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报刊向人民报刊的转型

2021-10-08刘建明

新闻爱好者 2021年9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人民日报

刘建明

【摘要】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红色中华》报和红中社改名为《新中华报》和新华社,中共中央机关报转型为人民报刊。以党报为核心的人民新闻事业的诞生,标志着工农革命跨入民族与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人民报刊的办报原则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壮大,迅速推动了民族与人民解放斗争的彻底胜利。

【关键词】红色报刊;人民报刊;《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

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红色中华》报很快复刊,投入宣传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建立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正如193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为转变目前宣传工作给各级党部的信》指出的,“要在群众中解释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以及苏维埃各种政策的转变”,“为的正是团结更广大的不愿当亡国奴的中国人迅速去对日直接作战,解救中国的危亡”[1]。在抗日战争及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党领导的新闻机构反映广大人民的呼声,红色报刊转型为人民报刊,推动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事业很快取得彻底胜利。

一、党中央新闻喉舌更名的深意

1935年11月25日,《红色中华》报在陕北瓦窑堡恢复出版,由任质斌任主编,延续瑞金时期的编号从241期油印刊发。红色中华通讯社也于同一天在瓦窑堡发稿,继续出版《无线电日讯》。随后,陕北苏维埃政府机关报《苏维埃报》并入《红色中华》报[2],宣传“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中国人联合起来,去开展民族革命战争”。[3]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与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爆发“一二·九”运动,全国的抗日呼声顿时高涨。12月28日,中共西北中央局机关报《斗争》发表了毛泽东提出的“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拿“统一战线这个武器去组织和团聚千千万万民众和一切可能的友军,向着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国卖国贼这个最中心的目标而攻击前进”①。宣传党中央这一政治路线,成为陕北根据地媒体的重大使命。

1936年春,中共中央军委后方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向仲华,接替任质斌担任红中社和《红色中华》报社长,在该报300期特刊上发表了《要使〈红色中华〉成为抗日统一战线的宣传者与组织者》一文,强调“应抓住统一战线运动中每一发展阶段上的具体任务和实际工作方法,各方面加以宣传,使统一战线更广大地开展起来”。党中央喉舌深入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增强了全国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决心,也改变了许多国民党军政要员的立场,1936年12月12日表达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抗日的“西安事变”发生了。第二天《红色中华》报刊登了《西安抗日起义,蒋介石被扣留》的消息,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经过,列数蒋介石“五年卖国”的罪状,称蒋介石为“汉奸”。②12月16日,《红色中华》报在《蒋介石,罪大恶极》的评论中,“要求将汉奸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③此时全国谣言四起,南京、上海等地报纸谣传“西安事变是共产党的阴谋”,“西安事变是中国共产党在幕后操纵”的。[4]12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肯定“西安事变”的意义,但同时强调“这一发动采取了多少军事阴谋的方式,扣留了南京最高负责人蒋介石及其主要将领,以致把南京置于西安的敌对地位,而造成了对于中华民族极端危险的新的大规模内战的可能。因此,这一发动又妨害了全国反日力量的团结”。[5]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这次会议精神,《红色中华》报不再发表审判蒋介石的言论,宣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只要蒋答应抗日,就释放蒋介石。为了向全国表明中共中央的立场,周恩来指示向仲华在西安设立红中社西安分社,由李一氓负责,分社编辑陈克寒、陈养山、陈泊把陕北红中社发出的新闻、文告和宣言编成通讯稿,印发给西安各党派、国民党政府与军事机构及所有报刊。红中社西安分社迅速地让国统区的各界人士了解我党的民族大义,粉碎了南京政府及国民党媒体散布的谣言,促进了西安事变的早日解决。

经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人的斡旋,蒋介石应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被释放回到南京。为了团结各阶层人民、发动全民族抗战,中共中央决定改变代表红色政权的各种标识,向全国、全世界宣告:以延安为中心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改为“中华民国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含八路军和新四军),直接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边区政府管辖的区域实行普选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6]同时,共产党领导的报刊、通讯社由工农红色政权的喉舌变为中华民族和各界人民的喉舌。1937年1月29日,红中社改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标志党的新闻机构由号召、组织工农群众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转变为宣传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的新聞机构。从此,党中央机关报及一切党领导的新闻事业都具有人民的性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政府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府,那末,从现在起,应当改变为除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④

