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未来社区”公共空间景观营建策略研究
2021-10-08沈红璐徐文辉
沈红璐,徐文辉
(浙江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1 引言
“未来社区”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目的,围绕社区生活链的需求,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能源、服务和治理等九种场景创新为引领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1]。社区是组成城市最小的单元,也是最能直接反映城市发展趋势的区域[2]。
当下“未来社区”理念已成为一个国际热点,探索与实践也源源不断。国外对于“未来社区”的探索包括新加坡的“邻里中心”、欧洲的BLOCK街区、加拿大Quayside“未来社区”、日本的“共享住宅”等。其中“邻里中心”源自新加坡政府推行的“组屋计划”,致力于打造丰富的生活服务场景,满足居民健康、教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图1)[3]。加拿大Quayside“未来社区”核心在于打造包容性强、适应性高的公共空间,沿街巷灵活分布功能复合的新型公共空间,并由使用者定义其空间属性(图2)。
图1 绿洲平台(来源:新加坡建屋发展局)
2019年,浙江省率先在政府报告中提出了“未来社区”的理念。目前,共有60个社区入选试点建设,包括第一批试点24个,第二批试点36个,主要分为改造更新类、规划新建类、乡村类、全域类四种方案(图3)。
图2 加拿大Quayside未来社区(来源:新京报网)
图3 “未来社区”与场景分类(自绘)
2 乡村“未来社区”与公共空间
目前,绝大多数乡村都存在着邻里活动单一、公共空间缺失等问题。新型城乡发展形势下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生态、生活、生产等各方面都需要激发更多的活力与生机。乡村类“未来社区”是“未来社区”其中一种发展类型,浙江省内许多乡村在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建设成果基础上,引入此先进理论进行了公共空间相关实践探索。
乡村“未来社区”的研究主体是“场景”,而场景营造依托于构建多层次的公共空间景观,因此研究“功能复合、共享融合”的公共空间景观对于“未来社区”建设尤为重要。但不同于城市“未来社区”,其应立足于乡村实际,打造满足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等不同主体需求的功能多元化的生活场景。
2.1 定义
乡村“未来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是空间营造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种新概念。以人为核心,主要包含邻里活动空间、未来生态空间、未来创业空间等众多由乡村日常生活产生的物质空间及其发展衍生出的智慧平台、虚拟设施等非物质空间。
2.2 分类
以空间形态为划分依据,乡村“未来社区”公共空间可分为点状公共空间、线状公共空间以及面状公共空间三大类,其中点状公共空间包括花园、阳台等面积小、利用率高的节点;线状公共空间包括道路、街巷、防护林等带状空间;而面状公共空间往往能容纳大量的人群,包括文化礼堂、共享餐厅、共享书吧、健身中心等面积大、可达性强的区域(图4)[4]。
图4 乡村“未来社区”公共空间分类(自绘)
2.3 实践案例
选取浙江省公共空间景观相对典型的乡村“未来社区”案例进行研究。
2.3.1 安吉余村“未来.原乡”
安吉“未来.原乡”作为乡村类“未来社区”的典型,其与城市类“未来社区”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打造“未来邻里”场景,着重提高庭院、街巷等村民使用率较高的空间开放度;②打造“未来交通”场景,完善自行车、游览车等短距离公共交通系统;③完善绿色农业、果蔬采摘等休闲旅游产业,营建绿化发展空间。
2.3.2 “溪口公社快乐老家”未来社区
溪口镇乡村“未来社区”最大亮点在于“共享”。镇域内打造的“共享图书馆”、“共享食堂”、老电影院改建的“多功能礼堂”、矿区招待所改建的“联创工坊”等等,赋予因矿而生的小镇以新的生命力。溪口镇也在积极探索积分激励机制,让老人、年轻人、小孩都参与到乡村社区治理中来,共同营建和睦的邻里氛围。
2.3.3 “漫田画乡”——画圣浜理想村
画圣浜乡村“未来社区”依托漫画元素,打造国内首个以“丰子恺漫画”为主题IP的文创乡村“未来社区”。将乡村的生产、生活转型升级为“五大振兴”结合“乡愁+创业”的“5+N”乡村版场景,逐步营建现代农业、休闲文旅产业发展空间,实现农文旅有机融合。
3 乡村“未来社区”规划主题
从乡村类“未来社区”实践情况来看,首要在于明确建设主题,打造具有发展潜力的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其主题的选取主要源于两种途径。
