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组织瓣转移术矫正复杂上睑内翻倒睫的效果观察
2021-10-08杨洪帅王秀超
杨洪帅,王秀超
陕西省西安市西电集团医院眼科,陕西西安 710000
上睑内翻是常见的眼科疾病,往往是由于睑结膜或睑板病变引起睫毛位置异常,多伴随有倒睫,容易对角膜和球结膜形成刺激,产生不适症状,损害眼部健康。在复杂上睑内翻倒睫的临床治疗中,需要采取手术矫正的方式恢复患者眼睑、睫毛的位置,避免角膜和球结膜持续受到刺激和损伤,维护患者眼部健康。在手术方法的选择上,考虑到手术部位的特殊性,应该兼顾手术的矫治效果及安全性[1]。在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确保精细化地进行各项操作。复杂上睑内翻倒睫的矫正治疗过程中,应用组织瓣转移术,通过组织填充,达到增强上睑睫毛外翻力量的效果,隔离睑缘前后唇,增加上睫与眼球距离,进而纠正上睑内翻和睫毛位置异常,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组织瓣转移术在复杂上睑内翻倒睫矫正治疗中的应用,可以选择不同的术式[2]。本研究探讨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术和带蒂皮瓣转移术两种组织瓣转移术在矫正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115眼)复杂上睑内翻倒睫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58眼)和对照组(40例57眼)。纳入标准:(1)患者存在由沙眼、睑缘炎等疾病引起的上睑内翻倒睫,有畏光、摩擦性损伤及异物感等临床症状和体征。(2)具有组织瓣转移术适应证。排除标准:(1)角膜溃疡患者;(2)合并结缔组织疾病患者;(3)认知障碍及精神疾病患者。观察组中男22例(单眼11例,双眼11例,共33眼),女18例(单眼11例,双眼7例,共25眼);年龄25~76岁,平均(42.52±11.74)岁;病程1~6个月,平均(2.79±0.48)个月。对照组中男23例(单眼13例,双眼10例,共33眼),女17例(单眼10例,双眼7例,共24眼);年龄24~78岁,平均(42.96±11.92)岁;病程1~6个月,平均(2.65±0.52)个月。2组患者性别、单双眼比例及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组织瓣转移术治疗。根据复杂上睑内翻倒睫的检查和评估结果,进行角膜和内眼的检查,并具体了解倒睫位置、上睑内翻严重程度,制订手术治疗方案。观察组实施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术,对照组实施带蒂皮瓣转移术。
观察组在结膜囊内和上睑皮下及结膜穹窿下,分别行局部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以双重睑形态画线,确定手术切除范围,进行重睑线、皮瓣线的设计。经过碘酊标记后,按照画线切开,将松弛皮肤切除。将内侧睫毛置于睑缘前唇,并对乱睫或多行睫进行修剪。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部分眼轮匝肌,在切口上、下缘,对眼轮匝肌进行分离处理,使睑板暴露。在近睑缘侧,剪除一条眼轮匝肌,将睑板前的提上睑肌腱膜推向睑板上缘,以暴露睑板前面。在睑板组织上,行楔形切除(2~3 mm宽),注意保护毛囊,切至睑板2/3厚度处,控制好深度,避免将睑结膜切穿。5-0丝线行间断缝合。
对照组采用同观察组一样的麻醉方法,麻醉后以双重睑形态画线,确定手术切除范围,进行重睑线、皮瓣线的设计。经过碘酊标记后,按照画线切开,将松弛皮肤切除。将睑缘劈开,切口深度为3 mm左右,分为前叶、后叶,将内侧睫毛置于睑缘前唇,并对乱睫或多行睫进行修剪。在颞侧做手术切口,将眼轮匝肌部分切除,然后进行带睑板的缝合。
术后加强对术眼的护理,5 d可拆线,并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的倒睫、上睑内翻症状的缓解情况以及眼睑外形的恢复情况,检查瘢痕形成、肌瓣坏死以及感染的发生情况。
1.3观察指标 经过两种组织瓣转移术矫正治疗后,随访6~12个月,评价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评价标准:优,倒睫完全消失,无上睑内翻情况,眼睑外形恢复正常、自然的状态;良,倒睫有效缓解,上睑内翻明显改善,眼睑外形接近正常状态;差,仍存在明显的倒睫、上睑内翻等症状,眼睑外形不自然[3]。比较2组瘢痕、肌瓣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比例。手术前后采用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进行问卷调查评分,同时在裂隙灯下行睑板腺检查,应用角膜荧光素染色(CSF)方法进行评分;手术后1个月再次行OSDI及CSF评分,如评分降低,则说明患者症状改善。
2 结 果
2.12组术眼恢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术眼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术眼恢复效果比较
2.22组术眼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眼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2组术眼手术前后OSDI、CSF评分比较 手术后1个月2组术眼OSDI、CSF评分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术眼手术前后OSDI、CSF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上睑内翻倒睫均是常见的眼科疾病,两种疾病往往合并存在,睑结膜、睑板病变引起的上睑内翻症状,容易导致睫毛位置异常,形成倒睫[4]。结膜炎、角膜炎、沙眼、结膜天疱疮等疾病的发生,或是受到结膜烧伤、眼皮外伤的影响,会引起后天性上睑内翻倒睫。复杂上睑内翻倒睫的发生,会引起畏光症状,患者眼部会产生异物感,其眼部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5]。在复杂上睑内翻倒睫的临床治疗中,一般采取手术治疗,恢复眼睑外形和睫毛位置,减轻患者的眼部不适症状,预防角膜炎、结膜炎等眼科疾病的发生,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6]。
在复杂上睑内翻倒睫的手术治疗中,常规采取睑板楔形切除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矫正上睑内翻症状,但是对于倒睫的矫正效果并不理想,术后恢复期间,瘢痕形成、肌瓣坏死以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高,易出现复发的情况,极大地妨碍患者的康复进程,并会增加其痛苦[7]。相比之下,组织瓣转移术是矫正复杂上睑内翻倒睫的良好选择,通过组织填充、隔离睑缘前后唇等途径,达到矫正眼睑外形、调整睫毛位置的作用。组织瓣转移术在复杂上睑内翻倒睫矫正治疗中的应用,可以选用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术或带蒂皮瓣转移术进行治疗[8]。使用带蒂皮瓣进行组织填充,在隔离睑缘前后唇的基础上,纠正前唇睫毛的位置和生长方向[9]。而在完成组织填充后,带蒂皮瓣的血运良好,肌瓣坏死的发生风险较低,有助于手术切口部位的良好愈合,避免形成瘢痕[10]。相比于带蒂皮瓣转移术治疗,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术治疗的优势在于利用眼轮匝肌增加上睑上提力量,更好地改善上睑功能与形态,避免上睑内翻倒睫的复发[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眼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瘢痕形成、肌瓣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手术后1个月OSDI评分、CSF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带蒂皮瓣转移术,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术在矫正复杂上睑内翻倒睫的应用中,可以获得更好的矫正效果,减少手术后并发症和复发。
综上所述,在组织瓣转移术矫正治疗复杂上睑内翻倒睫的过程中,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术的效果更好,能够有效预防手术后并发症和病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