1937年9月9日,《新中华报》由油印变为铅印,为五日刊。尽管最初只有两个版,但刊载的内容却是过去未曾有过的,主要是集中报道边区军民如何贯彻“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对日本侵略者开展游击战争,把边区建成抗战的模范区;介绍边区和县级政府建立参议会的盛况,报道各专员公署、县、乡、区政府及各团体的民主活动和抗日工作,反映各乡政府动员村民扩大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的典型经验。从1939年2月7日起,《新中华报》开始用“中华民国”纪年,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改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之一”,三日一刊,称为《新华日报》新刊,又称刷新版。面对“汪精卫公开投敌,蒋介石限共反共、消极抗战”的严峻形势,《新华日报》新刊的宣传基调调整为“以团结来维护统一战线、以斗争来巩固统一战线”,为“建立新中华民国而努力”⑤。“由于《新中华报》是真正代表广大人民意见的报纸,是真正忠实于民族国家利益的报纸,因此它能冲破任何关卡,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地一直渗入到全国广大下层民间去。”⑥这就是人民报刊的基本含义,即它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呼声,而不仅仅表达工农阶级的革命要求,因此它能在各阶层人民中广泛传播。

在陕甘宁边区,除《新中华报》、新华社及其《无线电日讯》改名的《今日新闻》报外,还创办了《解放周刊》、《共产党人》杂志、《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工人》月刊、《妇女月刊》、《边区群众报》、《西北》等20余种报刊,均由红色报刊——工农喉舌转型为人民报刊。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新华广播电台也在延安播音(呼号为XNCR),同样具有人民喉舌的性质。

二、《解放日报》展现出民族解放的曙光

中国共产党发动革命的目的,是要从帝国主义和剥削阶级的压榨下解放人民。早在1925年毛泽东同志主编《政治周报》时,就在发刊词中提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幸福。”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写道:“不到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使中国完全解放,这个奋战是绝不会停止的。”⑦为实现这一目标,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将延安《新中华报》与新华社的《今日新闻》报合并,创办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毛泽东为该报题写了报名,并亲自撰写发刊词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本报的使命,本报同人完全相信,由于世界人民与中国人民协力斗争的结果,世界必然要变成一个世界人民的光明世界,中国必然要变成一个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中国。”⑧宣传和鼓舞人民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完全解放中华民族,是《解放日报》创刊的缘起。

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正式发刊,报头标示为中共中央机关报,1942年8月29日中央决定,该报也是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社长先后由秦邦宪(博古)、余光生、廖承志代理,杨松、陆定一、艾思奇、廖承志、范长江、钱俊瑞、石西民、梅益、徐迈进等相继任总编辑或副总编辑。创刊伊始,该报为铅印四开两版,1941年9月16日起扩大为四版,设有《国际国内新闻》《国际评论》《各地战况》《选举简讯》《边区生产》和《文史哲经》等栏目和副刊。该报围绕抗战和边区的民主施政,报道了边区开展的一场场深刻革命,让全国人民看到解放的曙光,标志人民的新闻事业进一步发展。正如后来它在《提高一步》这篇社论所总结的:“自从《解放日报》创刊以来,特别是经过整风运动,我们党的新闻事业,人民大众的新闻事业,曾有长足的进步。这种进步主要表现为报纸与人民生活和实际运动有了初步结合。”“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到这一步。这就必须要把报纸办成人民的报纸。”⑨

