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海外留学生教学质量现状及治理路径分析
——以遵义大学城两所高职院校为例

2021-10-08卢丹丹李龙慧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国际化留学生院校

■ 卢丹丹,李龙慧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在2017年5月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共赢共享发展”的发展理念,《2017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公布“国际影响力50强”榜单后,开展国际人才培养计划这个风向标愈发明显。与本科院校不同,国内各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技术型人才,注重学生知识的实际运用及职业技能的实践提升,这对海外留学生有着同样的吸引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优质校”“双高”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项目的遴选过程中,都把招收海外留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为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根据教育部出台的《留学中国计划》,贵州省遵义市高职院校海外留学生招生工作于2018年正式启动。

一、遵义大学城高职院校海外留学生现状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遵义大学城内两所高职院校分别自2018年和2019年开始招收留学生,至2020年已招收了老挝、越南、印度尼西亚、孟加拉、蒙古、塔吉克斯坦、摩洛哥、乌干达、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及非洲19个国家共计80名留学生,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留学生第一年作为语言生,在学院进行为期一年(两学期)的语言学习,其中30%的留学生在第一年的语言训练中顺利通过四级汉语水平考试(HSK4),获得奖学金,选择进入三年制的大专学历学习,成为学历生。

表1 遵义大学城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数

目前遵义大学城两所高职院校就读的海外留学生生源结构和国别较为复杂,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困难,学业成绩普通,语言基础较薄弱,但来华留学的主要目的较为一致,即扎实提升汉语交际水平,掌握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毕业后回国发展能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

二、遵义大学城高职院校海外留学生教学质量现状

近年来,国际职场对复合型汉语人才的需求猛增,这对高职院校海外留学生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海外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由以往单纯强调语言技能的“汉语专门型人才”调整为目前的具备“语言+专业”复合能力的“汉语通用型人才”。但是当前遵义大学城两所高职院校海外留学生教育尚处于初期阶段,针对留学生学历教育运作体制机制不健全,教学上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特点,适合海外留学生学习的教育教学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成熟。

(一)人才培养方案契合度欠缺

针对留学生学历教育,两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直接叠加的方法,即一年汉语集中学习并考取HSK四级证书后,同中国学生一起,进入高职三年的专业学习。事实上,不仅留学生的教育背景、语言基础和学习目标与中国学生迥异,而且从留学生内部而言,不同生源国的留学生学科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各生源国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而二级学院接收这些海外学历生时,没有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安排和课程体系与国内学生并无二致,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

(二)教学资源缺乏针对性

由于没有完全结合留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契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两所高职院校的学历生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上缺乏相应的参照标准,使用的专业课程理论及实训教材与中国学生的教材一样,没有双语版本的教材,也没有翻译的讲义,甚至连展示给学生的教学资源(音频、视频、PPT等)都以中文为主。尽管留学生已经通过了一年的汉语培训,但是对专业教材的认读和理解仍然存在问题,语言的限制导致留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效果不佳。

(三)国际化师资队伍匮乏

大学城两所高职院校既有的负责国际学生培养和管理的人员,可以分为管理服务队伍和教学执行队伍。其中,管理服务队伍包含留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和留学生辅导员,这两类人员紧缺,尤其留学生的专职辅导员多由国际汉语教师或英语教师兼职,缺少留学生的管理经验,面对部分违反校纪校规、法律法规的事件处理不当,问题频发。教学执行队伍均为教学工作的执行人员,包括语言课程教师、专业(实训)课程教师和通识课程教师,这支队伍存在“会语言的不懂专业,懂专业的不会语言”的尴尬局面,尽管两所学校都设置了国际汉语教研室,国际汉语师资配伍相对合理,但是语言教学与专业教学不同,专业(实训)课程教师和通识课程教师的语言能力不足,针对学历生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师严重匮乏。据统计,2020年两所高职院校共设置专业89个,其中24名海外学历生分布在7个专业,大部分专业课程教师和通识课程教师无法进行双语教学,教工队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语能力亟待提高。

(四)各部门管理职责不明确

目前,两所高职院校的留学生管理以对外合作交流处为中心,具体事务管理与国内学生管理一样,涉及合作交流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后勤处、保卫处、招就处、计财处、团委以及二级院系等各部门。但由于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确,定位不准确,涉及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课程选修等教学管理多方面问题,合作交流处、教务处和二级院系存在一定的工作交叉,往往使管理工作复杂化;涉及奖惩评定、社团活动、心理健康、后勤保障等工作,合作交流处和学生工作处、后勤处、二级院系协同配合不足,沟通交流平台缺乏,容易导致留学生的管理处于脱轨与滞后的状态。

三、对标“双高计划”,探究海外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治理路径

为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提出总体目标是“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1]。随后,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董刚教授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把握“双高计划”建设的三个关键》,文中强调“双高计划”学校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跨境产教协同能力,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2]。 由此可见,大力提升高职国际化办学水平成为“双高”建设的一个内核指标。对标“双高”建设,以“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和有特色”为核心要求,或将为遵义大学城两所高职院校进一步提升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有效的治理路径。

(一)与国际视野接轨,打造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国际化教学资源的打造是“双高”建设背景下国际化办学质量大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支撑。

首先,明确海外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留学生的培养和管理,既要立足留学生生源国的经济发展趋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也要满足全球化经济发展现状,参照国际人才培养标准,提升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的目标,因此,为“一带一路”以及其他地区和国家培养能交流、会技术、懂专业、高素质的全能型国际人才应成为高职院校国际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引导留学生合理选择专业。遵义大学城的留学生生源国均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差异显著,与我国的合作重点也不尽相同。针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一方面要结合当地的社会需求进行招生宣传;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根据生源国的合作重点,有倾向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同时通过奖学金激励等方式,引导留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职业规划与发展的专业。

