、关爱他人、健康饮食、交通安全等,挖掘并激活教材中潜在的德育素材,将德育融于英语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熟练掌握目标语言的同时有效提升人文素养,用英语引领学生开启新奇美妙的环球之旅,实现智育与德育的双丰收。
一、体验英语阅读,领略语言魅力
英文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目标信息、开阔国际视野、丰富语言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小学英语阅读注重趣味体验,让学生依托清晰主题与直观插图,借助相关阅读技巧与方法,准确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情感、领略故事语言的无穷魅力,以此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增强他们的阅读自信心。
例如,新教材五、六年级第一单元均为经典英文绘本故事,如《灰姑娘》《皇帝的新装》等。教师教学时可先呈现中文版的书籍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回忆和巩固有关故事情节。接着,有效利用相似的故事图片,将故事文字由中文切换至英文,引导学生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故事,借助已知故事内容正确猜测相关新词句的意思,初步感知英文阅读。此后,教师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英语故事,并通过观看英文动画、跟读故事录音及配音、表演故事等活动,不断丰富故事阅读的情感体验,并在灵活运用故事语言的过程中感受英语学习的快乐。此外,教材中的故事是原版故事的简易读本,教师可以在学生熟练阅读教材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自主阅读英文原版故事,领略故事语言的独特魅力。
二、领略中西文化,激扬爱国情感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新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文化素材,这些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外国文化,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拓展了国际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在体验中西方文化异同中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进而触发了爱国情怀。
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新教材中的文化板块,介绍我国的特色传统文化,如在学习相关国家的标志性动物、旅游景点、特色运动项目、传统服饰等文化时,可给学生分别介绍我国国宝大熊猫、“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国球乒乓和唐装、汉服等特色服饰;在教学中西方饮食文化时,可让学生在对比分析茶与咖啡、馒头与面包的差异中总结出中式餐饮的特点;在学习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时,可让学生亲身体验春节与圣诞节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在比较中深化对我国节日文化的认知,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感……通过中西方各种文化的对比,学生深入了解了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还激发了爱国热情。
而学贯中西的诸多语言学家崇业爱国的事迹,更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极佳素材。钱钟书先生在抗战时期放弃国外舒适生活,坚持回到战乱中的祖国,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研究,为祖国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季羡林先生在德国取得优异学术成绩后,大战时期仍辗转取道回到祖国怀抱,在翻译和传播中西方文化方面成就卓著……这些感人至深的爱国故事,激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刻苦读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链接实际生活,培养语言思维
语言学习与思维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英语学习对促进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话题引入学生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如运用目标语言开展交际,以此提高学生语言思维水平。
例如,六年级上册“保护地球”单元中,课文围绕节约用水、节约能源、节省树木和不要使用太多的塑料四大主题有序呈现新语言知识,将环保理念寓于语言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主题分语段学习,师生通力合作动态生成“思维导图”板书,并让学生借助板书任选一个或多个主题阐述如何保护地球,熟练认知保护地球的相关做法。之后,教师将本课话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相链接,借助“我是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结合已知语言和生活经验陈述各自的环保观点。学生积极思考后,提出了诸如用淘米洗菜水浇花、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爱惜书本和课桌、多植树种花、自带环保购物袋(包)、购买玻璃瓶装的东西等贴近日常生活的环保建议,充分巩固和操练了故事语言,有效扩展和补充了教材内容,从而引领学生的日常环保行为。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应根据英语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链接实际生活,把握德育实际,运用合理、恰当的教学策略,在英语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步提升,努力成为具有高尚人格品质、渊博文化学识的优秀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