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10-07裴星
裴星
【摘要】美术作为一门能陶冶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学科,这一学科在初中阶段教育中已经普及了数十年,可以说美术伴随着初中教育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传统教育中“重智育”“轻美育”观念的影响,初中美术学科的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现代教育的平均水平,那么初中美术教学究竟面临着什么问题呢?本文将以普通初中美术教学为例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中存在问题,同时提出应对策略,借此推动美术课堂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美术;问题对策;教学研究
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数语英”三门基础学科一直是教师、家长们关注的核心,虽然很多同学幼儿园、小学阶段都曾经接触或系统学习过美术课程,但随着其年龄增长,尤其是在步入初中之后,这些看上去不会对学生基础学科有所帮助的课程都开始被逐一“荒废”,影响了我国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不仅能够有效顺应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要求,更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那么究竟该如何解决过去初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呢?
一、转变美术教育教学观念
對于初中阶段自我学习、掌控能力尚未获得完全提高的学生,教师是保障初中美术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所以,在解决上述问题时,无论是美术学科教师还是非美术学科教师都应积极地参与进来,转变自己对传统美术教育的理解、认知,拓宽现代美术教育的思路,从中开拓出能推动现代初中美术教学的效果的举措,以期收获更好的初中美术教学效果。首先,就美术教师层面,教师应从自己执教学校的初中美术课程开展实际情况出发,学习更多初中美术教学的知识、技巧,将其融入到自己班级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去,借此革新初中美术课程的内容,实现提高初中生美育水平。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笔墨千秋”和“方寸之间”中“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网络上搜寻其他学校美术教师有关“诗书画印”内容的公开课,从中汲取其他教师执教时的优点,丰富自身教学经验,完善自己班级的美术课堂,以此解决过去美术教学的困境,收获更好的美术教学效果;其次,就非美术教师层面而言,学校就应发挥其在教师中的领导作用,组织面向全体教师的“美术教育大讲堂”活动,让更多的教师认可美术学科对于初中学生心理、智力成长的重要影响,避免因认识不到位而为后续初中美术课的展开造成阻力。
二、挖掘新颖美术教育资源
在强化了教师对美术课程的认知后,教师就可以在认知的基础上贴合现代初中生的实际需要,为他们创造更多他们喜欢、接受的美术教育资源,借此丰富当代初中美术的课堂,在源头上实现对这一课堂的优化。
例如,在进行九年级下册“第5课 小产品 巧创意”等设计类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从生活中富有美术创造意蕴的建筑、物品等出发,如大街上形态各异的人物雕塑、公园里各具美感的石景山林等,应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富有艺术创造性的物品粘合在一起,通过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这些物品的方式,启迪学生的美术创造思维,增长学生的见识,为学生们更好地领悟美术学科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提供帮助。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善用现代化技术,凭借现代化技术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运用强化学生将美术想法转化成美术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思考美术问题的积极性,收获更好的美术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将交互白板应用到课程中,通过网络上的素材帮助学生将想象具象化,从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增强家长对美术的重视
家长是影响初中美术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如果家长能支持学生更多地学习美术、参与美术、完成美术任务,那么初中美术教学的效果也势必将会得到很大程度地提升。因此,在未来解决初中美术教学问题时,美术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当下教师和学生家长即时沟通的平台,为家长普及更多有关初中美术教育的知识,以此获取家长们对初中美术课堂的认同,解决以往初中美术课堂开展的困境。
比如,在开始初二、初三美术课程前,教师就可以通过微信为学生家长普及美术课在缓解学生备考紧张情绪上的优势,借此鼓励家长更多地配合学生参与到美术课程中来,为初中美术课的展开做出铺垫。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美术与生活”主题的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参观学生们绘制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和家长以“美术”为“纽带”拉近彼此的关系,解决初中生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家庭隐患,为初中生们营造一个更融洽、更平等的成长氛围,助力初中学生身心双方面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充分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及时地总结日常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且积极地进行优化和提升,使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使美术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成长为综合型的素质人才的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崔月.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中外交流,2018(13):133.
[2]李聪.浅析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J].中外交流,2018(5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