3.1 功能导向
从乡村发展需求出发,形成以特定功能为主导的社区。如衢州溪口镇未来社区以"共享经济"为主题,利用5G大数据不仅实现“邻里盒子”智慧化服务、“共享食堂”线上供餐(图5),同时利用AR云景技术对社区智慧设施实时管控。
图5 邻里广场(来源:E.Lit摄)
3.2 主题IP
提取某种民俗或概念为IP,衍生出生态、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公共空间场景。以龙游余东“画·未来”社区为例,作为“全国十大农民画”画乡之一,余东以“画”为媒,建造了“数字大脑”平台、中国乡村美术馆(图6)、乡村美术图书馆、南孔文创、共享食堂、农耕园等一批生活、生产场景。
4 乡村“未来社区”公共空间系统规划
乡村“未来社区”不是城市“未来社区”复制版。乡村具有独特的自然山水格局,与生活空间、生产空间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因此,将社区空间作为系统进行研究,有利于“建筑”与“园林”实现同步规划,避免建设过程产生资源不均、空间功能不足等问题。乡村公共空间活化需重新梳理、整合优化原有空间,发挥其景观价值、文化交流、游憩休闲等功能,构建以人为本、多元主体的社区生活场景[5]。
图6 中国乡村美术馆(来源:柯城发布)
在明确“未来社区”规划主题基础上,结合乡村景观“三生融合”理念,落实到公共空间景观建设层面,可以将乡村“未来社区”的发展模式归纳为一个“3+1+X”的规划策略。“3”代表乡村3个空间系统,即生态、生活、生产三大空间系统,代表空间研究的维度;“1”代表1个智慧乡村应用系统,为实现乡村生活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X”则是基于三大系统和“未来社区”九大场景搭建的X个公共空间[6]
4.1 营建“可持续有机发展”生态空间策略
乡村生态空间最重要的是维护社区生态环境稳定,因此生态空间的打造主要包括生态修复、能源利用、多维绿化等方面。
4.1.1 未来建筑场景——环境共生空间
乡村公共建筑不一定要遵循坐北朝南的布局,其朝向应在充分考虑四季日照、山水格局、气候风向等因素的基础上,最大化利用太阳能和季风,使自然环境融入社区建筑。还应尽可能保留传统建筑,整合周边空间重新优化设计,灵活运用AR成像等科学技术复原建筑风貌、街巷空间等,提高“未来社区”公共空间的文化承载力与活力。
4.1.2 未来低碳场景——生态修复空间
乡村生态环境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人类社会活动造成了水体污染、农业污染、生活垃圾等问题。“未来社区”应贯彻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构筑乡村生物廊道系统,营建自然保护、修复、平衡、思考等多功能景观空间,建立人与自然环境平衡的通道。
4.1.3 未来低碳场景——多元能源空间
乡村能源丰富但布局分散,在社区周边建设能源点进行收集,并借助互动性景观设施,放大雨水花园、生态停车场、雨水滞留设施等下渗、净化雨水并供给园林绿化的循环过程,打造节水型社区,推进雨水和中水资源化利用。还可利用“光伏建筑一体化+储能”供电系统实现太阳能的转化,推广零能耗。
4.1.4 未来低碳场景——多维绿化空间
立体绿化可增加社区综合三维绿量。而多维绿化则利用时间为第四维度以及参与者的活动路线,在不同空间或同一空间区域利用季相丰富的植物打造多层次景观,提高乡村公共空间的观赏价值。主要表现形式包括阳台、窗台、屋顶花园、绿墙等空间的景观绿化。
4.2 营建“多主体共建共享”生活空间策略
“未来社区”生活空间以“人的尺度、人的需求、人的体验”为准则,按照5 min、10 min和20 min步行距离,建立24 h全链化服务的社区生活圈,满足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7]。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场景的营建。
4.2.1 未来交通场景——TOD复合空间
依托乡村公共交通基础,打造地上、地下立体复合的TOD发展模式,将邻里中心、街巷空间、社区文化公园、公共建筑空间进行有机串联,无风雨链接社区所有场景(图7)。并沿交通干线构建社区生活圈,集中提供优质生活服务,激发城乡各区域发展活力。应用(AGV)智能停车技术建立全自动停车库,并依托5G大数据建立智能停车控制中心,满足大规模人群集散和多功能空间需求。
图7 立体复合交通空间(来源:浙江在线)
4.2.2 未来邻里场景——开放包容空间
乡村具有城市所缺乏的邻里和睦氛围。以线性空间为引导,如利用河岸将水乡原有点状的邻里交流空间聚合起来,打造乡村文化礼堂、开放庭院空间等,增强乡村邻里空间公共性(图8)。若公共空间范围较广则打造社区文化公园,满足大型邻里活动。
4.2.3 未来教育场景——学习友好空间
教育不仅源于课本,依托现阶段乡村“自然教育”旅游业的发展,发展乡村“自然学堂”全年龄覆盖,打造学习型社区。并为特殊儿童建立环境友好区域,降低他们对于集体活动的心理设防。
