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场舞的普及与创新

2021-10-07马静

百花 2021年6期
关键词:困局广场舞社会效益

马静

摘 要:近年来,广场舞在全国各省市蓬勃发展、迅速走红,深受不同年龄层的广大市民青睐,是“全民健身”的重要途径。由于其与普及之初在参与人群及传播范围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作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广场舞的创新亟须被社会各界关注。本文通过对广场舞溯源及社会效益的深入探讨,指出了其普及现状与困局,提出了文化创新的最新策略。

关键词:广场舞;困局;创新;普及;社会效益

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舞,是一种自发性的集体舞蹈,在“全民健身”潮流初期诞生,因锻炼或表演场地多为广场而得名,参与者的主要目的为健身、娱乐、社交,如今已发展成为舞蹈体系中最庞大的分支之一。

虽然学界并未给出权威定义,但是广场舞因其具有大众性、开放性、自娱性等特点,已被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广泛接受,并在全国迅速传播普及,甚至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

作为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与全民健身发展的产物,广场舞不仅反映了社区建设的完善程度,更是现有社会制度下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的衡量指标之一,时至今日已不再只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是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普及与推广亟须被社会各界关注。

一、广场舞的溯源

舞蹈,诞生于上古时代,其出现甚至早于语言与文字。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原始文明中充当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角色。

究其起源,一说随劳动而产生,原始部族舞蹈多为狩猎生活再现,如鄂温克族的《跳虎》、鄂伦春族的《黑熊搏斗舞》,而更为流行的说法为舞蹈起源于圖腾与巫术。在原始社会,狩猎、祭祀和战争统统需要团结作战,而部族正好需要具有社会感染力的手段将人们团结起来,因此,舞蹈应运而生、应时而生,逐渐成为统治阶级宗教祭祀的重要手段之一。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中晚期,《管子·轻重己》记载:“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

广场舞,作为舞蹈中最庞大的分支,就是由巫舞演变而来,其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祭祀、统治意义,而更多地源于社会生活,具有不可取代的集体特质。因其不受场地、舞台、灯光、音乐、年龄、性别等多方面的限制,逐渐在群众中流行并迅速普及,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化的群众健身、运动的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二、普及广场舞的社会效益

广场舞不仅是全民健身最成功的推广方式,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从家中走了出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强身健体的目标,更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普及广场舞,在已经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浪潮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社会效益。

(一)丰富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老龄化社会的沟通工具

广场舞既可以在舞台活动,也可以在大街小巷、公园广场等地随时随地开展,空间自由,时间自由,门槛低,且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已经成为中老年人健身、交际的重要沟通工具之一。

茶余饭后,从家中走出来,约三五好友,共同聚集在社区文化广场、大型商业中心广场、小区健身空地,结交更多志趣相投的同龄伙伴,极大地丰富了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广场舞作为共同爱好,协助破冰和建立友谊,充当了中老年人的沟通工具,慢慢成为其生活中的调味剂,精神上的稳定剂。

(二)社区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

随着20世纪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我国人口已经加速进入老年型社会。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我国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其中,加紧建设中老年人精神文明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广场舞的参与者在舞蹈中陶冶情操,怡然自得,提高了文明素养,融洽了邻里关系,彰显了质朴乡情。广场舞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

(三)传承传统民间艺术,发扬地方与民族文化

随着广场舞的迅速普及,年龄层不断扩大,参与者自身素质显著提高,对广场舞的艺术性、观赏性有了新的要求。他们不再只满足于简单的健身,而更讲究服饰、舞蹈类型、创意及视觉效果等深层次的提升。很多高素质、高能力人员在舞蹈的编排、选曲及服装制作过程中,将更多的传统民间艺术融入其中,使得广场舞越来越多地展现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

广场舞的普及与创新,不知不觉地承载起了发扬和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使命。

三、困局:广场舞普及与创新的现状

广场舞久盛不衰,但其发展现状问题多多。广场舞的组织管理、参与者年龄及场地与规模等方面,都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局。

(一)广场舞组织管理

广场舞大多由数名领舞者牵头,带领大家跳舞,多数广场舞种以女性为主,交谊广场舞亦不乏男性参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男性肢体协调性与音乐节奏感普遍弱于女性;另一方面女性的健身意识强于男性,而男性更愿意选择居家休闲或者棋牌类休闲活动。

