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西湖风景及水系治理述略*
2021-10-07裴锐婷王劲韬
裴锐婷 王劲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1 南宋西湖水利发展概述
杭州西湖在百年间变化迅速并得以留存,与不间断的官方疏浚有关。西湖基本成形于唐、五代,至北宋时期趋于完善,南宋又继续治理。唐代李泌开六井、引西湖水以惠民,此举解决了长期以来杭州水咸苦致民生艰难凋敝的问题,为城市的继续发展打下基础。后白居易任知府,疏浚西湖和六井,并修筑湖堤,兼具蓄滞和灌溉双重功能;唐、五代吴越君王钱镠设专门机构“撩湖兵”负责清理蔚草;北宋苏轼组织人力疏浚西湖,沿湖筑堤,均对西湖景色保持有不菲贡献。南宋临安政府延续历代,高度重视西湖的水利及风景发展,疏浚次数多达七次。
南宋定都临安,西湖成为皇帝贵族荒淫享乐的温柔乡,日常嬉玩、商业交易等活动也沿湖展开。久之西湖受到严重侵害。一是湖中葑田及荷、茭菱等蔓延,湖泊沼泽化严重。对此历任知府均积极采取措施,组织人力清除蔚草,制定法令。如绍兴九年(1139),府尹张澄下令“若包占种田,重寘于法”;绍兴年间,汤鹏举再次禁止请佃种植,明令“如有违犯之人,科罪追赏”。二是私人占据西湖水口,使污染严重。咸淳年间,内侍官员陈敏贤、刘公正广造屋宅于水口,且肆意排污入湖。朝廷除降职处理、勒令拆除屋宇外,还命知府潜说友清查、整改西湖水口污秽。
水利治理使湖水清澈可鉴,异鱼数百,西湖风景靓丽迷人。绍兴年间,“以西湖近来秽浊湮塞”,诏郡守汤鹏举疏浚西湖,修葺六井,量度水势并开闸放水,成为西湖靓丽风景。乾道年间,都城人数渐多,“河流渐隘,舟楫病之”,知府周淙效仿苏轼疏浚西湖,专一管辖军兵开撩,重修六井。淳祐,赵与篡在西湖上筑小新堤,重修丰乐楼;潜说友经过多次尝试,解决了西湖引水用的导管问题,且修整苏堤,将堤填高二尺,增宽至六丈;“堤上原建九亭,也加以刷新,堤之两岸又补种花木数百本”。至此,达到“终宋之世湖无壅淤之患”之目的。
南宋时的几次疏浚活动对西湖公共景观提升都颇有助益。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为禁止“浣衣洗马”、造房屋等污秽湖水的行为,保障西湖水质;二为严禁在湖中栽植荷菱等水生植物,保证水流畅通;三为严禁居民占湖种田,防止增迭堤岸。南宋时期开浚西湖保证了西湖水质、水量和面积,对西湖优美风景的形成至关重要。
图1 根据李嵩《西湖图》标注
2 南宋西湖水系治理活动
宋室1138年定都临安,绍兴时“辇毂驻骅,衣冠纷集,民物阜蕃,尤非昔比。”西湖为居民提供主要的生活用水且成为南宋君臣百姓嬉游、享乐之所,“虽无恢复远略而言水利者,历世多有。”此外,临安政府七次整治西湖,治理措施以苏轼治湖为样本,从确保水质、水量与矫治不法行为几方面入手。
南宋时历代贤明知府均疏浚西湖,且疏浚活动有历史继承性,上次疏浚为下次治理活动奠定基础。如绍兴年间知州张澄,招置厢军兵士二百专一开湖、委派钱塘县委管理疏浚且对“包占种田,沃以粪土”的行为“重寘于法”,他是南宋疏浚西湖第一人,其制订的治湖举措为后任知府所借鉴并完善;知州汤鹏举增置撩湖兵、修砌六井阴竇水口,增置斗门水闸,同时清除湖中蔚田及荷菱等植物,恢复西湖水质;乾道年间知府周淙“增置撩湖军兵一百人,修盖寨屋,置造舟舡,就委钱塘县尉,并本府壕寨官一员,放衔位内带主管开湖事”,在法规上加以约束,严禁居民有“抛弃粪土,栽植菱菱,及洗衣,洗马”等填塞、污染湖水的行为。提出“有违戾,许人告捉,以违制论”;此外重修六井及北宋沈遴所开的惠迁井,讨其源流,有效恢复都城的生活和农田供水。沈度下令将西湖上葑草等物尽除,且“禁约居民,不得再有围裹。”淳熙年间张杓“疏积年湖奎、三闸六井一一修复”,并且秉公治罪霸占西湖菱池的权贵;淳祐七年,天大旱,赵与篡深掘六井水口,使之储蓄量变大,保证杭州居民生活用水。直到咸淳年间,为保证水口清洁与导水石渠流畅,潜说友拓宽改造六井水口及水渠。采取清除水路障塞、修葺六井等措施使西湖“故流尽复”,西湖一直保有山水之美。南宋的历次西湖整治,以赵与篡主持的西湖水利治理最为著名。其余几次疏浚过程在林正秋《南宋朝廷对西湖的七次大治理[1]》中均已展开论述,故在此不加以赘述。
