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2021-10-08张其林赵永标项东升

计算机时代 2021年9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

张其林 赵永标 项东升

摘  要: 文章从产教融合视角出发,分析了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面临的困境,确定“一个基础、三个层次、六个方向”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将产教融合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结合,以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模式,构建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成效。

关键词: 产教融合; 工程教育认证; 计算机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21)09-112-04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computer talents, determines the training direction for computer majored talents of "one base, three levels and six direction", and combines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ith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to built a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leve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with a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model, which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the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computer specialty; training of talents

0 引言

產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是高等教育和产业界之间的一种高度参与的关系。通过产教融合,企业深度参与到确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践条件、参与教学设计与活动,最后通过企业的生产实际检验人才能力培养的产出;高校针对企业岗位需求,定向培养人才,节约企业人力成本[1]。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首次全面系统地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指导高等学校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通过布局新工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双万计划”等方式,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全要素、全方位融合,加快培养各类卓越拔尖人才。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在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找准定位,为地方产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 计算机类专业产教融合面临的问题

产教融合是提升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尽管政府、企业和高校做了较多工作,努力促进产教融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⑴ 人才培养供给与地方产业的需求不匹配

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说,还存在专业结构转型不快,知识结构不新,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教学不实等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实际岗位的要求不相符。

⑵ 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中的利益诉求不匹配

通过产教融合,企业期望可以获得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节省人力成本,并可以从高校获得大量科技研究成果。而地方高校在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问题、承担重要课题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不如重点高校,导致产教融合中企业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

⑶ 专业教学方式与企业实践环境不匹配。

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学方式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课程教学没有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陈旧的教学方式难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以致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企业工作环境的需要。

2 计算机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2.1 科学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一些更结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如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大数据科学等。如何根据学校实际,突出特色,科学地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是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工作。根据市场调研和专业特点,确定“一个基础、三个层次、六个方向”的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方向,如图1所示,三个专业均以计算机科学的理论为基础,此为大类培养阶段;然后,根据计算机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系统,抽象出系统的逻辑层次:信息感知与采集层、互联网络与通信层、数据分析与处理层,分别组建不同的课程模块。将学生进行专业分流,根据专业开设不同的课程;在综合性实训环节,每个专业设置两个就业方向,根据就业方向设计实训内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2.2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过程

六个专业方向虽很好地适应了当前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但如何对接产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实施中的关键问题。

⑴ 以学生能力产出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定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为核心理念[3],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产业需求,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产教融合正是对接产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将产业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培养既懂理论又强实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4-5]。在确定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调研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相关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以OBE理念为导向,总结出各专业方向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矩阵。主要包括学生毕业5年左右的岗位能力分析;基于企业就业岗位分析的计算机类各专业方向毕业要求能力分解;依据能力分解和国家专业标准设计的课程体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支撑矩阵;企业深度参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案。产教融合与OBE的结合示意图如图2所示。

⑵ 互利共赢为导向的产教融合模式

产教融合涉及多方利益相关主体,互利共赢是产教融合得以深入推进的关键。通过深入分析政府、企业、行业、高校等产教融合相关方的利益诉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多方投入与产出的利益关系。地方政府的投入实际上是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通过政策引领、宏观调控,引导地方高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引导企业发挥优势,参与高校人才培养;通过资源配置,科学地布局高等教育与区域协同发展;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完善经费投入机制,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地方政府的产出则是校企良性互动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高校的投入同样是发挥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为了更好地发挥上述职能,地方高校必须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解决找课题,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如提供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共享科研与实验平台。地方高校在服务企业和社会的过程中,以企业工程项目作为实践教学案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在服务企业过程中得到锻炼,能力不断提升,形成可持续的合作机制。企业的投入是充分发挥生产一线的信息与资源优势,定期举办市场趋势、岗位需求的讲座,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高校共同建立企校联合研发中心,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通过产教融合,企业不仅可以节约人力与技术研发成本、共享高校实验室资源,还可以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行业指由行业专家组成的行业协会组织,通过人才需求预测、建立行业标准、搭建交流平台、组织第三方评价、进行职业资格能力认证等服务产教融合。在服务高校、企业的过程中,行业组织可以被赋予更多的话语权,提升服务能力。

⑶ 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应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体现在岗位需求与课程教学目标融合;企业案例与实践课堂融合、企业兼职教师与学院专职教师合作、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过程融合,如图4所示。

按照“项目驱动、分层递进”的原则,将整个实践课程分成基础类实践、专业类实践、综合实践和工程实践四个层次;按类型分为课内实践、独立开课实践课程、课外创新实践三个维度。

第一学年,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专业认识实践,真实地了解企业文化和行业趋势。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回到校内由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做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第二学年,开设计算机职业能力与资格认证课程,主要引导学生熟悉IT行业权威的职业能力认证与资格考试,如中国计算机学会CSP认证、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考试PAT、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等。

第三学年,根据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开设专业方向的综合课程设计,如Web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云计算与大数据课程设计等。同时,与合作企业建立了众创空间,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业训练课程等。

第四学年,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进行各专业方向的综合实训。实训结束后,学生再次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同时在企业开始做毕业设计,部分学生在实习阶段就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实现高质量就业。

通过在学校打基础——企业学认知——学校学专业——企业强实践的过程,可以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强化专业基础,提升实践能力,然后在实习企业就业,实现企业、学校共同培养人才,产教深度融合,节约企业人力成本。

2.3 人才培养成效

通过五年的实践,我校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如襄阳市软件园省级实践教学基地、甲骨文工程训练中心、粤嵌众创空间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得多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如湖北省荆楚卓越工程师计划、湖北省战略新兴产业计划、湖北省一流专业等。据麦可思调查,我校计算机类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95%以上,近四年应届毕业生平均就业薪酬6300元/月,远远高于全校平均4620元/月;学生对教学满意度达90%以上。

3 結束语

本文针对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从社会需求出发,研究确定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深入分析政府、企业、行为、高校的利益关切点,构建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应用,取得较好成效,可为同类高校提供参考。后期将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将更多的企业真实案例融入实践教学,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汤正华,谢金楼.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24-129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S].(国办发[2017]95号)

[3] Spady W G.Outcome-based education: 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 [M].Arlingt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1994:1-10

[4] 李学伟.以产教融合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J].北京教育(高教),2018.5:12-15

[5] 周开发,曾玉珍.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7.5(3):22-35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认证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能力达成度评价体系设计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