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助式”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创新初探
2021-10-08尚丽娟
尚丽娟
[摘 要] 高等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简称“入学教育”)是高等院校结合自身校史校情和专业特点,以帮助大一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和融入大学秩序为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本文结合笔者参与大一新生入学教育的自身工作经验,在尊重大一新生群体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努力打破传统新生入学教育的惯性,提出关于“自助式”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创新构想。
[关键词] 高校;“自助式”;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8-0040-03
通常情况下,新生入学教育由学校及专业历史、校规系训、专业介绍、大学生活导引、专业学习导引、心理健康教育等“规定动作”构成。伴随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的发展,逐步衍生出心理适应、云入学、朋辈引领、职涯规划等更加丰富和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内容。入学教育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不仅是学生开启大学生活的必要途径,也是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理念、拓宽育人途径的载体和抓手。然而当下高等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形态千篇一律、渠道单向灌输、形式刻板单一、内容传统陈旧、效果“教”而无“育”等问题。文章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教”而无“育”的困境
据历史考量,世界上最早的大学雏形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的雅典学院,雅典人依靠生意经营为生,为了避免在“商务往来”中受欺骗而建立“基础教育学院”,之后又出于古罗马斯巴達人对战争的热衷,慢慢建立起“军事学院”[1]。对于最早的大学的样貌我们已无从考量,但“军事学院”“招录”学生后,学生进校学习必定要遵循“军纪院规”,“新生入学教育”的历史雏形可以为后续研究的学人提供很多想象。两千多年来,新生入学教育的历史与大学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形式和理念却没有太多变化。至今,国内外高校依然沿传着“校/院两级报告——行政/专业两级报告——师生/朋辈两级引导”等传统的形式,校史院情报告、学业引导讲座、新生班会及各类见面会等一成不变的活动带来的结果是“活动组织者劳心费力走流程,活动参加者犯困走穴听精神”。俨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传统形态的校史校情、校规校纪、理想信念、心理健康、专业认知、学业规划、党团活动、安全教育、军训动员等活动已经满足不了当下大一学生的需要。
《说文解字》(陈昌治刻本)言,“教”,从孝,意为“上所施,下所效也”[2],“育”会意字,左为“母”,右为倒“子”,意为“养子使作善也”[3],而“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三乐说”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并广为使用至今。但从词源学上分析,“教”更多是从教育者的立场出发,强化“从孝”的权力机制下被教育者知识或能力习得的过程。而“育”则是从被教育者的立场出发强调“从善”伦理逻辑中内在心灵结构上的柔软变化。对国内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渠道、形式和效果加以粗略考察不难发现,大多数高校中关于校史、院情、系规等入学教育的“规定动作”内容,实际上缺乏唤醒被教育者“内在心灵”的仪式感和召唤力。尤其是在信息获得技术发达的当下,面对新媒介环境塑造的2000后大学新生,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前便高效度地获得了学校、专业的各种信息,在此前提下,再运用固定空间和时间等传统的方式,将新生约束在学校限定的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之中,不仅难以收到“育人”效果,反而会让大学新生对入学教育的理念、内容和形式产生心理上的拒斥。
另外,当前入学教育虽然是大学课程的“必修”部分,但与师生普遍重视的专业教育、学分课程相比,入学教育显然并未被充分重视,甚至出现边缘化、形式化的趋势。入校教育的参与情况和执行效果得不到评估,教育的成效也从未被测量,长此以往,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填鸭式”单向灌输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必将走向形同虚设、收效甚微的境况。
二、入学新生面临的多重问题亟待入学教育的引领
大一新生面临着身份与心智的双重转变,心理状态也由青涩的少年时期逐步向成熟的青年阶段过渡。大一新生面对陌生的集体环境、多元的人际关系、全新的学习机制、纷杂的课外课堂,很容易产生迷茫、困惑、无助等不适情绪,因此亟待在入学“第一课”中获得有效引领:
(一)陌生的集体环境易导致入学焦虑
高校新生从熟悉的家庭环境步入陌生的集体环境并开始自立的生活。很多自小从未离开过家乡和父母的学生开始学习独立管理自己的饮食起居。学生容易因这种“被迫”的独立而变得手忙脚乱、力不从心,由此产生一系列负性情绪,直接影响大学新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二)多元人际压力易导致新生的归属焦虑