《解放日报》在《展开宣传工作的新阵容》(1942-03-13)、《给党报的记者和通讯员》(1942-11-17)、《本报创刊一千期》(1944-02-16)和《提高一步》(1945-05-16)等社论中,对人民报刊的基本原则作了概括:(1)报纸要经常反映群众运动和群众生活,表达群众的情绪和要求,“成为鼓吹抗战、鼓吹民主、鼓吹进步的号角”⑩;(2)报刊对危害民族与人民利益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批评,“一切忠于民族,忠于人民,忠于解放事业的团体和个人,都应当是如此的”。?輥?輯?訛(3)要善于刊载新闻与通讯,把每天发生在群众中有教育意义的新人新事告诉读者;(4)要善于掌握和宣传党的政策,及时反映群众对党的政策的意见,正确指导群众运动和实际生活,帮助全党改进工作;(5)报纸上的理论、讲的道理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切忌空话连篇、不看对象,不解决实际问题;(6)报纸上的文章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写得简单通俗,说得明白生动,而不是深奥艰涩、枯燥无味;(7)要老老实实为党为人民做事,使宣传更有力量,不能曲解、夸大事实,防止道听途说、不管事实真相;(8)报社要开门办报、群众办报,经常听取群众对报纸的意见,重视通讯员的来稿和反映的情况。

《解放日报》面对抗击日寇的残酷形势,贯彻人民报刊的基本原则,忠实地反映全民族抗战的行动和边区的民主與经济建设,除刊登八路军、新四军等我方的军事行动和战绩外,还报道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胜利和国共双方协同作战的事迹。1941年8月9日,《解放日报》以《八路军不念旧恶〓驰援击溃敌寇》为题,报道了日军进击鲁西北保安第二十三旅齐子修部,八路军获得情报后迅速驰援,将日军击溃。1944年3月25日,《解放日报》刊登了新四军在芜湖地区从日军炮火中抢救国民党空军飞行员,保护了飞行员的生命安全。国民党顽固派却与此相反,坚持反共、反人民,制造“皖南事变”后,又在策划新的反共阴谋。1943年6月18日,胡宗南在洛川召开军事会议,妄图调动20万军队“闪击延安”。7月8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朱总司令致蒋介石、胡宗南电,指出国民党军调动的意图,呼吁反对内战。7月9日,《解放日报》又发表社论《起来!制止内战,挽救危亡!》,激起国内外舆论谴责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外国记者也出来质问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张道藩,[7]蒋介石不得不下令胡宗南停止行动,回电朱德说“绝无进攻之意”。[8]《解放日报》的强大宣传,粉碎了国民党破坏抗战的图谋。

《解放日报》以大量篇幅报道边区的普选,通过建立民主制度把各阶层民众团结起来。《解放日报》及其前身《新中华报》共发表三百五十余件有关选举的消息和文章,《边区群众报》每期还专设《选举》一栏,绥德分区发行的《救亡报》、关中分区发行的《关中报》都出版了选举特刊和专刊。[9]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在《解放日报》上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在边区民意机关和政府中,开始实行共产党员、非党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治原则。《解放日报》对公民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与“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报道了党的领导干部尊重老百姓与党外人士的意见,拓宽了人民政治解放的道路。1941年11月18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党外人士李鼎铭和其他参议员等11人提出“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的提案,解决日寇“三光”政策和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造成的严重困难。党中央接受了党外人士的建议,向全党和边区各级政府下达了“精兵简政的训令”,《解放日报》对“精兵简政”进行反复宣传,有关“精兵简政”的理论文章、社论、文件、杂文以及典型经验,源源不断地出现在《解放日报》上。全国民众从《解放日报》的报道中不仅认识到共产党真诚接受党外人士建议的民主作风,也看到了边区军民为解决经济困难而采取的开荒自救,是边区人民实现经济解放的唯一途径。《解放日报》对陕北党政军机关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的报道,同国民党官僚及其军队掠夺、敲诈人民财产恰成天渊之别,让全国人民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成为克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推动边区思想解放的教科书。一些领导干部长期被牢牢封闭在迷信权威、崇尚本本、因循守旧的意识里,教条主义在大革命时期几乎葬送了中国革命。《解放日报》先后发表了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等重要文献,宣传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把“实事求是”上升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指导全党充分认识“能以马列主义的精神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真正的马列主义”。

