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红火蚁!我省九部门联合启动防控行动

2021-10-08来源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

江西农业 2021年15期
关键词:毒饵红火蚁蚁巢

来源: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

为进一步做好红火蚁疫情监测、疫情阻截防控工作,保障农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安全,近日,省农业农村厅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全省红火蚁监测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

防控目标

全面开展普查,科学合理监测布点,强化固定监测与流动监测相结合,进一步摸清红火蚁在我省的发生分布范围和危害情况。严格检疫监管,强化疫情处置,全省红火蚁疫情处置率达100%。科学防治红火蚁疫情,平均防治效果不小于85%,力争扑灭零星疫点,有效控制红火蚁疫情扩散蔓延。

防控策略

按照“市不漏县、县不漏乡、乡不漏村”的原则,全省坚持流动监测与固定监测相结合,以全面踏查为基础,强化流动监测。全省采取“分区治理、分片围歼、集中防控、力争铲除”的防控策略:未发生区强化监测调查,严格检疫管理,严防疫情传入;阻截缓冲区加强监测调查,强化检疫措施,开展预防防治,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阻截延缓疫情扩散;发生区加强监测预警,强抓防控关键时期,遏制疫情扩散,力争铲除零星发生点疫情。

疫情监测

1.区域划分

红火蚁疫情监测区域以街道和乡镇为单位进行划分。发现有红火蚁发生的街道和乡镇的为发生区;未发现红火蚁发生,但与发生区接壤的街道和乡镇的为阻截缓冲区;不与发生区接壤、且还未有红火蚁发生的街道和乡镇的为未发生区。

2.监测重点

针对发生区,重点监测红火蚁发生有代表性的地块,主要掌握红火蚁的发生动态和危害程度;针对阻截缓冲区,重点在与发生区接壤的边缘地带、连通疫情发生区的交通道路沿线开展监测,主要监测红火蚁是否传入及其扩散动态;针对未发生区,重点在近年来从红火蚁疫情发生区调入高风险物品(包括草皮、带土苗木等)的地区开展监测,主要监测红火蚁是否传入。

3.设立监测点

以街道、村组为单位,每县建立3~5个监测点,分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固定监测点一般建在发生区,每年3月~11月开展监测,每月监测2次,主要监测发生动态和危害情况;流动监测点一般建在阻截缓冲区和未发生区,每年3月~11月开展监测,每月监测1次,主要监测疫情是否传入及传播扩散动态。重点监测草坪、绿化带、苗圃、果园、菜地、荒地、农田田埂、堤坝、垃圾场、废品回收加工场、高尔夫球场、货场以及近期调入绿化植被、回收废品、木材、废料等场所。特别关注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疫情发生省份调入的草皮、花卉苗木及其它带土植物。

4.发生程度分级

红火蚁发生程度分级标准见附件。

普查与监测方法

每年3月~11月,气温稳定在23℃以上最佳,以街道、社区、村组为单位,开展访问调查。在访问调查的基础上,对访问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可疑地点进行重点踏查。调查面积不少于该区域面积的20%。

1.访问调查

访问医务人员、居民等,了解当地是否出现过蚂蚁叮蜇伤人事件。向当地农林事操作人员及绿化植被维护人员了解,是否看见地面有隆起的蚁巢。向当地管理人员了解,近年来是否从红火蚁发生区调入过高风险物品。每个街道、村组随机访问调查10人以上。

2.踏查

一是蚁丘调查。在调查区域内察看有无可疑蚁丘。如有蚁丘,用铁丝等插入蚁丘5~10厘米,观察是否有蚁群迅速出巢并表现出攻击行为的现象,如有则采集蚂蚁样品做进一步鉴定。发现红火蚁蚁丘后,在外围5公里范围开展地毯式检查,如发现有新的蚁巢,再从新蚁巢外延5公里进行地毯式检查。二是虫体调查。针对盆栽植物、苗木、花卉、草皮、生产用土壤或介质等物品,首先观察表面有无红火蚁活动痕迹、土壤或介质中有无疑似红火蚁,然后观察枝干、叶片上是否有疑似红火蚁,发现可疑现象可用小铲挖开土壤或介质观察是否有疑似红火蚁。针对包装材料等其他物品,应观察运载工具及物品表面是否有疑似红火蚁及活动痕迹。发现蚁道后可沿蚁道方向寻找疑似红火蚁或蚁巢,对可疑物品应拆开进行检查。三是踏查记录。将踏查结果记入《红火蚁调查记录表》。

