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嵩的“界画”渊源及其艺术特征

2021-10-07

陶瓷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画院画家绘画

罗 雪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333000)

1 界画的发展史

界画作为中国古代绘画中较为独特的门类,其起源较早,但是在宋朝以前,人们较多的称之为“屋木”画。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就已经开始产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岩画,他们将日常的生产及其生活活动镌刻在露天及洞穴的岩壁上,其中包括动物、植物、狩猎的场面以及各种抽象的符号。中国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云南和广西地区的岩画。其中云南沧源岩画中有一幅《村落图》(如图1所示),画面中央部位有几所房子,虽然刻画比较简单,却生动的体现出当时人类所居住房子的外观。形象的反映了原始社会人类的丰富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这大概也可以作为“屋木”画之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提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以巧历不能差其品”[1]。台榭类的建筑画起来较为复杂,但是笔法比较简单。顾恺之在这句话中似乎为后世的绘画定下了整体的基调。

隋唐以来,宫官、楼阁与人物、山水画日渐紧密结合,从而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绘画样式。张彦远在《论山水树石》中说:“国初二阎(阎立德、阎立本)善美匠学,杨(子华)、展(子虔),精意宫观,渐变所附。”[2]从张彦远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宫观画逐渐被画家们所重视,画家们将台阁题材的绘画与山水画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体裁。

五代时期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比较频繁的一个时代,但是地处江南的南唐和四川的西蜀地区政权相对稳定。当时的统治者对艺术极为重视,在皇宫里创立画院,兴办画学。宋代郭若虚在其著作《图画见闻志》中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画家91人,界画与山水画家兼擅者数十人。

宋朝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兴起以及适应民间需要的商品性绘画的兴盛,使这一时期的绘画面貌更加多样。在宋以前,画家们多用屋木、台榭、车船等词来形容界画,直到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才提出“界画”一词。《图画见闻志》卷三记载了圣朝建隆元年后至熙宁七年共一百五十八位画家,并且这一时期擅画屋木的画家数量明显增多。南宋时生活气息浓郁的风俗画进一步发展,大量反映市民日常生活的作品涌现。画家李嵩是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由于少年时曾做过木工,所以在习画后尤其精于界画,画界画虽不用界尺,但亭台楼阁规矩绳墨皆俱备。

元以后,随着文人画思潮的兴起和追求笔情趣墨的文人画逐渐占据了画坛的主流,界画日益呈现出衰落的趋势。明清时期由于画家们追求笔墨情趣,以精确的刻画为要求的界画逐渐被画家冷落。即使画中出现少量的房屋,基本上都是画家徒手画成。直到清朝初年,出现了袁江,袁耀两位界画家。二袁的传世作品多数是对江南园林的写生,除此之外则是仿古人的山水画作品。

图 1 《村落图》

图2 《水殿招凉图》

图3 《月夜看潮图》

图4 《神品图》

2 宋朝的历史背景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极度繁荣的时代,采取以文治国的策略,使得宋朝文人辈出,对当时的思想、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初承袭西蜀、南唐翰林画院之制,设立画院,扩充画院规模。根据才能分别授予待诏、祗候、艺学、学生等职位,并将西蜀、南唐的诸多画家诏入画院,为宋朝绘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由于科技的进步,使宋朝的造船业在当时居于世界首位,也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宋朝的绘画当中有很多表现船运的题材;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宋朝政府推行“仁义”的政策,关注民生,对不同的社会群众采取不同的福利措施。所以,这一时期农民起义大规模减少,社会局面相对稳定,由此绘画在这一时期达到极盛。李嵩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之一。

3 李嵩“界画”的艺术特征

李嵩,钱塘(浙江杭州)人,以风俗画最为著名,所绘题材多为底层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图绘宝鉴》记其“少为木工,颇远绳墨。后为李从训养子,工画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尤长于界画。”[3]从《图绘宝鉴》一书中可以了解到,李嵩是北宋宣和画院待诏李从训的义子,其绘画成就一方面得益于义父李从训的指授,另一方面则与其早年身为木工的身份有紧密关联。宋朝建筑业相当发达,北宋的李诫所创作的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是当时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也标志着北宋时期的建筑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而李嵩尤其擅长界画创作,界画多适用于画建筑物,因此李嵩年少时的木工经历也为他后来的绘画创作提供了基础。从李嵩的作品当中可以总结出以下主要特征:

3.1 建筑物考究

宋辽金时期,木构建筑蓬勃发展,斗拱的形式增多,建筑师们不仅考虑到房屋的建造技术, 同时也考虑到其中的美学思想。《中国建筑艺术史》记载宋朝建筑的变化:“屋角起翘在此时已是普遍。从结构来考察,屋角起翘与斗拱的发展有很大关系。自汉唐而宋金,斗拱有明显缩小的趋势,外挑距离缩短了,屋檐的伸出主要依靠斗拱出挑来承担逐渐改为主要由椽子来承担。”[4]宋朝建筑物的屋角有起翘之势,比起唐朝建筑的雄厚,宋朝的建筑更多的是柔美之势,其中的园林建筑更为精巧。

