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以天津工业职业学院为例
2021-10-08谭起兵
■ 陈 红,谭起兵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天津 30040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育训结合,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进一步明确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教育部于2019年4月启动首批6个试点证书,同年9月启动了第二批10个试点证书,12月启动了第三批共87个试点证书;2020年12月,第四批共377个试点证书启动。自“1+X”证书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启动证书数量不断攀升,参与院校的规模也不断增长。
国内研究机构和实施单位对“1+X”证书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主要体现在试点实践过程中专业方向、教学标准和教学资源、结构化教学团队、教学条件、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尤其是“1+X”证书制度的内涵与具体实践方式成为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焦点。戴勇等[1]分析了“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的机遇与挑战,从处理好“1”与“X”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实施“1+X”证书制度的思路与举措。孙善学等[2]提出了“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与分工协作推进试点工作的基本措施。马铮、许远等[3-4]分别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等多角度分析了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的推进工作。王兴等[5]提出“1+X”证书制度要在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的建设基础上,满足以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终身学习、中高职贯通为核心要素和关键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发展,“1+X”证书制度要成为产教融合的“黏合剂”。本文以天津工业职业学院为例,通过构建“3358”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职“1+X”证书制度校本方案的实践,为今后试点工作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一、“1+X”证书制度的内涵
“1+X”证书制度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大创新,“1”是指学历证书,而“X”是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并不是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新型融合的教育制度体系。“1+X”证书制度在教育目标、教学标准、培养模式、评价制度等方面具有重大创新,旨在通过借鉴和内化“双元制”,通过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来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由教育部组织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进行开发的,证书开发方——培训评价组织往往基于典型工作岗位群所需求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来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和教学任务,这与《试点方案》提出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任务目标相契合。
(一)“1+X”证书制度下培养目标重构问题
从培养目标来看,“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目标将包含学历证书和“X”证书的获取,它与“双证制度”的主要区别在于“X”系列证书的获取。以学生证书获取的过程作为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证书的取得及所获证书的等级体现就业能力,围绕这一目标,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在新目标的指导下重新设计。
(二)“1+X”证书制度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从培养过程来看,“1+X”证书制度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合过程,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和质量保证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同时,“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的利益相关者中“X”证书的培训评价组织成为不可或缺的主体,学校、企业、行业以及“X”证书的培训评价组织变成了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培养流程的重塑需要新的产教融合、育训结合的培养模式。
(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迫切需求
“1+X”证书是在类型教育基础上,旨在通过书证融通与学分的转换、互认,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互认和衔接。对于职业院校而言,不仅是在原有的课程设置基础上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更是要重构和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通过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实现“1”和“X”的融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效能发挥的关键在于,职业等级标准的建立得到行业企业和社会民众的认可,国家职业资格等级标准的构建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国际化流动,迫切需要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支撑。“1+X”证书制度鼓励在校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拓展就业创业本领。为此需要试点院校相关专业在确定对接“X”证书后,升级改造原有人才培养计划,从而使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能更好地融入到培养计划中。
二、“1+X”证书制度下“3358”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对接国内龙头企业和“1+X”证书培训评价组织,重新构建“3358”人才培养体系,即三层、三对应、五融通、八要素。
“三层”是指:建设专业群建设与管理机制,实行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群建设推动委员会、专业建设工作推动委员会三层领导和负责制。“三对应”是指:基本技术技能与岗位通用技能对应、核心技能与岗位高端技术技能对应、专用技能与岗位技术标准对应,“三对应”结合“1+X”证书体系,根据“三对应”调节人才培养目标。“五融通”是指:实现教学标准、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国际标准共融互通,从而全面落实德技并修、育训结合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五融通”修改教学标准。“八要素”是指: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证书运行、实训条件、教学团队、评价体系、保障机制八个要素进行双链对标设计,实现专业与产业、教学模式与培训模式、课程体系与岗位胜任能力、课程改革与技术革新、实践条件与生产环境、双师队伍与技术工匠、科研双创与研发创新、国际合作与国际拓展八链双向紧密对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对应的教学要素。“1+X”证书制度下“3358”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逻辑,如图1所示。
图1 “1+X”证书制度下“3358”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逻辑
(一)成立组织机构,完善工作职责