3.食物诱集

选择红火蚁喜食饵料,如红火蚁诱杀饵剂、火腿肠、午餐肉、奶糖或面包屑等,放入市售或自制的监测瓶中,并固定在地面进行诱集。每个监测点随机放置5个监测瓶。监测瓶应尽量放置在有蚂蚁活动的地方,瓶间相距10米。对于条状的区域(如绿化带)则每10米左右放置1个监测瓶。将监测瓶置于地面30分钟后,收集诱集到的蚂蚁,进行鉴定和计数,并将结果记入《红火蚁食物诱集记录表》。

4.样本采集

在调查中如发现可疑蚂蚁,将可疑蚂蚁用70%酒精浸泡或用农药杀死,标明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人。将每个监测点采集的蚂蚁集中于一个标本瓶中,采集可疑蚂蚁标本数量10只以上。

特征鉴别

根据红火蚁形态、蚁巢及危害特征作初步鉴定。

1.形态特征

小型工蚁(工蚁):体长2.5~4.0毫米;头、胸、触角及各足均为棕红色,腹部常呈棕褐色,腹节间色略淡,腹部第2、3节腹背面中央常具有近圆形的淡色斑纹。前胸背板前端隆起,前、中胸背板的节间缝不明显;中、后胸背板的节间缝则明显,胸腹连接处有两个结节,第1结节呈扁锥状,第2结节呈圆锥状。腹部卵圆形,可见4节,腹部末端有螯刺伸出。触角10节,鞭节端部两节膨大呈棒状。唇基明显,两侧各有齿1个,内缘中央具三角形小齿1个,齿基部上方着生刚毛1根。大型工蚁(兵蚁):体长6~7毫米;形态与小型工蚁相似,体桔红色,腹部背板色略深,上颚发达,黑褐色,体表略有光泽,体毛较短小,螯刺常不外露。

2.蚁巢特征

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表现为以土壤堆成的高10~30厘米、直径30~50厘米的蚁丘。新形成的蚁巢在4~9个月后出现明显小土丘状的蚁丘。蚁巢表面土壤颗粒细碎、均匀。当蚁巢受到干扰时,红火蚁会迅速出巢攻击入侵者。

3.危害特征

红火蚁主要以螯针叮刺和口器叮咬植物、人畜。人被其叮蜇后会有火灼伤般疼痛感,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8~24小时后叮蜇处化脓形成脓疱。

防控方法

1.植物检疫

按照《红火蚁检疫规程》(GB/T 23634-2009)《农业植物调运检疫规程》(GB 8371)《林业植物及其产品调运检疫规程》(GB/T 23473-2009)有关规定,开展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加强检疫监管,特别是对带土农林作物、林木种苗、花卉、草坪草等易带红火蚁疫情的农、林业应施检疫的植物及植物产品的检疫。发现疫情要停止调出,确有需要的,经检疫处理合格方可调离。对从红火蚁发生区调入的带土植物及植物产品,要强化检疫查验和复检。

2.化学防治

二阶段处理法:适用于活蚁巢密度较大、分布普遍且采用诱饵监测法普遍诱到工蚁的发生区。先在红火蚁发生区域撒布毒饵剂,10~14天后再以触杀性杀虫剂或其他方法处理单个蚁巢。大面积撒施毒饵剂防治效率较高,而采用颗粒剂或粉剂灭巢法等处理单个蚁巢速效性较强,两者结合使用,防治效果较好。

毒饵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红火蚁发生地点,一般施用间隔期为1个月。根据发生实际,可选择对单个蚁巢进行处理,也可在发生区普遍撒施毒饵。在蚁巢密度大、分布普遍的红火蚁严重发生区域,可采用单个蚁巢处理与普遍撒施毒饵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防治效果推荐药剂:0.1%茚虫威杀蚁饵剂,0.05%茚虫威杀蚁饵剂、0.73%氟蚁腙杀蚁饵剂。单个蚁巢处理方式适用活蚁巢密度较小、分布较分散且诱饵监测法诱集工蚁数量较少的发生区。在距蚁巢10~50厘米处点状或环状撒放毒饵,注意不要扰动蚁巢。每个活蚁巢施用毒饵10~30克。一般直径为20~40厘米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中间值,小于20厘米或大于40厘米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下限值和上限值。普遍撒施毒饵方式适用于蚁巢密度较大、分布普遍或采用诱饵监测法普遍诱到工蚁,但很难发现活蚁巢的发生区。撒施毒饵时要覆盖发生区所有地点。一般每亩施用500~1000克。补施毒饵是在使用毒饵剂防治红火蚁后,对分布有活蚁巢、诱集到工蚁的地点进行补施处理。一般采用围绕这些地点小范围点施的方法。处理活蚁巢时毒饵剂的用量同单个蚁巢处理,处理诱集到工蚁的地点按推荐用量的下限值使用。注意事项:使用毒饵剂时地表适宜温度为21℃~35℃,地面应较干燥,使用后6小时内无降雨,并尽量在红火蚁活动觅食时间施用。如遇降雨,需适时补施药剂。