宣传整风运动的同时,《解放日报》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完成了改版,进一步强化了报纸的党性和人民性,成为一张真正的人民报纸。1942年3月30日,一位署名为“罗李王”的读者给《解放日报》寄来信件说:“把贵报各版读过之后,总觉得它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即是立论空泛,和我们建设边区的实际工作似乎相距太远了些。”[10]这位读者的批评点准了穴位,一针见血地指出该报脱离实际、同根据地的现实工作脱节的要害。《解放日报》一些社论、文章充斥空泛议论,八股味很浓,常夹杂文言文,工农读者看不懂。1942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强调“把报纸办好,是党的一个中心工作,各地方党部应当对自己的报纸加以极大的注意,尤应根据毛泽东同志整顿党风的号召,来检查和改造报纸”,“如果报纸只是以极大篇幅为国内外通讯社登载消息,那么这样的报纸就是党性不强”。改版前的《解放日报》用最大篇幅报道国际新闻,把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消息放到次要的地位,对党的政策和中心工作宣传较少。毛泽东严厉批评这“不是党报,而是社报”,是为外国通讯社做“义务宣传”。[11]4月1日,改版后的《解放日报》与读者见面,发表了博古撰写的社论《致读者》,强调“使《解放日报》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同时也就是要使它成为天下人的报,成为一切愿意消灭民族敌人建立民族国家的人的共同喉舌”?輥?輰?訛。新版《解放日报》的一版为国内外重大新闻,以刊登陕甘宁边区党政军的重要新闻为主;二版为边区新闻和国内新闻,以刊登根据地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新闻为主;三版为国际新闻及有关理论文章;四版改成综合副刊,改变了从前的“一版国际新闻、二版国统区新闻、三版边区新闻”的老套路。1942年8月15日,陆定一被任命为《解放日报》总编辑,9月5日他传达了毛泽东对改版后的《解放日报》的意见:“报纸不能有独立性,应当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12]1944年2月16日的《解放日报》在《本报创刊一千期》的社论中提出,“本报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报,是人民大众的报纸”,“我们的重要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全党办报四个字”,它要具有“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的品质。

1947年3月,国民党军进犯延安,《解放日报》编辑部随党中央撤离,3月27日《解放日报》出版至第2130期后停刊,新华社担负起党中央喉舌的重任。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除延安创办中央级的党的报刊外,其他根据地陆续创办了700多种党报,主要有《晋冀豫日报》《先锋报》《中国人报》《黄河日报》《太岳日报》《抗敌报》《大众日报》《晋察冀日报》《冀中导报》《冀中群众报》《抗战日报》(1946年改名为《晋绥日报》)及《盐阜大众报》《江淮日报》《拂晓报》《新琼崖报》《正义报》等;新华社也先后建立了华北分社、晋察冀分社、冀中分社、华中分社、淮南分社、苏中分社、苏北分社、山东分社。到1945年底,人民报刊已经覆盖近1亿人口的广大地区,人民新闻事业成为民族与人民解放的坚强思想阵地。

三、人民报刊在国统区反对新闻专制的斗争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1937年12月18日,周恩来、王明、秦邦宪、董必武等到达武汉,中共长江局成立,周恩来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1938年1月11日,党在国统区的喉舌《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周恩来担任董事长(在重庆期间总经理为熊瑾玎),社长为潘梓年,华岗、吴克坚和章汉夫先后为总编辑。该报发刊词重申:“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愿意抗日的党派、团体、个人的喉舌,本报力求成为全国民众的共同呼声,同时本报将无情地抨击一切有害抗日与企图分裂国内团结之敌探汉奸及托派匪徒之阴謀。”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第一张面向全国发行的人民报纸,《新华日报》高举抗战、团结、进步的旗帜,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出版两个月销售1万多份,四个月后达到近5万份。早在1937年12月11日,党领导的《群众》周刊就在武汉创刊,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同《新华日报》一起迁至重庆。此外,党领导的《新生活报》、英文刊物《新华周刊》、《建国日报》、《经济周刊》、《文坛月报》等一批人民报刊也相继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国统区问世。