学院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群建设推动委员会、专业建设工作推动委员会,成立“1+X”证书试点人才培养方案制(修)定工作领导小组。专业建设工作推动委员会由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生(毕业生)代表组成,主管领导为教学主管院长,主要工作职责是组织专业建设、改革、发展的研究,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调整的建议、意见和发展规划等。“1+X”证书试点人才培养方案制(修)定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书记和校长牵头,在学院专业建设工作推动委员会下开展工作,专项工作组的职责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修)定工作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安排人才培养方案制(修)定阶段性工作,督促检查各专业的工作进度、工作质量,协调工作组、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等。
(二)制定详细的工作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设计阶段。由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修)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人进行顶层设计,形成制度体系和工作方案。依据相关文件制定校本人才培养方案模板、调研报告模板、课程标准模板。
第二阶段:调研阶段。各专业要紧紧围绕我校建设天津市优质校和特色专业群、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阶段性主要目标任务,通过走访国内(际)龙头知名企业和兄弟高校,尤其是“1+X”培训评价组织;回访毕业生、召开师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调研,分析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和培养模式,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据此构建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依据调研数据制定调研报告。
第三阶段:初稿形成阶段。各专业依据前期调研结果,按照“三对应”明确专业中对应的岗位技术要求,对应岗位需掌握的技术技能,契合不同“1+X”证书的要求;同时根据调研反馈数据厘清产业链与专业链要素对应关系,完成对应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
第四阶段:自查论证阶段。各专业自行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同行专家等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按照各专业调研情况,实现教学标准、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国际标准共融互通,依据专家论证意见进行修改。专业建设工作推动委员会组织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生(毕业生)代表按照程序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进行审核。
第五阶段:完善阶段。根据论证专家组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再次进行修改完善,经学院专业建设工作推动委员会的严格论证和审核后,提交学院党组织会议和校长办公会。按照各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方案、修订工作总结报告、各专业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校党委审定意见,报送省教育厅相关部门备案。
第六阶段:公布实施。论证通过的“1+X”证书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按程序发布,编印实施。同时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价、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技术技能发展趋势、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等,及时调整完善,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基于“3358”人才培养体系变革后的成效分析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1+X”证书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定工作从2019年启动,经历规划设计、调研分析、编制方案、论证审核、发布实施、反馈改进等六个阶段的实施,运行已满2个学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调研数据更加全面,置信度更高
专业调研工作分为龙头企业调研、高水平同类院校调研、“1+X”培训评价组织调研和优秀毕业生调研几个部分。学院抽取了9个试点专业深入到华为公司、中天钢铁集团、一汽大众、青岛海尔等国内龙头企业开展调研,累计超过50个知名企业。调研的岗位(群)超过150多个,涉及金属冶炼、材料成型、机械装备、人工智能等领域,获得大量科学、有效的岗位(群)需求数据、企业规范性就业岗位统计数据等等。在“1+X”培训评价组织中,沟通了北京赛育达科教有限责任公司、廊坊市中科建筑产业化创新研究中心等,对证书标准等问题及内容开展充分调研,探讨开发“1”和“X”融合方案。除此以外,各试点专业分别以现场调研、网络咨询等方式与对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业职业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17所国内高水平高职院校进行交流和研习,并针对同类院校开设专业在教师队伍与教学条件、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六个维度二级权重指标进行对标分析,找准专业建设现有差距。
(二)课程体系更加合理,突出“1+X”书证融通
本着“育人为本、标准引领、遵循规律、完善机制”的设置原则,“1+X”背景下“3358”人才培养体系有三个重要变化:一是进一步加强“一二课堂”育人体系建构,强化立德树人,加强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二是明确相关学时安排,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要求作为顶点课程融入专业核心课。三是公共基础课夯实专业基础,目前我校公共课总计820个学时,主要是加强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体育健康类、人文艺术方面的课程。学校还积极引入优质慕课和微课资源平台,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目的是打造专业的、学生可选择的菜单式课程体系。
(三)基于核心岗位能力模块化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满足典型岗位群所需的职业素养和个人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来设置教学模块,依据典型岗位技能要求来制定具体工作任务。由企业专家和学院骨干教师组建形成项目式、模块化的职业核心素养教学团队,在组建方式上体现定制化、协同化的特点,实践中依据教学任务内容广泛运用探究式、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利用成果导向的反向设计原理进行整个课程体系优化与调整,形成了由内生至外延不断自我完善的生态系统。
除此之外,专业选修课设为8-10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4—5门,专业课程体系面向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对接“X”证书,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对接产业需求、职业标准与生产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试点专业推进“1+X”书证融通课程
根据《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和调研结果,针对9个专业制定了“1+X”书证融通课程实施办法。一是将“1+X”证书作为顶点课程纳入专业核心课;二是修订课程标准、实习标准、实训室建设标准等一系列教学标准,适用“1+X”书证融通要求;三是打造标准化评价机制,确保“X”任务完成;四是在现有弹性学制的基础上新建校内学分银行,2020年学院印发了《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规定》,明确了“X”证书的学分兑换办法,当前正在积极对接国家学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