图8 水乡邻里空间(来源:宁波晚报)
4.2.4 未来健康场景——全民健身空间
社区内部、社区与社区之间打造连通性高、可达性强、适应性好的乡村绿道,串联主题乐园、共享健身设施、开放运动场等公共服务空间,供全年龄段人群使用,实现运动体验多样化。此外,建立未来乡村健康电子档案,为每一位“未来社区”村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8]。
4.2.5 未来治理场景——多方治理空间
在建设共享学堂、共享图书馆等设施之前,社区应建立起由物业、村民代表、设计师等各领域人员组成的“多方议事机制”,制定社区公约、构建积分管理系统,调动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打造有人文关怀、有温度的熟人社区。
4.3 打造“农业+”生产空间策略
乡村生产空间主要分为农业生产空间、加工业生产空间以及其他生产空间等。从景观营造层面进行分析,首要在于合理规划、利用小而散的空间,其次重点打造创新型产业空间,提高乡村生产空间发展活力。
4.3.1 未来创业场景——双创发展空间
立足乡村产业根本,搭建“农业+”产业矩阵,串联乡村各个核心农业区,构建一条“创新产业活力带”。以创新农业科技为核心,带动周边“创客交流中心”、“农业创意园”、“种质展览馆”等公共区域的开放与发展。村民既是管理者又是参与者,融入农作园的种植、培育、采摘等各个生产环节,收获的是果蔬,也是乡村创业的果实。不仅为餐厅提供了绿色、有机的食材,获益也可用于社区日常活动与公共服务,建立起乡村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4.3.2 未来服务场景——乡旅服务空间
乡村旅游必定是未来乡村发展的支柱产业,开发人性化服务的乡村旅游小程序,将实时天气、道路拥堵、停车位、民宿预订、积分查询等高频数字化场景介入手机客户端,让村民和游客都能及时、方便获取生活、游玩等信息。
4.4 乡村智慧应用系统
乡村比城市更加需要互联网的普及,“未来社区”所涉及的邻里、交通、教育、健康等各个方面的场景营建,都要依托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当前,乡村智能应用水平不高,因此合理运用新兴技术打造低维护公共空间景观是其关键性的内容。
4.4.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社区智慧化的基础,可以满足各种人群的生活需求[9]。首先,乡村主要的生活群体为老人和小孩,老人数字边缘化现象严重,中年人又缺少孩子教育的投入,因此必须建立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健全青少年学习平台,提供平等且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次构建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提供线上门诊、社区医共体、康养计划等服务,解决乡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最后是邻里关系智能化,村民可通过平台进行无缝化交流、活动预约、网购拼团等,增加社区和睦的氛围。
4.4.2 大数据
未来城乡人口流动转为多面向、多层次,乡村将容纳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等群体,构建稳定的大数据网络是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的大数据平台,能根据居民使用需求,量身定制不同功能的场景。社区设置定点监测站,通过大数据平台共享人流、停车、健身、就业等信息,人们能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进行智能导航,准确获取人群密度低、舒适的公共区域,实现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
4.4.3 云计算
每个未来社区都需要经营,依托大数据获取的实时信息经过处理反馈给社区居民。云计算恰好提供了存储量大、计算力强的数据管理能力[10]。因此,将物联网技术比作是一张网,大数据是千丝万缕的线,那么云计算恰好是连接点。
5 结语
在浙江省全面推进“未来社区”的背景下,探索乡村“未来社区”发展模式并不是为了否定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乡村振兴成果,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前瞻性规划来指导乡村公共空间建设,使乡村发展趋势与目标一致。乡村的“生态、生活、生产”都包含着公共空间景观,通过搭建乡村智慧系统,将新兴技术灵活地结合到社区九大场景中,复制、形成X个生活空间场景,最终构成乡村“未来社区”公共空间景观的营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