《新华日报》及在国统区的上述报刊,广泛动员民众参加抗战,歌颂英勇杀敌的抗日将士,揭露和谴责汉奸卖国的言论与行为。当武汉会战开始,《新华日报》发表了《保卫大武汉》的社论,周恩来、秦邦宪写的《我们对于保卫武汉与第三期抗战问题的意见》一文,提出武汉军政当局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需要采取的措施。10月25日,在武汉失守的当天,《新华日报》根据周恩来的口述发表了题为《告别武汉父老》的社论,宣布:“我们一定要回来的,武汉终究要回到中国人民手中。”《新华日报》全面报道抗日战争的形势,披露战场最新消息,鼓舞了国统区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该报同时反映身处社会底层的群众生活,经常发表工人、农民的来信和来稿,揭露土豪劣绅、特务对民众的欺压。《新华日报》坚持“为人民讲话﹐让人民自己讲话﹐讲人民自己的话”的办报立场,为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提供自由讲坛,始终反映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呼声。武汉沦陷时,为了继续宣传、组织群众抗战,《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不得不撤到重庆。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抢先发布反诬新四军“叛变”的通令,严禁各报登载皖南事变消息。1月18日,国民党的新闻检查人员进入《新华日报》,查禁有关皖南事变的报道和评论。《新华日报》排印两种版面应对当晚的检查,刊发了由周恩来题词的大字“檄文”:“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抗议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反共反人民的罪行,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国民党当局派出大批宪警收缴这天的报纸,报童被围堵后,编辑记者亲自上街叫卖,加印的5000份报纸销售一空。《新华日报》编辑部同时秘密印发了传单《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相》,向中外各界人士、广大民众甚至国民党军政要员散发,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罪行引起各界人士的愤慨。《新华日报》是人民的喉舌,编辑记者以“真理的信徒、人民的忠仆”而自豪,他们宣称:“凡是真理要求我们说,要求我们写的,就不顾一切地说,不顾一切地写,人民心里所想所说,所认为应当写的,就绝不放弃。”?輥?輱?訛因此,《新华日报》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从《新华日报》创刊那天起,国民党的文棍们就盯着它的每篇文章,稍有揭露反动派恶行的文字就派出特务、警察野蛮施暴。《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仅7天,国民党就指使歹徒手持铁棍、利斧闯进报社营业部,捣毁印刷设备,割断电话线,砸坏物品。周恩来当面向蒋介石提出严正交涉,要他制止这种暴徒行为不能再次发生。

为了摧残人民与进步报刊,国民政府设立了“新闻检查局”,先后颁布了《修正新闻检查标准》《修正战时新闻禁载标准》《战时新闻违检惩罚办法》等恶法,对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报纸在付印前进行审查,通过后才能印发。《新华日报》专门由一名国民党的副局长监管,对稿件要求极其苛刻,甚至任意删改、扣留。对此,《新华日报》给予坚决回击。1938年5月,《新华日报》发表社论,要求抗战言论完全自由;7月《新华日报》又发表专论《反对查禁救亡书报刊》,强烈抨击查禁书刊的行径;1940年4月,《新华日报》发表《文化界努力的方向》的社论,要求立即废除关于书报杂志检查和禁止的法令。《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作为反查禁出版物斗争的先锋和主战场,成为全国各界反对压制言论自由的主导力量。

《新华日报》的采编人员为有效而机智地应对野蛮查封出版物,精细地研究新闻与言论的标题和内容,努力做到婉转、隐晦而又能达到预期宣传效果。文稿一旦被删被撤,就直接刊注某文“免登”二字,或留下题目开启“天窗”,让读者知道文章被“暴检”绞杀。对全文大部分保留,要害之处删掉若干字的地方,常打上“XXX”符号或注明“遵检”“奉令删登”字样,让读者揣摩删除字句的原意,引发读者的思考及对当局的怨恨。《新华日报》以巧妙手段应对国民党的文禁,暴露国民党扼杀出版自由的恶行,使国民党政府彻底丧失人心。经过几年的斗智斗勇,《新华日报》编辑人员摸索出一套规律:“何时送检较易通过,某些文章单独送审通不过而与其他文章搭配则好通过,或者长篇重要文章一次送审通不过,化整为零分几次送审容易通过”,等等。“1943年,《新华日报》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分成几篇文章送审,同时送审言辞激烈的文艺评论,结果文艺评论不准刊登,毛泽东的《讲话》却被放行。”[13]面对国民党政府的暴虐查禁,党在国统区的报纸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进一步瓦解了国民党摇摇欲坠的统治,人民报刊却得到人民的同情和拥戴。陆定一指出:“《新华日报》是人民的报纸的典型,他所受的压迫因而是一切压迫最集中的形式,但是,他也受到人民的爱戴,而且是最大的爱戴。”?輥?輲?訛

