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机车的奔腾年代
2021-10-08王雷
王雷
赤色工会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中留下耐人寻味的巧合。
2007年,世界第一条高寒高速铁路哈大线正式破土动工,这是连接东北三省的首条高速铁路,标志东北跨入全新的高铁时代,朝着东北工业基地振兴的方向高速奔去。
巧合的是,将时间轮盘回拨100年,1907年,同样在东北这块土地上,京奉线铁路竣工完成。彼时,东北境内的铁路干线有三条,一条是中俄共管的中东铁路,一条是日本人的南满铁路,一条就是京奉铁路。京奉铁路的落成,同样标志着一件事,中国人在东北终于有了自己的铁路线。
当然,建成铁路并不意味着拥有了整条铁路,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就是,当飞驰的列车出现故障,国人才蓦然发觉,找不到修车的工厂,铁路和列车只能归为摆设。当时,俄国人和日本人在东北境内有两个机车修理厂,修理厂有一条禁令:不准为中国机车修理。这条禁令仿佛是上海外滩公园门口那个“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如匕首深深刺痛了国人的心,京奉线上的机车不得不远送到唐山铁路工厂进行检修。
屈辱激发自强,面对如此情形,国人决定兴建属于自己的机车修理厂。1925年,当时的北洋政府投资77万银元,选址皇姑屯站一公里处,动工兴建皇姑屯修车厂,这便是沈阳机车车辆厂的前身。
据沈阳机车车辆厂厂志记载,当年兴建工厂,博众家之所长,取各方之材料。先是聘请了英商怡和机器公司工程师阿洛斯顿,又调派东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石志仁兼任工程师,同时请来德商宝利建筑公司经理马克斯做工程设计,建厂的材料均从关内购进,仅沙石之类从当地取用。
工厂如火如荼建设的同时,另一项“建设”也在悄然进行。
1925年,皇姑屯修车厂动工兴建,同年,京奉铁路总工会党团书记梁朋万以卖肥皂為名来到皇姑屯,在工人蔡恩起家秘密成立了皇姑屯赤色工会,这是奉天第一个赤色工会组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赤色工会的建立为皇姑屯修车厂注入了红色基因,皇姑屯修车厂也由此成为红色据点,积蓄着工人力量,引领着工人运动。
1929年,刘少奇任满洲省委书记期间,以皇姑屯修车厂为据点,铁路为脉络,派出杨一辰、张聿修、陈同和、刘子奇等人,奔赴北宁路关外段大虎山、沟帮子、彰武、营口、锦州等地,发动工人运动。皇姑屯修车厂一度成为北宁路关外段工人运动中心,厂党支部也于1929年底被满洲省委提为特别支部。
工人运动渐成燎原之势时,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虐东北。沈阳被日军占领后,皇姑屯修车厂被迫停工,大批高级技术人员流亡关内。此后,日本人攫取了皇姑屯修车厂的所有权,由日本人担任厂长,更名为“满洲铁道工厂”,重要部门均由日本人执掌。
侵略者的统治下,工人备受屈辱。日本人从各地骗来500多名百姓作劳工,他们被关在铁网围起的工棚里,日本人称其为“共荣庄”,外有狼狗看守,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吃着咸菜高粱米,干着推车、装卸等重体力活儿。工人生病或被打后会被送到一间暗室,倘若饿死病死,会被直接拖到屋后,就地掩埋,日本人美其名曰“幸福间”,工人则直呼“要命间”。
苦难可消磨肉体,但不能摧毁精神,工人蛰伏等待,他们相信黑夜终将过去,每日轰鸣的列车汽笛声,也变幻成他们沉默的呐喊。
拉响汽笛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机车的鸣笛成为集结号,短短几天,便有1600余名工人复岗。6天后,皇姑屯修车厂复工,并更名为皇姑屯铁路工厂。同年,工厂建立了由厂长牵头,行政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代表组成的工厂管理委员会,工人从此成为工厂的主人。
沈阳解放之时,中国境内仍有战火,在“献纳器材,努力生产,建设工厂,支援前线”氛围之下,工人将目光锁定在一台报废机车上。日军和国民党撤离时,拆掉机车上能拆的所有设备,导致机车的制动、运行等系统部件严重缺失,水柜、铁板全部腐烂,锈迹斑斑地被丢弃在大北门外。
“除了卖废铁,这台机车毫无价值。”当时无人看好这台机车的修复。工厂上上下下却铆足了劲儿,不仅连夜挑出40余位技术能手,用一晚时间就把一个火车头拆成零件(要是换作平日,这样的工作需半月方能完成),工人还昼夜无休,拆旧换新,动手加工零件。14天之后,一台崭新的机车重新展现在众人面前,没人相信这台机车曾是大北门外的“废铜烂铁”。
工人想让机车驶入当时还叫北平的北京城,遂将机车命名为“北平号”,在全厂工人的欢呼中,“北平号”拉响汽笛,开赴前线。当年《东北日报》用整版篇幅发表《北平号火车头》长篇文章,作家草明更是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火车头》。
这仅是车辆厂开启荣光的序章。1950年,工人再次接到重任,为国家主席毛泽东改造公务车。毛主席身材伟岸,配有秘书和警卫员。为布局精细、布置庄重、安全可靠,时任厂长李信亲自组织实施,抽调铆、钳、管、电、木、油、缝等工种80人,经一个月时间,光荣完成任务,工厂也由此闻名全国。
名声对于工厂而言,更多的是担当。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工厂虽百废待举,但仍选拔了79位工人,分批支援朝鲜前线。他们沿着炮火最为密集的铁路线,抢修铁路、维修机车,每晚住在铁路旁的大篷车里,听着炮声入睡。当时的工厂人事科科长崔东明在一次维修任务中,遇到敌机轰炸,壮烈牺牲。