再次,科学规划海外留学生的语言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容。与国内学生相比,海外留学生在学习能力、学历层次、语言层次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个体化差异,而这些差别可以通过第一年的语言进修课程进行平衡。因此,语言生汉语进修课程的建设至关重要,要以汉语课堂为轴心,将掌握汉语语言知识与拓展国际视野有机结合,孕育出了解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具有知华、友华、爱华品格的来华留学人才。除语言课程的建设外,还要以国际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托,课程的优化建设要充分调研我国与生源国的共性和差异性,突出学科前沿、专业应用和语言交流,打造出一批融地域特色、民风民俗、传统文化为一体的通识教育课,以及一系列以国际职业标准为参照体系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将国际化与本土化有机融合,注重留学生国际化素养的提升,增强文化趋同性。

最后,在产教融通的基础上探索并实践“订单式”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深化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优质人才的培养。产教融合国际化,应把握全球产业发展的机遇,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伙伴,主动服务“走出去”企业,构建校企命运全球化共同体。同时,可以将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招生与人才培养的模式逐步引入海外留学生教育中。与国内学生“订单式”培养的主要合作单位是国内企业不同,海外留学生“订单式”培养模式中的合作方是国外企业或在国外谋求发展的国内企业。唐现文等在《高职院校招收来华留学生的创新发展与实践》一文中提及,国内已经有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大胆尝试这样的“国际订单班”培养模式。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与老挝教育体育部、缅甸教育与劳动部、印度尼西亚托达诺矿业集团等签署了海外留学生“订单式”培养协议,为其培养国际商务、医学、旅游管理等领域上百名海外留学生。同时,该校还与江苏江洲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中安建设集团等签订了海外人才培养委托协议,为该企业培养了多名安哥拉海外留学生,助力其在安哥拉的投资和创业[3]。探索并实践“订单式”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既能满足学院招生、教学的需求,提升高职院校国际教育的吸引力,也有助于减少高职来华留学毕业生就业风险,同时提高学院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办学水平,是学院、企业、学生实现共赢的一项重要举措和现实需要,更是海外留学生教育扩大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以内培外引为抓手,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培养现有教师的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能力,引进校外优质师资等手段,多措并举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准的“双师双语型”教师队伍,增强高职院校国际化教育的办学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固本培元,积极组织海外留学生教师队伍和储备师资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及相关培训,增加国内外学习和实践的经验,助力教师建立对国际学生的正确认知,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实施“引领计划”,在聘请校外教师时要将“具有国际化背景、经历和经验”作为重要参考条件,引进具有海外背景和国际影响的跨国师资,增加教师队伍中外籍教师的比重。外籍教师来华授课,既能提升专业课程的国际视野,增加留学生的通融感,也能在教学过程中与本土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实现双赢;柔性引入国内具有行业权威并承担国际化项目的一流师资,利用视频连线与相关专家进行在线授课,促进国内外专业之间、校企之间的交叉融合,带动“三教”改革与国际接轨。

(三)坚持交流共享、求同存异的原则,制定高标准的管理制度

首先,加深高职院校内部的治理能力。留学生培养和管理事务繁杂细琐,针对各部门职权不明晰的现状,可以通过成立海外留学生管理委员会,至上而下全面统筹规划招生、教育、管理、实践活动等工作,建立多个部门共同管理的模式和机制,划分合作交流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处、财务处、后勤以及二级院系等部门的具体事务,定期组织会议交流留学生管理工作,提高海外留学生管理水平。

其次,建立与国内外共享的信息机制,通过与国内外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互鉴、管理经验共享等途径实现学院自身办学的国际化。在对留学生生源国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遵义市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对接国际职业教育管理标准,制定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留学生专业培养和管理制度。

最后,正视文化差异,将制度管理与人本关怀相结合,一方面建立健全留学生奖惩制度,通过优化奖学金政策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留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设置惩治方案,规范留学生的举止言行,减少其违反校纪校规、法律法规的不当行为;另一方面探索国内学生助教模式,通过遴选并培养一批国际交流志愿者,帮助留学生打破语言障碍,尽快适应中国的学习和生活,提高留学生的专业主动性和学习能力。

(四)以文化育人为载体,优化有特色的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国际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技双修的高水平、国际化、复合型从业者,即在技术层面培才,在文化层面育才。在开展国际化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前提下,扩大跨民族、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通过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方式,在留学生的培养和管理方面创建自己的特色品牌。首先,打造具有鲜明底蕴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存在,校园文化对培养留学生的文化归属感是潜移默化的;其次,开展具有职教特色的文化活动,如开展职教文化周,组织参观名人工作坊,邀请国内外知名工匠进校园,强化专业技能,强化工匠精神;最后,引导和培养留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兴趣,增加留学生对于中国职业教育“以文化育人、以技术强国”的魅力的认知,使其归国后自觉成为弘扬中国工匠文化、讲好中国工匠故事的“宣传者”。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招收来华留学生并实现留学生教育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既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也是极大的挑战。高职院校海外留学生教育在初期发展阶段呈现“摸着石头过河”的特点,更需要对接国家标准,纵深拓展国际交流合作领域,借鉴先进的国际理念与经验,持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影响力,确保留学生的招生、教学与管理工作同步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推动遵义大学城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健康有序有效进行。

猜你喜欢

国际化留学生院校
聚焦港口国际化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