抗战胜利后,重庆《新华日报》主要围绕反对内战、反对独裁、和平民主建国,报道社会动态和各界人士的民主要求,不断同蒋记的《中央日报》《和平日报》和媚蒋的《大公报》展开激烈论战。1946年7月11日晚和15日下午,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因反对独裁统治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重庆《新华日报》从次日开始发表新闻和评论,揭露事件真相,转载延安《解放日报》社论,驳斥《中央日报》掩盖“杀人者”的宣传?輥?輳?訛。《新华日报》以《追悼李闻大会特刊》(5个版),报道了重庆6000余人和上海各界5000余人召开的追悼大会,对李、闻被暗杀事件报道了十多天,激发了广大民众反独裁、反内战的愤怒。这样的人民报纸,国民党反动派绝不会允许办下去,1947年2月28日,《新华日报》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封闭,该报在国统区坚持了9年不屈不挠的斗争,共出版3231期。

四、人民报刊的旗帜与《人民日报》的诞生

在发动民族与人民解放斗争中,人民新闻事业发展迅速,到1946年上半年各解放区已有铅印报刊225种。[14]当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许多大城市陆续解放,大区和省市级党委机关报纷纷创刊。其中,创刊最早的大报是晋冀鲁豫《人民日报》。1945年10月4日,邓小平、刘伯承率部队解放了华北重镇邯郸,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晋冀鲁豫解放区。遵照刘邓的指示,曾任《冀南日报》总编辑、太行区党委宣传部长的张磐石带领《冀南日报》的部分人员进入邯郸,开始筹备大报的出版。编辑部经过热烈讨论将报名定为《人民日报》,经邓小平批准,转请毛泽东同志题写报名,随即进入扩建编采人员队伍和增加印刷设施的工作。张磐石为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冀鲁豫分社社长安岗为副总编辑,从太行区《新华日报》(太行版)、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以及太岳区、冀鲁豫区抽调新闻工作者100余人充实编辑部。报纸定于1946年5月15日出版,身在延安的毛主席的题词还没有到,张磐石让编辑从毛泽东各种手书中挑选出“人民日报”四字制成报头。5月15日这天,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正式创刊,编辑部设在邯郸市火磨街。一幢灰色二层楼的外墙上,水泥铸成的、涂上红色油漆的“人民日报馆”“新华通讯社”十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刘伯承、邓小平、杨秀峰出席创刊典礼并题词祝贺。刘伯承的题词是“力争和平民主团结反对内战独裁分裂乃人民呼声”;邓小平的题词是“为人民服务”;杨秀峰的题词是“真正人民的报纸不仅是人民的喉舌,还应是人民的司机和人民事业的组织者;在当前更应成为边区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一颗原子弹。预祝胜利!愿为一个虔诚的读者与拥护者”。其他解放区的新闻机构也发来贺词,冀南日报社、新华社冀南分社的贺词是:“庆祝人民日报创刊。正当国民党反动派调兵遣将行将揭开大规模屠杀人民的全面内战的时候,听到人民的报纸——你的创刊,我们兴奋极了!你的诞生,以人民的喉舌的资格,喊出全边区人民的呼声……”这些题词和贺词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人民日报》是人民解放事业的组织者,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蒋军飞机多次轰炸邯郸,《人民日报》随晋冀鲁豫中央局迁至武安县河西村。此间,薄一波从延安带回毛泽东同志的报头墨迹,从7月1日开始采用。武安区纸张、油墨和其他材料十分匮乏,报社同仁自己动手制作铅字,用废纸、木屑、芦苇、干草和破鞋袜为原料造出麻纸,印刷机靠人力摇动,用木条刻印标题。每天印制的粗纸报发行173个县,建立了有1500多人的通讯员网,发行量扩大到2.5万份。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邓小平要求通过军邮定期把《人民日报》送到前方。