粉剂灭巢法:适用于蚁巢明显的发生区域。选用防治红火蚁专用粉剂,先在蚁丘外周撒一圈药粉,再破坏蚁巢上部,待工蚁大量涌出后迅速将药粉均匀撒施于工蚁身上。每个蚁巢施用粉剂20~50克,一般直径为20~40厘米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中间值,小于20厘米或大于40厘米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下限值和上限值。施用粉剂不宜在有较大风力的天气下进行,施药要快速。推荐药剂:0.1%高效氯氰菊酯,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

颗粒剂灭巢法:适用于有明显活蚁巢的发生区域。选用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等触杀作用迅速的颗粒剂,先将药剂直接均匀地撒布于蚁丘表面及附近区域,然后立即洒水,之后每2~3天洒水1次,洒水3次以上。使用量根据商品使用说明确定。

防效评价

1.评价方法

通过目视法和诱饵诱集法调查评价小区(评价小区设置为20米 ×20米,四周划定界限并用明显标识物标记4个边角)防治前后的活动蚁丘密度(活动蚁丘是指受到扰动后60秒内有3头以上红火蚁爬出活动的蚁丘)和红火蚁的密度,防治前调查1次,防治后于1周、2周、4周、6周、8周再以相同的方法调查,将诱集器投放在评价小区内,每个小区不少于3个,1小时后收回并计算平均每个诱集器诱集的红火蚁数量。

2.评价指标

根据防治前后对活动蚁丘和红火蚁数量的调查结果,按以下公式计算发生区的防控效果。单位面积活动蚁丘减少率:防控效果(%)=(1-防治后评价小区内活动蚁丘数/防治前评价小区内活动蚁丘数)×100%。单位面积红火蚁数量减少率:红火蚁减少率(%)=(1-防治后诱集到红火蚁平均数/防治前诱集到红火蚁平均数)×100%。

3.注意事项

下列因素对红火蚁防控效果的评价有直接影响,在调查时应做好记录:防治药剂种类、剂型、生产厂家、生产日期;防治措施、药剂的使用方法、剂量;防治日期、施药时间;防治区域类型及相关天气、环境情况等。

处理记录和报告

1.处理记录

各级植物检疫部门必须完整详细地记录红火蚁疫情发现、调查核实、监测预警和封锁控制的全过程,建立图文和音像等资料档案,以备存查。记录内容包括:疫情发现时间和地点、疫区范围、传入来源和途径;蚁巢发生变化情况,包括老蚁巢的铲除、新蚁巢的发现等;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和防控效果;疫区封锁和解除封锁的时间及有关报告、文件、监测证明和专家意见。

2.情况报告

首次发现红火蚁,按照植物疫情报告与发布的有关规定及时报告疫情,要坚决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疫情发生期间,当地植保植检机构应做到每半月向省级植物检疫部门报告1次疫情防控进展情况。

附件:

1.江西省植物疫情监测普查流程图

2.江西省植物疫情报告及处置流程图

3.红火蚁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4.监测瓶制作与使用方法示意图

5.红火蚁调查记录表

6.红火蚁食物诱集记录表

猜你喜欢

毒饵红火蚁蚁巢
狼王洛波 (节选)
致命红火蚁再度现身
南方果园蚁巢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红火蚁来势汹汹 九部门联合防控
小狮子和红火蚁
No.3 红火蚁已传播至12个省份
玄武湖景区白蚁防治实践及成效
“小小蚁巢设计师”
高置式大容量毒饵站对东北农田害鼠的防治效果初探
大棚蔬菜鼠害的几种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