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融合策略分析

2021-10-08柯清梅

考试与评价 2021年9期
关键词:融合策略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柯清梅

【摘 要】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当前文化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让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不仅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质性,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融合策略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责任。小学语文老师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里各类传统文化素材,为小学生奉上丰盛的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的饕餮大餐。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里要求小学阶段要累积识字3000。我们的祖先发明汉字时候,从天空到陆地,从听到的到看到的,都是依据某些事物的音形义发明了汉字,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幅画。语文老师在课堂识字教学时可运用这个特点,使用音形义的内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验中国汉字的神奇,让他们喜爱上中国汉字,这也是向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好的机会。

例如,汉字中的“好”字,左边是女字旁,后边是子字旁,父母在一起建立一个家庭,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关爱才是真正的好;兄弟姊妹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爱护才是真的好。只有这样,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还有在教学“劣”字部首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把“劣”字分成两部分,再和平时如果我们总是很“少”出“力”联系起来,到最后就会比别人差,这就是“劣”字的含义。还如纺、织、绿、纱、线等字的形旁都是绞丝旁,说明这些都是和丝有关的事物,通过这些字能体会到丝织品在古代是十分流行的,它是中国最早的、重要的纺织品。丝绸之路就是中国古代中西方连接的纽带。

二、在阅读教学中挖掘優秀传统文化

新课标里提出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就构成了语文的基本特点。可以说,语文是我们平常用来交流的工具,也是传承文化的工具。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字语言的表情达意,同时也从中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得到很好的熏陶,促进学生养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与精神品格。

(一)挖掘传统教材的文化内涵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姓氏歌”来源于宋代编写的“百家姓”中一首识字韵文,这篇以中华厚重的传统文化为背景进行改编的短文,让识字教材具有深远意义,它提供了良好的识字语言的环境,同时也可以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这篇儿歌有答有问,轻快的节奏,郎朗上口的读音,极具韵律之美。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依据短文里不同的句式,组织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朗读,让他们在汉字的语言环境里巩固所学汉字,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姓氏。对于中国的姓氏经过学习发现,一个字的为单姓,两个字以上的是复姓。对于复姓的姓氏人物,学生了解了中国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是复姓,进而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如三国时期名垂青史的蜀国丞相诸葛亮;编写“资治通鉴”,救人砸缸的宋朝的司马光;还有写《醉翁亭记》的文学家欧阳修。

小学语文“端午粽”主要描写外婆端午节包粽子,然后与邻居共同分享,接着引出端午节日的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挖掘传统的文化:首先每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每逢佳节都要阖家团圆,如今端午节被定为法定假日,就是为了人们的阖家团圆;其次是外婆会装上一小篮子粽子让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与邻居和睦友好相处;再次是长大了才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教学到这里教师可以向学生通过动画或幻灯片的形式认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总结他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引动拓展传统文化经典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经典的四大名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的特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向他们推荐适合其阅读的版本。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里的阅读材料中,有一篇是《孙悟空打妖怪》,学生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向学生推荐课外注音版或图画版的《西游记》读本,即使看过动画片的学生也要建议阅读。通过对中华文化经典名著的阅读,充分展开学生的自我想象力空间,体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师徒四人锲而不舍,不惧艰难险阻的精神。还有一篇小学语文五年级的《猴王出世》课文,老师就可以向五年级的学生推荐阅读《西游记》原著。《草船借箭》的课文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会让学生对原著阅读的兴趣大大增加,这时老师可以拓展阅读,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如“赤壁之战”“空城计”“三顾茅庐”等流传的经典故事;学习《景阳冈》课文时就可以推荐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水浒传》,让他们体会故事里那些著名的英雄形象;在《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通过语言、肖像、服饰等方法,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激发让学生拓展阅读《红楼梦》的热情。四大名著是一座蕴含大量知识的文化宝库,语文老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把中华文化经典名著不失时机的向学生引用和推荐,这是实现传统优秀文化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最好方式。

三、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积累优秀传统文化

在新课标里强调要在小学阶段对古今优秀诗篇能背诵160篇以上。“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几乎每个中国人从儿时就接触到了古诗词,运用故事这种传统的文学体裁对学生开展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并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积累,显然更加具备天然的优越性。其一,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古诗词运用语言技巧,展现推敲之艺术魅力。中华的古诗词篇幅虽短小,却语言凝练,特别讲究锤字炼句的功夫,文化内涵无比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深藏其中。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中那些推敲语言的魅力,体会古人精深的用字的艺术技巧。有郊寒岛瘦之称中的贾岛留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故事,不但练就的千古名句,还成就了“推敲”一词的出世;王安石在路上反复吟读,是过,还是到、慢、入等,哪个用词更能表现的恰如其分,最后还是选择了绿字,让我们领略道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千古名句。其二,让学生感受古诗词里蕴含的那些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之魅力。古诗词分为很多种,有借景抒情、有赠友送别、田园山水等,不同的类型的里面总是蕴含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境界。“枫桥夜泊”是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后途径寒山寺中的夜晚写就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透过诗里的景色引导学生看诗后的背景,充分体会作者落第不中,羁旅之思和家国之忧;在《赠汪伦》一诗里,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虽然桃花潭中的水有千尺之深,也不如朋友之间的情谊之深;王昌龄在《出塞》一篇里那句英雄豪气的名句“不教胡马度阴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结合历史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为国出力和奉献的热情。其三,让学生体会节日民俗在诗词中的魅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的是重阳节登高望远的节日习俗;《乞巧》这一首诗中描写的就是在七夕这一天民间乞巧的盛大场面,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对月穿针乞巧的习俗,也知道了七夕节的真正由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白居易在《过故人庄》写到的重阳节饮酒赏菊的民间习俗。此外,诗分为绝句、乐府诗、律诗、柏梁体等,同时也分为五言、六言、七言,词有念奴桥、贺新郎、菩萨蛮等不同的词牌,创作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押韵与平仄等等,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适时地为学生进行讲解,让他们感受古诗词韵律节奏之美,让学生心中充满了诗和远方。

四、在口语交流中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

把语文的口语交际和传统文化充分进行融合,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中华优秀文化,也让他们置身于愉悦、轻松、和谐的交流气氛中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以诚待人”是作文扩展的口语交际练习,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就生活里的真人真事进行讨论,就是要如何用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表情态度必须诚恳,用真诚的话语和别人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主题让学生知道以诚待人是我们五千年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美德。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积累优秀传统文化;在口语交流中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融合的策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根植于小学生心中,建立他们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陪伴他们健康的成长,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孙莉莎浅谈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融合策略[J]新课程(教研版),2019(001):225.

[2] 丁彦伟.传承传统文化 培育人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好家长,2018(031):54.

[3] 吴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探析[J].文学少年,2020(024):1.

猜你喜欢

融合策略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