李嵩所作的《水殿招凉图》(图2)绘制了皇家园林的水榭凉亭,画面中所绘凉亭和走廊十分考究,屋檐两头微微上翘,屋檐下方的运用补间铺作的方式,屋顶为十字脊歇,屋檐下的斗拱纤小细柔,而且建筑物的透视关系十分准确,完全符合宋代建筑的规则。在凉亭旁边有一长廊,长廊下方有排叉柱,柱上又架梁,且长廊下方的水闸打开将湖中之水引入宫苑内,为宋代的桥梁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材料。

图 5 《西湖图》

图6 《龙骨车图》

李嵩的另外一幅作品《月夜看潮图》(图3)所画为中秋之夜江边观潮的情景,江边的两层阁楼,楼顶的形制为歇山顶,楼下向江边伸出宽大看台。前面设走廊,廊内为长窗,并围成一座院落,廊外侧则完全开放。宋元时期,歇山顶已经非常流行,重檐歇山顶的建造也逐渐增多,是一种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的最高形制的建筑样式。所以,从此幅作品中也可以窥见当时建筑风格的原貌。

汉唐以来,门多为单扇或双扇门板。双扇门上常有铺首。五代宋时,格子门开始出现并流行,上海博物馆五代白釉建筑形瓷枕,四面均作格门状,可知格门至迟在五代已经出现,宋代使用更多,是装修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格门又称格子门,在《营造法式》中有记载,与板门最大区别就是将门扇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下部为板,上部则嵌以透光木格。显然,格门不但有利于室内采光,同时也以其精巧而多样的格子式样,大为增加了建筑立面的装饰性,成为建筑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建筑风格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格子门上,其他如窗子、栏杆、藻井等等无不如此[5]。

在李嵩的作品《神品图》(图4)中,描绘了双重歇山顶的建筑群落,一层和二层的建筑均安装落地格子长窗。落地格子长窗在南宋的绘画作品中屡见不鲜,这其中的原因必然离不开地理因素。宋氏南渡后,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杭州位于江南地区,气候湿,为适应当地的天气,南宋的皇室贵族多处吸收南方建筑的做法,将落地格子窗大量应用于建筑当中。这种落地格子窗不仅有利于屋内的采光,而且便于室内通风。

3.2 繁而不乱,层次分明

李嵩存留下来的作品大多画幅较小,但是作品当中内容丰富。画作品不用界尺,却将宫苑楼阁刻画的准确精细,颇合规矩。《西湖图》(图5)描绘了西湖旁山峦起伏,林木丛生,苏堤、林峰塔、断桥等在烟雾中若隐若现的景象。画面左边,雷峰塔高耸屹立于丛林之中;左下角画一条街道,街道两旁房屋林立,笔墨清晰可见;画面前方的两座院落和一双重歇山顶建筑形断势连,一字排列;而在画面的左右上方,房屋掩映于林木当中,墨色稍浅,前后层次分明,繁而不乱。

3.3 画法写实,功底深厚

李嵩少时为木工,因此对建筑的结构颇为了解,他的界画作品中的建筑十分考究,画法写实,真实的再现了南宋时期的建筑风貌。李嵩后来被画院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绘画上得其亲授,成为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三朝的画院待诏,画院待诏有机会观摩宫廷藏画,也使得李嵩有机会接触到历代画家的绘画作品。李嵩的另一幅绘画作品《仙筹增庆图轴》中建筑被树木掩映,房顶的瓦片刻画精细,屋角起翘明显,鸱吻勾画生动,房檐下的斗拱清晰可见,符合规制,房间的门楣上绘制祥云图案,门板上雕刻花纹;房间内部画一桌台,内部有阶梯,地面采用斜方格的形式,线条笔直,建筑物细节勾画的栩栩如生,令人置身其中,不觉惊叹。画面当中的主人公坐于房中,房檐下似一位他的老友,画面前方的人物或步行或骑马,正欲前往房中向主人公祝寿。整幅作品人物面部表情丰富,悠然自得,栩栩如生。

《龙骨车图》(图6)则描绘了一牧童赶着一头壮牛围着圆盘绕圈,使得水车从低处往高处取水的场景。图中的龙骨车皆为木制,结构勾画十分严谨,线条粗细均匀且流畅,并无不符合常规之处。画面当中的老牛强健有力,而小牛憨态可掬,正在一旁悠闲地吃着草。两头牛姿态各异,生动真切,能让观者感受到它的生命力。

通过以上作品分析发现,李嵩的作品当中有着大量的建筑,李嵩绘制建筑虽不用界尺,但却将线条绘制的细腻具体。并且通过建筑与山水的结合,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绘画作品。

4 结语

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及其重要的历史阶段,在各种绘画上都有着突出成就。宋朝界画的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密切相关,社会的发展为绘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环境,而建筑业的发展更加推动了界画艺术的繁兴。李嵩作为界画艺术的代表人物,他的界画艺术是不同凡响的,不仅为后世的观者提供了众多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绘画作品,也为现代人研究南宋的建筑提供了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画院画家绘画
重拾画院的写意精神
河山有君
——李可染画院院展
荣宝斋画院招生简章
酷炫小画家
[记得住乡愁]首届福建省画院油画提名展作品选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