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画廊与龚滩山水写生画记
2021-10-08南木
南 木
《阿蓬江上》 南 木/作
每次经湘西、贵州交界处入巴蜀,重庆龚滩是我必会驻留的地方,走一走那里青青的石板路,看一看碧绿而清澈的乌江水,龚滩就安静地待在那两岸雄奇的大山怀抱之中。或阳光暖暖地晒在身上,或轻雨漫洒街头,把山川掩于云后,总令人有不同的感受。至夜,听着乌江的波澜安然入梦,为此,曾写下记龚滩的诗句:波澜潜向夜,月浅入龚滩。我欲乘风去,莽莽万重山。
二十年前,这里山路蜿蜒,行走异常艰难,当时全国公路网建设刚刚起步,所以交通条件远不如今天四通八达,路况介绍的资料也少,一些偏远的古镇还安静地偏隅一方,不被人所知所访,所以第一次去龚滩的记忆就更为深刻。那时从彭水下高速公路后沿乌江溯流而上,沿江走是为了看到更多的乌江两岸风情,但几乎全是泥泞山路,有一段狭窄的山路还是从山体悬崖上凿出来的,遇到有车辆相向行驶时还要注意靠边避让,连车窗也挡不尽一路的风尘。遇到有水的地方,车胎打滑侧移如同行舟,有时还出现大货车碾压出的一道道深深的车辙……怪不得老祖宗们一向有接风洗尘的习俗,那次算是深刻体会到了。从中午一直走到夜色弥漫,感觉要走到绝望,才看到了龚滩星星点点的灯火,那一刻的心是狂喜的。
那时龚滩老街还未曾拆迁,待第二天踏上古镇最古老的青石板、最原始的街道,一处处古旧原始的木质吊脚楼,沿街道两侧连绵着推向青石板街道的深处,只在中间留出窄窄的巷子。街道两旁的民居常用厚重的青石搭就房屋的地基,便于隔离开地面的湿气,再砌石墙,敷上土黄色的泥土,好看也保暖。或整体就全用干栏结构的木质搭建、支撑起斜面的青瓦铺成的屋顶,吊脚楼依山坡而建,林林总总的木脚撑在崖边硬石之上,总有一面窗望向了江边、望向隔岸的大山。江边有时也有些三三两两聚集的巴渝特色的吊脚楼,靠着不远的江边系着渔船,掩映在浓密的竹林中。于是,那灰色的青瓦,泛着泥黄或白色的土墙,和酱色的木板为主体的古镇就这样在乌江的岸边静静地舒展着,高低错落,或聚或散,十分入画。不管是天晴还是云雾蒙蒙的时候,都十分别致。老人们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晒着太阳,一脸从容闲适,孩子们开心地追逐着,遇到生人经过,会羞涩地躲在门后,大眼睛忽闪忽闪地望向你。一些高大茂密的林木散落其间,郁郁葱葱,一缕缕青烟升起,鸡犬相闻,人声相和,装点出生机和活力。
来龚滩画龚滩的画家们数不胜数,其中最知名的该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了。1984年,他经长江三峡到龚滩等地,在此创作出《乌江小镇》《乌江岸上人家》等作品,如今古镇上还立有一块木牌,描述了吴先生来画龚滩的情形。有着他独特画风的一幅水墨画作向人们传递着老镇的温情,浓重的青瓦、白墙占据了左侧近三分之二的画面,而右侧是空阔的江面,画一艘小小的船儿,使画面本已严重失衡的气势再度均衡起来,也给人们留足了充分遐想和自由阅读的空间,笔墨老辣肯定,较好地结合了中西方文化意识,远观似典型的中国水墨画,近赏又有许多西方水彩画的影子,这与吴冠中早年师从林风眠先生,并赴法国留学是有紧密关联的,他的风格也是比较独特的,有较明显的自家面貌。
一幅精彩画作的产生往往基于画者对大自然和世界反反复复的认知与感悟,这已不是绘画技艺层面的问题,而是画者思想境界理想化、艺术化后的表现,也往往会更抽象、更浪漫,表现出来后或许会更令人惊喜。
吴冠中先生的文字中常有他到自然中感悟世界的记述,他经常奔走于山野乡间,曾被误认为“勘测队员”“修伞的”,甚至还有人认为他是“要饭的”,他重视写生,把大自然当作自己的画室,像一个苦行僧般在艺术的世界里修行着,观察自然时视野从不固定于一方,而是东南西北、俯仰皆看,取其所需在画面经营上移山倒海、天马行空,这有没有给当今的画者们更多的启发呢?
2011年,在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上,吴冠中先生创作的《乌江小镇》以1092万元的价格落槌。这无疑给龚滩打了一个很好的广告,如今来龚滩游玩的人更多了,这也归功于文学和艺术吧。
《春风十里入禅心》 南 木/作
《乌江雪》 南 木/作
镇上有家叫“序风院”的特色民居,主人田敬红先生擅书画,又能设计,人也佛性,把序风院收拾得很有艺术范儿,可令人暂时放下工作,回归生活之悠闲。小院也经营着美食和特色民宿,每日里迎来送往,这其中不乏从事文化工作的,或歌舞,或书画,或吟咏,或品茗,或静静地在小院里晒暖暖的阳光,小院因此笼罩着浓厚的艺术气息。从一段小诗中可以看出民居主人的诗和远方:
站在高处
我看见了
别人的诗和远方
于是
我俯下身
把小青瓦的顺序
从蜀汉排到跟前
从酉水理到乌江
我甚至想
干脆站成一棵树
指引你来时的方向
如今的龚滩已是仿照原貌重建的龚滩,拆建时把老街上的青石板和房屋都拆移到了新街上,食宿交通等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人气也更旺了,乌江的水位因兴修水利也上涨了许多,以前窄而湍急的江水也平静了下来,但两岸依然还是雄奇秀美的,龚滩古镇还是那样的令人回味,每每至此,心绪也便随着乌江的清波缓缓地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