新生入学即是同陌生人共同生活的开始,不同省份和地区、不同家庭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性格爱好和处事方式的学生“被动”地聚集在一起,进而导致他们在入学后处理人际关系时无所适从。人际关系上的“归属感”“信任感”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孤独、无助、思乡甚至自卑等负性情绪便随之而来,这也会给大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埋下隐患。
(三)学习机制的断裂易导致学业困境
大学学习机制有别于高中,大学专业课设置大多是为满足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重视综合能力的学习内容与高中时代的“应试”型知识存在较大差异:首先,大学的培养目标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储备,更重视学生在某一领域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以及创新、思辨思维、实战思维的培养;其次,大学课程的授课方法尊重教师个体,此种授课体系使得大学课程的规范性和系统性有别于高中;再次,大学课程的学习区别于高中的日学习量次,大多为每周一次的集中式学习方式,这需要学生能在课余时间对所学内容进行自觉梳理、总结和复习。再者,大一新生也需适应从高中阶段老师监督鞭策式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化到大学阶段的自我管理式的主动学习样式。面对种种变化,如果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下降、厌学,乃至影响学生的学业规划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四)纷杂的课外课堂易导致生活重心失调
学生活动、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使很多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想象和期待。然而很多大一新生入校后,往往因自我对新环境的预期与现实情况存在偏差而导致身心俱疲。很多自认为有能力很好地驾驭学业、生活和社团工作的新生在入校后,由于自我认知偏差,在尚未适应专业学习时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类课外活动中,最终因组织协调能力不足导致学业危机,进而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综上,新生在步入大学后面临多种变化和压力,这些“急促”的变化要求新生入学教育在尊重新生心理需要的情况下,升级内容、改造手段、优化形式、注重效果,以实现新生入学教育中“教”与“育”的有机结合。
三、新生入学教育的创新举措探究
调研显示,78.8%的大一新生表示入学教育非常有必要,但单调、枯燥的教育方式和讲授内容无法使他们对入学教育产生共鸣,不仅降低了他们参与入学教育的积极性,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入学教育的效果[4]。因此大学入学教育作为引领新生进入大学生活的重要手段,应在努力“缝补”新生入学可能面临的多种心理不适的前提下,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相契合,与大学阶段的培养内容有机结合,与学生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相匹配,进行有专业性和针对性、有征程感和科技感的满足个性需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的规划与设计。
(一)了解多元个性需要,激发新生在入学教育中的参与深度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研究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讲的是从传播活动中受众的心理需求出发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能够提升受众参与度的“能动性”[5]。结合这一理论,新生入学教育举措的实施可以通过校外调研、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当代大学生在入学教育中的关注点、兴趣点和需求点,结合学校实际,让大一新生不仅参与到中期的“教学”过程中,实际也是前期课程体系的建设依据。入学教育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需求数据,使学生能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实现角色身份从“被教育者”向“筹谋者”的转向,提升新生对入学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二)引入選必修相结合的选课制度,打造“自选套餐式”教育内容
由于学生在入学时个体“学习诉求”上的差异,不同省份、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性别和不同生活习惯的学生在新生入学阶段会呈现出差异特征显著的“需求格式”。鉴于此,入学教育课程体系可以与高等学校教务部门的选课系统嫁接,将传统入学教育内容通过必修、选修等选课形式进行更加多元的“菜单”呈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自主选择。例如在将爱校荣校教育、安全防范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军训动员教育、文明诚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设为必选入学课的同时,开设食堂美食推荐、生活窍门、校内购物技巧、社团组织讲解、名师学习引导、知名校友讲学等选修课内容,采取“个性化定制”“自选式套餐”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遴选出对自身有帮助的实用教育内容。高亲和性和强针对性的入学教育课程必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新生入学教育课程的热情,有利于帮助他们通过自我管理规避入学期的诸多不适应,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