2.1 南宋西湖水系治理——以赵与篡治理为例
赵与篡为太祖十世孙,曾兼临安知府12年,是南宋任职时间最长的府尹。淳佑七年(1247)西湖出现百年未见的大旱,西湖“汪洋之区化为平陆,浅流一线其浊如泥”,旱灾极特殊。朝廷因西湖中茭荡有妨水利,命临安府开浚西湖,希望达到“四至并依古岸,不许存留菱荷”的效果。
赵与篡收到诏令后回禀朝廷奏曰:“照得西湖自苏公轼申请有五不可废之说,且曰杭州之有西湖,犹人之有眉目也。”他首先引述苏轼为修缮西湖水利而提出西湖不可废弃的理由来开篇奏折,用苏轼“城市之眼”描述西湖,意为杭州无西湖则如美人无眼目,表明西湖与杭州城水相依的关系。此外提到西湖对居民的重要性,宋朝南渡,西湖“拱诩天邑,四方辐揍,生齿日繁,百万之众仰给此水”。但近年“沿湖居民,私殖菱荡之利,日增日广,湖浸狭间遇阔雨,积水易浑”,提出干旱前所未见,进而向皇帝表明决心:“允合事宜此尤守臣之所当,汲汲奉行者也。”郡守当即清淤西湖,去除菱荷茭荡,并认为若仅淘浚湖内港池,那么“菱荡茭荡,仍旧存留,稍久又成湮塞”,他认为既已决定用人工掘去菱荷,则需彻底去除,故“先从六井荡地用工,次将钱塘门、上船亭、西林桥、北山、第一桥、高桥、苏堤、三塔南新路、柳洲寺前”,彻底去除茭根,“於是尽除翳塞,稍复承平之旧云”。西湖治理具体措施主要为三方面:
一是修葺六井,加固槽渠。赵与篡提出将六井水口挖之深阔,用以储蓄湖中水,保持井中水充足而洁净。此外为进一步保护水口,“用石版甃砌,木楗外护,环以围墙,建立碑亭”来加固槽渠,此举利民甚博。
二是在六井周围开浚港脉。港脉开掘既通,便可用船只挖掘薪泥,“取掘薪泥以复湖之旧也”,使西湖范围达到“四至并依古岸”。
三是支拨三万贯,赎回被占用的荷荡。六井水口位于涌金门北至钱塘门一带荷荡,多被居民占以牟利,填塞秽浊。赵与篡采取政府出资赎买的办法购回并锄掘荷荡,同时“用石砌结,疏作石窗,立为界限,澄滤湖水。舟船不得入,滓秽不得侵”,立石为界并禁止船只进入和丢弃污物,这些措施收到一定效果,为居民久远之利。
西湖被私家居民占为荷荡,占用公共利益而为私用,却要政府出资赎买。可以想象租佃牟利的居民或许多是官宦之家,权势滔天,或有一些利益,难以处置;可能若无此次旱情,本次西湖疏浚工作或许无法正常施行。
2.2 南宋水系治理的特点
南宋历任知府采取清除淤积物、制定法令,改造西湖景区等办法持续治理西湖。不仅有效阻止西湖的沼泽化,也助益于西湖周边景致的发展。纵观南宋水利治理,可归纳其特点。
2.2.1 组织机构措施的保障。设置撩湖士兵专一开湖。知府张澄继承吴越钱镠创建撩湖兵专一撩湖的做法,招治湖兵二百人并纳入编制,成为西湖治理史上第一支专职疏浚西湖的官方队伍。其后汤鹏举补充开湖厢军人数使其足额;周淙亦对人员短缺的撩湖厢兵进行补充,以保持一支专业撩湖队伍的治理能力。此外派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知州汤鹏举,在原先只有钱塘县尉管兼开湖职事外,又“欲专差武臣一员,知通逐特检察,”要求其专管西湖疏浚;周淙从临安府委派武臣“壕寨官”,在管理人员配置上,钱塘县与临安府相互监督,更好保证西湖疏浚的顺利开展。可看出几次水系治理有历史继承性,在开浚措施上体现了对上任知府的肯定。
2.2.2 财政措施保障。因南宋政府驻扎临安,西湖处于天子脚下。西湖有利于解决当地百姓的生活、农耕用水、政府的漕运等问题,此外西湖风景的发展有益于推动游赏活动,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疏浚西湖资金均由政府出资,如赵与篡治理西湖,是朝廷出资支拨三万贯,赎回被占用的荷荡。这在资金上有了一定的保障[2]。
3 南宋水利疏浚对西湖风景的影响
3.1 赵与篡水利疏浚对西湖景观之提升
南宋官宦富商竞相修筑亭台楼阁于西湖,大型娱乐场所也交织于湖山。此时期西湖的几次疏浚对公共景观提升均有助益,值得一提的是,临安知府赵与篡秉承北宋创造西湖新景点的优良传统,筑小新堤,对丰乐楼景点进行修葺,对西湖风景发展意义重大。
