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旅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21-10-07盛姗姗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5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新课改

盛姗姗

摘要:研学旅行作为新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学校、家长、学生接受,其概念与作用被不断地完善与丰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研学旅行的形式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强化知识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研学旅行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教学模式正在不断优化创新,为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近年来,研学旅行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本文以语文教学为例,对研学旅行在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日后的教学活动有所帮助。

一、解读新课改的精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改革提出几点要求:第一,在课程目标方面,新课改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知识,体验分析知识的过程,培养探究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第二,在课程内容方面,新课改强调改变以往“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人文、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第三,在课程实施环节,强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二、研学旅行的定义

2014年,第十二届基础教育论坛上首次提出研学旅行的定义:所谓研学旅行,是主要以年级为单位,由学校统一安排,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研学主题,结合课堂内容作为学习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符合主题的研学基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参观学习,互相合作,动手体验,最后形成研学旅行的总结报告。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强调学生要亲身实践、团队合作、积极探索,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其最终的目的是做到“知行合一”。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2018年,安徽省教育厅等10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中明确:研学旅行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近地方文化,追忆地方历史,触摸科学前沿,了解社会生活;在游览体验中,在活动感悟里,引导孩子们增长对中华优秀浩瀚文化安徽篇章的深刻认知;增强对历经磨难延绵不息的民族自豪感;协助孩子们建立完整的人格,智力与情商,以及对“三观”的正向引导。这些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高度契合。

在人教版教材中与安徽历史文化相关的课文有很多,如:一年级下的《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二年级上的《黄山奇石》《赠汪伦》,二年级下的《草》《白居易》《画家和牧童》,三年级上的《爬天都峰》《孔子拜师》《望天门山》,三年级下的《春日》,四年级下的《独坐敬亭山》《渔歌子》,五年级下的《草船借箭》,六年级上的《詹天佑》,六年级下的《七步诗》。这些经典的名篇佳作或成文于安徽或为安徽人所作抑或讲述着安徽故事,能让学生了解家乡从而更加热爱家乡。

与社会发展、爱国情怀密切相关的课文又有:一年级下的《邓小平爷爷植树》,二年级上的《红领巾》《真好》,三年级下的《检阅》《一面五星红旗》《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四年级上的《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四年级下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五年级上的《开国大典》《我爱你汉字》,五年级下的《丝绸之路》,六年级上的《中华少年》《和田的维吾尔》《只有一个地球》,六年级下的《千年梦圆在今朝》等课文贯穿其中。

下面就以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为例,分析研学旅行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三、研学旅行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的特点。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共有14篇课文,围绕“自然”“想象”“儿童生活”“观察”等主题,课文主要体现了热爱祖国、关爱他人、友好相处、热爱科学等思想主题,主要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热爱生活并学会观察。而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则主要围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这一主题,加强学生对汉字、诗词、文章的听、读、写三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互相交流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而研学旅行活动可以让学生前往诸如名人故居、历史名胜、博物馆、传统文化街区等类型的研学基地,近距离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或是前往动物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农耕文化园等,亲近大自然,体验生活;也可参观科技馆、生产线、工业科技型研学基地,观察科学设备,动手做实验等。这几类研学基地的活动和课程不仅与一年级语文的课本主题相对应,也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体来说,其作用包含以下几点:

(一)加深学生对语文课本知识的理解

研学旅行最大的优势就是开放的教学环境,其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限制和束缚,仅使用传统口述和多媒体展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让学生处在真实的环境中去观察和学习,才能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内涵。例如一年级上册课文中关于汉字“山”“田”“禾”等字的认识,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真实的山形、农田的布局、禾苗的形态等,就会理解汉字象形的意思,结合教师的引导,就可加深学生对汉字字型的理解和记忆。再如课文《四季》中对春、夏、秋、冬各季节的描述,如果只是从文字和图片上,学生很难真实地感受到,而通过研学旅行,学生走出教室,亲近大自然,可以真切地观察大自然的季节特点,强化对四季变化的真实感知,从而最终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手段,大多以教师口述、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而在研学旅行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事物,感官得以调动,可以看、听甚至是触摸,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课文《比尾巴》,学生前往动物园类型的研学基地,近距离地观察小动物,可以真实地看到课文中关于猴子、松鼠以及兔子等三种动物的尾巴长度和形状,活泼的动物与学生的互动,寓教于乐,充满趣味,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课文中的内容。

(三)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上下两册各编排了四次口语交际的内容,例如课文《我们做朋友》。目的一是训练学生从“能听”到“会听”,即首先学会聆听老师的教学以及他人的说话。二是引导学生从“敢说”到“会说”,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传统课堂,学生基本上面对的是教师和同学,在熟悉的环境下交流,不能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而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会接触到研学导师、导游、基地工作人员、工人、农民或者是科技工作者等形形色色的人群,学生获得了更多元化的交流机会,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加强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课文《谁和谁好》,从动植物的角度,教育学生要互相帮助,重视他人的作用,关注自己的成长,更要关心他人,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研学旅行活动本身就是以年纪或班级为单位,团队出行;在前往研学基地的过程中,参观研学基地、学习研学课程、参加拓展活动、分组动手制作等环节,学生都需要互相配合,研学导师会引导互相协作去达成目標,这些做法符合一年级课文的精神内涵。

(五)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年级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道德品质,例如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通过描述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过程,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要学会感恩。而通过研学旅行活动,学生前往革命故地,亲身感受到革命年代的艰苦环境,了解战争年代的各种感人事迹,深刻地体会了祖国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另外,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经过精心设计的研学课程,引导学生们互相帮助,在远离学校的环境中,学生们更能感受到帮助他人带来的成就感,更懂得感恩的意义。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活动契合新课改的精神,定期举行研学旅行活动对课堂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与延展作用。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