广场舞的指导师与组织者属于无偿服务,义务参与,他们绝大多数都具有奉献精神,但普遍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实际参与者对其指导水平、管理等多方面满意度不高。且某些金融诈骗机构利用蝇头小利或防诈骗意识薄弱的心理,给参与者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二)广场舞参与者的年龄特征

从年龄结构上来看,以40~65岁年龄段的中老年人群为主,职业分布比较集中于工人和企业人员,文化程度以高中或中专学历人数最多,研究生及以上最少。40~65岁年龄段的中老年人会进行每周5~7次的广场舞锻炼,每次时间约在60分钟。

随着广场舞的普及与创新,更多年轻人参与了进来,特别是一些舞蹈队将流行音乐作为主要的配乐,使得实际参与市民年龄跨度较大。

(三)广场舞的场地与规模

论及广场舞的普及,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受场地条件制约,场地选择以广场为主,其次为小区空地或篮球场、街边等宽敞地带,公园、社区健身活动场地也不乏其身影。规模可大可小,多则上百人,少则20~30人。大多数场地条件一般,存在缺乏必要的设施、器材与场地不足、噪声过大扰民等问题。

四、破局:廣场舞的创新之路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在县级以上城市兴建了多处文化广场,广场文化随之而生,广场舞也悄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乡村走进城市,活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城市生活一道亮眼的风景线。广场舞的创新,亦刻不容缓。

(一)广场舞艺术形式与作品的多元化创新

现阶段较为活跃的广场舞形式十分丰富,经权威调查,我国广场舞类型目前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健身操、民族舞、交谊舞,形式以常规方阵队列为主。但长时间单一队形,容易造成心态疲劳。广场舞创新的第一步,应在常规结构上增加互动性,如改变队列、增加互动动作、选择多类型的乐曲伴奏、提升参与者之间互动性,使广场舞更具多元性与艺术性。

(二)广场舞的管理智能化、安全化创新

由于广场舞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其团队管理者的职责也由原来单一的“指导跳舞”慢慢演变成承担了更多其他管理职能。除发布舞蹈教学视频外,还同时兼任组织服装定做、比赛报名、监测天气及场地沟通、消息发布等职能。

在广场舞未来的普及中,管理者应对其管理进行智能化、安全化的创新提升,增加参与者的归属感,让其能够用更方便、快捷的方式了解广场舞趋势,更好地甄别真假信息,提升安全意识。社区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型活动,激发参与热情,如广场舞大赛,同时进行线上推广,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

(三)培养舞蹈队中的骨干力量

广场舞队中的骨干力量,在促进广场舞普及与发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培养广场舞中的骨干力量来带动舞队成员的积极性及创造性,迎来广场舞创新百花齐放。

(四)融入更多本地、民族特色元素,推动旅游与城市发展

在广场舞作品创新过程中,建议融入本地文化特色与传统民族元素,增添与众不同的亮点。各地社区与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与扶持力度,在提供场地与器材的同时,进行技术支援,在表演形式、音乐、肢体动作、舞蹈编排中更多地将传统民间歌舞等与广场舞结合起来,进而推动城市旅游业蓬勃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汉中现有锅庄舞队人员上千人,大街小巷遍布了锅庄舞。我们不反对少数民族的舞蹈,但也不作为重点普及宣传的内容,我们更多地要去挖掘本地地域特色,比如陕南风格、当地非遗舞蹈等等。业务干部应当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中,指导普及,并引导大家提高自身水平,进而真正达到锻炼身体、提升自身气质的目的。

五、结束语

广场舞看上去难登大雅之堂,却逐渐发展为最受欢迎的大众健身娱乐项目,甚至与舞蹈的专业性、艺术性、欣赏性上差距越来越小,其普及和创新意义不可轻视。而参与者通过广场舞,锻炼身心机能、灵活了腿脚、提高免疫力及睡眠质量,令生活变得充实、朋友变多,性格方面也有所改善。

(汉中市汉台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贾岚.浅析广场舞的艺术特征与发展策略[J].北方音乐,2018(12).

[2] 背景资料: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OL].央视网,中国人权状况,http://www.cctv.com/special/1017/-1/86774.html,2020-04-30.

[3] 刘军.试论如何发挥广场舞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7(000)006.

猜你喜欢

困局广场舞社会效益
困局
医学学术期刊在媒介传播生态系统中的发展研究
Trouble I’m In
图书馆财务管理与社会效益分析
文化资源与青少年校外教育结合的几点思考
广场舞与群众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