3.1.1 新筑小新堤 。淳祐二年(1242),知府赵与篡在麯院附近筑小新堤,又称“赵公堤”。据记载,新堤位置位于“北山第二桥至麯院岸步”,此“第二桥”即苏堤东浦桥,麯院是南宋官办的酿酒作坊,临近行春桥,濒临湖西岸。此堤未修时,需游船过苏堤桥洞才可达行春桥、九里松一带,然后由麯院码头下船,再向西,步行至山林中的灵隐、天竺。而小新堤修成后,游人步行即可直通灵隐、天竺,正如诗词所说“游人从此言旋便,不受回舟著相招”。而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麯院成为游者观赏游憩的标志性景点,后此处称“曲院荷风”。
为维护小新堤景致,曾重修过两次,分别发生在咸淳、淳祐年间,均由赵节斋主持。咸淳五年,将堤增高,“聚土增高通二尺许,裹凡二百五十丈,广皆二十五尺,其费亦朝廷所给赐也。”淳祐九年,春雨如织致堤溢,赵知府申请重修。《淳祐临安志》中载其修筑情况:“自北山至南山六百九十九丈,帮阔六丈五尺,曲院小新路一百九十七丈,帮阔三丈五尺,并增高一尺五寸,夹岸总添用松桃一万三千三百三十条,贴青石皮五千八十斤。”将小新路增高约5米,使之在洪水季不至于被淹没。
3.1.2 重修丰乐楼。“丰乐楼”名字即取自昔日汴京最繁华酒楼——樊楼(又名丰乐楼),是高宗建都临安后对故都繁华思念的缩影和寄托。这座临湖大酒楼是天下第一等奢靡之所,官员享乐的“销金锅儿”。本系西湖边的官库酒楼,属户部点检所管辖,后多为“学馆致争”,朝堂官员及乡绅设同乡会之处,更像一座依西湖而建的园林,很多名流文豪、乡绅士族争相在此处饮酒作诗,以诗会友。
淳祐九年(1249),因楼“官酤喧杂,楼亦卑小,弗与景称”。京尹赵与篡重建丰乐楼,此楼耸立西湖之滨,经精心装修后,更显“瑰丽宏特,高切云汉 ”,且建楼速度之快,使“民不知役”。重修完成后,在楼上可观赏西湖美景,也可隔绝楼下喧嚣,“自是上延风月,下隔嚣埃,遂为西湖之壮。”此楼重檐叠瓦,色彩斑斓,“宏丽为湖山冠”,给春日西湖更添光彩。吴文英曾作《莺啼序》于丰乐楼墙壁,为时人传诵,赋中用“倒银海、蘸影西城,西碧天镜无际。”等夸张之语来喻楼高。
潜说友的《淳祐临安志》、周密的《武林旧事》、吴自牧的《梦粱录》等文献对丰乐楼的位置、建筑、园林景观等均有描述。更为可观的是,南宋佚名画家的《西湖清趣图》留有传世,用图画形式直观地展现丰乐楼的建筑形式及附属景观。画面内容与文献记载较为吻合。从图中可看出丰乐楼为一个独立院落,楼为歇山顶,四角飞翘。楼旁花木亭榭,映带参错,与楼阁交相呼应,更是印证了古籍所载“旁为花径曲折,亭榭参差,更与兹楼映带云。”且开凿月池,栽植名花树木,建造秋千,筑有小亭若干,可供凭栏远眺,可见丰乐楼的设计已完全园林化,酒楼地处丰豫门边,有作用明确的月池及秋千梭门。布局设计在借景西湖的同时,也成为西湖边一道靓丽的风景。元代画家夏永的《丰乐楼图》画风极写实,右上有蝇头小楷题写的 “十里挲平丰乐楼”长题,成为了解这座在临安曾颇有声名的楼阁的重要史料。建筑为重檐两层,正面五开间,在底层向前伸出形成“回”字平屋,亦为五开间,且三面皆有窗,中为天井,在出挑西湖的平台上营建,若从碧波中涌出。楼前垂柳摇曳生姿,街道上隐隐有游客往来。远景湖光山色若隐若现,楼阁与远景相呼应,衬托出丰乐楼主题又表现了自然风光。
图2 丰乐楼与丰豫门(图片来源:《西湖清趣图》)
图3 丰乐楼(图片来源:元代夏永《丰乐楼图》)
4 结束语
本文对南宋西湖治理与营造进行脉络梳理,历任知府贡献巨大。在水系治理中,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制定法规,力求保证水质,历代西湖疏浚措施有历史继承性,正是他们的持续治理才使西湖成为“天堂之境”。其中赵与篡的西湖疏浚尤为重要,在水利浚治的同时,还创建维护景点——新造小新堤,重修丰乐楼,使西湖风景愈发旖旎。在制度上由官方保证风景维护改善,保证各阶层“士庶同游”权利。西湖不仅为达官贵人独享的游览胜地,也成为普通民众寄情山水的游乐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