(三)采取预约制听课方式,制定学分监督与教学反馈机制
媒介技术的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更灵活的教育形态,学生可自行选择感兴趣或者最实用的教育内容,由同学们自主预约,并根据自我管理的自由样态安排学习时间,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把学生从固化的时空中解放出来,帮助学生建构有自我标签感的个性化入学教育学习模式。同时为进一步增强新生对入学教育的融入感与参与感,学校网络课程监控系统还可从新生入学教育学分选定数据和学生课程浏览数据中获得课程内容的反馈,进一步完善新生入学教育课程资源。
(三)摒弃传统的集中灌输式填鸭,进行入学教育前置设计
结合学生入学之前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期待心理,可以在邮寄录取通知书时一并附上新生入学教育网络课程资源的学习指南,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段完成新生入学教育的相应学习内容。通过前置设计入学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参与效度,还能使学生在入学前就充分了解学校和所学专业,合理安排专业学习进度。值得一提的是,新生入学教育的前置设计将带来学业规划与职涯规划质量的提升,学生在更加清醒且充满探寻力的状态下参与线下校园学习生活中,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需求,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五)线上线下结合,打造“随身携带”的入学教育小课堂
线上网络课堂具有灵活性、机动性、可录制、可反复观看等传播优势。不仅要充分发挥网络课堂优势,进一步创新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也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以校史院情板块的教学为例,一方面在线上课程资源中,校长、院长等校领导可运用丰富的视听手段进行课程的呈现,同时能够更加生动的塑造报告者的形象,让校情院史的介绍变得更有温度感和色彩感。除此之外,学生入校后,要以课后答疑的形式安排学生预约参观校情展览,并由网上课程资源的讲解者担任校情展览的讲解员或答疑者,这样的线上线下互动拉近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距离,也真正实现了校情院史的入脑入心,增加了校情院史的当下价值,有利于学校精神和学校传统的“薪火相承”。
(六)设置“自选式”教育内容,提升自主学习内在驱动力
自助式新生教育模式实施的前提是高质量入学教育内容资源的建设,高校可根据新生入学后最迫切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或共同关心的话题建设“自选式”入学教育资源,例如在疫情防控的当下,学校可以针对同学们关心的疫控形势及校园安全问题提供“了解新型冠状病毒”“防护小贴士”“校园保卫守则”等内容;也可以在人际交往的相关入学教育板块的内容中提供“大学里如何进行人际交往”“什么是恰当的恋爱观”等指导;在技能养成方面,学校可提供“如何锻炼自身综合能力”“如何正确参与学生社团组织”“何时参加社会实践更有效”等交流活动;在学业规划的新生教学资源方面可以上线“如何进行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的早期教育”“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自主创业的早期规划”等课程资源;在校园生活环境方面可以开展“线上公共资源(图书馆等)操作指南”“学校周边生活圈”“探秘食堂”等线上教学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以设置“如何面对负面情绪”“如何寻找自我定位”“如何悦纳自我”等主题工作坊内容。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作为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课,是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入学教育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关系学生所属家庭的幸福与未来,关系人才的培养理念和高等教育价值的实现。因此重视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创新新生入学教育方式。探索适应当代大学生需求的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基于新生心理适应维度的高等院校“自助式”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思考,希望能对未来高等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效果的提升提供启迪。
参考文献:
[1]大学的发展史,高等教育的发展,竟然经历了2500年[EB/OL].https://xw.qq.com/cmsid/20200522A0PE1E00.
[2]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M].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126.
[3]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M].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608.
[4]许大炜,段升财,程冬东.“00后”大学生入学教育问题探究[J].文学教育(下),2020(7)∶56-58.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