1948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中央局合并为华北中央局,《人民日报》与晋察冀中央局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合并为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报名仍为《人民日报》,史称华北《人民日报》。这是《人民日报》的第一次升格,成为中共大区机关报。刘少奇为华北局第一书记,第二书记为薄一波,华北局决定,张磐石仍任新的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副总编辑为王亢之、袁勃、安岗,社址迁往河北平山县城西南约5公里的里庄。当《晋察冀日报》编辑记者自阜平、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人员自邯郸来到这里,200多名报人和载运印刷机的车辆进入村子,村民个个奔走相告,纷纷腾出最好的房子、炊具、桌椅板凳、扫帚、水缸让报社使用。5月27日,毛泽东率领党中央进入距离里庄30多公里的西柏坡,他又一次欣然命笔为华北《人民日报》题写报头。1948年6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创刊号在里庄正式出版,对开2版,发行4万余份。创刊号发表的长篇社论《华北解放区的当前任务——代创刊词》指出:“要迅速地进行恢复和建设,以便更有力地支持全国的解放战争和改善华北人民的生活”,“为此,就必须建立作为各级权力机关的各級人民代表会议,首先是县、区、村(乡)人民代表会议,并由各级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各级政府委员会。”这篇发刊词概括了将要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和经济任务,《人民日报》将成为人民建设新生活的指路明灯。群众面对自己的报纸,里庄村民纷纷愿为报社帮工,手摇印刷机印报,运送纸型,四处奔波送报,人人都为自己的报纸出力。

华北《人民日报》的记者在里庄出版期间,1948年6月10日,组成“北上记者团”采访土地改革和生产情况。彭真叮嘱记者团成员们说:稿子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代表着党的政策,一个字也不能马虎。[15]报社陆续招收了大批青年知识分子,经过新闻业务培训充实新闻知识。中央书记处和中宣部决定,由中央领导人和新华社负责人亲自授课,培训华北《人民日报》的新老记者,称其为“华北记者团培训班”。在培训班上,“刘少奇、彭真主要讲当前的形势和记者的责任,新华社社长廖承志主讲党史,中宣部副部长、新华社总编辑胡乔木讲授记者工作方法,副总编辑范长江、石西民讲新闻的定义……”[16]。发表在《晋绥日报》主办的《新闻战线》创刊号上的《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和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是这次编辑记者培训的主要教材。两篇文章强调了人民报刊的根本原则和立场。毛泽东同志在谈话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我们要教育人民认识真理,要动员人民起来为解放自己而斗争,就需要这种战斗的风格。”刘少奇在讲话中对记者强调:“你的笔,是人民的笔,你是人民的喉舌。”“如果能真实全面地深刻地把群众情绪反映出来,作用就很大,这是人民的呼声,人民不敢说的、不能说的、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你们说出来了。如果能够经常作这样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记者就真正上路了。”经过培训,华北《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的水平明显高于党的其他报刊的编辑记者,这批博学多才的笔杆子成为党的宝贵财富。1949年1月,平津战役结束,31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3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编辑部随华北局迁至北平,同2月2日创刊的《人民日报》北平版的编辑记者汇入,社址在王府井大街西侧117号。此时,华北《人民日报》作为全党、全国第一大报,成为人民报刊的旗帜和人民解放战争夺取最后胜利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自1948年10月至1949年5月,华北《人民日报》连续发表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蒋傅匪妄图突击石家庄 我军严阵以待决予歼灭》等多篇电讯稿和评论,极大鼓舞了解放军指战员和支前民兵对蒋介石军队盘踞的地区发起猛攻。华北《人民日报》1948年10月25日头版头条《我军解放郑州》、11月9日头版头条《中原我军占领南阳》、1949年4月24日头版头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为4月22日电)和《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等十几篇出自毛泽东笔下的新闻,摧枯拉朽、排山倒海,震撼了中华大地和全世界。四个月后党中央决定,华北《人民日报》于1949年8月1日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胡乔木任社长、张磐石任副社长,邓拓任总编辑,由每天出版4个版,改为每天出版6个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7],《人民日报》全面开展揭露美国白皮书的报道,8月1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胡乔木写的新华社社论《无可奈何的供状》,驳斥美国国务院发布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接着,《人民日报》(8月14日—9月16日)连续刊登毛泽东写的《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四评白皮书》《五评白皮书》《六评白皮书》,阐述了美国对华政策彻底失败和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的根本原因,向世界宣告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些评论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和政治家的广泛注意和讨论,《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巨大作用充分显现出来,很快迎来全国的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注〓释:

①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原载中共西北中央局机关报《斗争》,一九三六年第八十~八十三期。

②《西安抗日起义〓蒋介石被扣留》,《红色中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三日。

③《蒋介石,罪大恶极》,《红色中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六日。

④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原载中共西北中央局机关报《斗争》,一九三六年第八十~八十三期。

⑤社论:《新中华报改革的意义》,《新中华报》,一九三九年二月七日。

⑥社论:《纪念本报新刊两周年》,《新中华报》,一九四一年二月六日。

⑦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杂志,一九四○年第四期。

⑧《发刊词》,延安《解放日报》,一九四一年五月十六日。

⑨《提高一步》,延安《解放日报》,一九四五年五月十六日。

⑩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延安《解放日报》,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輥?輯?訛社论:《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延安《解放日报》,一九四二年二月二日。

?輥?輰?訛社论:《致读者》,延安《解放日报》,一九四二年四月一日。

?輥?輱?訛社论:《记者节谈记者作风》,重庆《新华日报》,一九四三年九月一日。

?輥?輲?訛陆定一:《报纸应革除专制主义者不许人民说话和造谣欺骗人民的歪风》,重庆《新华日报》,一九四六年一月十一日。

?輥?輳?訛李公仆、闻一多被暗杀后,国民党的《中央日报》除发几篇短讯外,不再报道。7月18日,《中央日报》发表社论《昆明不幸事件》写道:“我们决不能凭主观的臆测予以武断,贸然归其责任于这人或是那人,关于政治意味,我们更不能任意推测,民主同盟的主要分子不是李闻这些人,李闻在民主同盟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因此他们没有因为政治的原因而遇刺的道理……”这些话明显在掩盖国民党特务暗杀民主人士的罪行,转移广大学生市民抗议的视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为转变目前宣传工作给各级党部的信[M]//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7—18.

[2]子长县志编纂委员会.子长县志·苏维埃报[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关于为转变目前宣传工作给各级党部的信[M]//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47.

[4]杨东.西安事变爆发后,谣言如何被粉碎[N].国防时报,2021-07-02.

[5]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任务的指示(1936年12月20日)[M]//中国共产党关于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央档案出版社,1997:223.

[6]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文(1937年2月9日)[M]//中共中央文件选编: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57―158.

[7]毛泽东.运用舆论反击国民党的进攻[M]//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106.

[8]中华民国实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918.

[9]马成,刘驰.陕甘宁边区基层选举中党的宣传工作及历史经验[J].群文天地,2012(8).

[10]朱鸿召.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前前后后[J].同舟共进,2008(11).

[11]王颖.抗战时期毛泽东巧用新闻宣传利器[J].湘潮,2015(12):14-18.

[12]朱鸿召.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前前后后[J].同舟共进,2008(11).

[13]王海军.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书刊发行领域的博弈[J].中共党史研究,2014(4).

[14]钱承军.新中国成立前党的报刊事业发展述略[J].传媒,2011(7).

[15]仇进忠,曼叶平,周聪聪.平山里庄:《人民日报》从这里走来[N].河北日報,2014-11-13.

[16]仇进忠,曼叶平,周聪聪.平山里庄:《人民日报》从这里走来[N].河北日报,2014-11-13.

[17]王爱民.胡乔木领导《人民日报》升格:建立党报权威[J].中国报业,2012(7).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人民日报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
延安时期博古党报思想探究
舒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
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