担当还不仅如此。1958年,党中央决定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兴建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北京火车站等十大建筑工程。这十大建筑工程从1958年9月确定建设到1959年9月大庆前夕,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建成竣工,创造了奇迹。老一辈沈车人(1958年8月15日,于两年前分开的皇姑屯机车客车修理工厂和皇姑屯货车修理工厂重新合并,成立并命名为沈阳机车车辆工厂,简称为车辆厂)承担的任务是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第二层钢屋架的制作,也因此有幸成为这个奇迹缔造者中的一员。
1959年至1976年支援三线期间,工厂先后有近700名职工及其家属,远离故土,援建国内兄弟企业。工厂还抽调167名干部和工人组建兰州机车工厂,组织33名干部支援长春机车工厂,之后陆续抽调干部和工人291人,包建贵阳车辆厂。
沈车人的身影还延伸到国外,从1971年开始,工厂长达20余年参与援建坦赞铁路,不仅见证了中非“全天候”友谊的里程碑事件,更亲历并黏合了中非友谊。当地人不懂汉语,却能竖起大拇指,清晰地说出“车辆厂”三个字。
新次元
在機车的汽笛声中,沈阳机车车辆厂跨过了奔腾年代。20世纪70年代,那时的老沈阳流行一句话:一松陵,二黎明,三车辆,四重型。三车辆说的正是车辆厂。
那时候车辆厂效益好,厂里曾唱响这样一句口号:“生产增一寸,福利长一分。”有多好?好到周边的菜价都跟随工人工资的涨幅涨。
随着工人迅猛增加,厂区不断扩大,附属设施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于东起珠江街西至塔湾街的车辆厂家属区里。厂办子弟学校,从幼儿园直到职工大学,厂办医院、剧场、体育场、浴池……一应俱全,俨然一个小王国,工人及其亲属的人生不需出厂,就能够圆满。
带来荣耀的还有工厂强健的根基——先进技术。坐过绿皮火车的人都知道其运行时有“咯噔咯噔”的响声,这是机车碾过铁轨缝隙的声音。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车辆厂就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列SYH1型250米长钢轨运输车组,为中国铁路发展无缝铁路提供了坚实基础;20世纪80年代,工厂再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列500米长钢轨运输车组,当时其主要技术指标居世界之首,连续荣获铁道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随后,车辆厂又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TYD-16型道碴自动捣固车、首修东方红内燃机车,成为国内第一家全路转修内燃机车工厂……风光无限。
机车飞驰太久,总需要入库检修,这仿佛是一种逃不开的宿命。于是,当市场经济浪潮袭来,车辆厂这辆“机车”没能及时“检修”,老国企的积弊一拥而上,企业尾大不掉,陷入困顿。
《辽宁日报》当年这样报道:2000年,拥有万名职工的工厂累计亏损已达1.6亿元、外欠贷款2.3亿元。3.9亿元的债务比工厂扣除土地后的固定资产净值还高。巨额的亏损,使企业信用受到严重影响,2001年3月,工厂的大客户对工厂的质量状况提出严厉批评,并亮出黄牌——取消订单。
荣耀戛然而止,让企业痛定思痛,唯有从根源上进行改制,才能破茧成蝶。2002年,中国北车集团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2016年,公司正式更名为中车沈阳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简称为沈车公司),车辆厂原有的医院、学校等附属单位全部被剥离,随后一系列改组合并搬迁,车辆厂挥手告别过去,转身迈入新次元。
2005年6月,中国北车集团沈阳铁道制动机厂整体并入沈车公司,成为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2008年9月,公司与美国西屋公司合资成立沈阳北车西屋轨道制动技术有限公司。2009年,工厂整体西迁,老厂房被拆除殆尽,厂区地块以当时最贵单块土地出让总价被某开发商拍得,总金额高达35亿元。至此,皇姑区再无车辆厂。
这并非终点,重启后的车辆厂,以沈车公司全新的姿态,在铁西区涅槃重生。
借助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老字号”重新改造升级,新技术新产品源源不断。
2012年,公司获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4种车型191辆铁路货车整车出口订单,标志着沈车公司有史以来,实现铁路货车整车出口“零”突破;2015年,公司成功交付10辆北京地铁纵向换轨车,产品开始打入城轨市场;2020年,公司和齐车公司联合为澳大利亚力拓集团研制的400米长钢轨列车下线交付,实现了长钢轨列车首次出口海外……
再度起程,便没有什么能够阻挡飞驰的脚步。铁路线纵贯千里,沿途高山流水,桥梁隧道,汽笛声响,一切都将穿越而过,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