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021-10-04冯玉平
冯玉平
摘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够使小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数学问题,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生活实例的应用,通过操作实践的认知以及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生活实例;实践感知;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5-0110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够使小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数学问题,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1]那么,如何正确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浅谈如下。
一、结合身边实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新课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已经具备基本的社会经验和常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需要,选取生活中经常呈现的实际场景,以“生活中的数学”等为主题,拓展理论知识的应用。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把知识和经验都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引导学生用好这些资源,就能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例如,笔者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计算”时,1.注重1毫米长度观念的建立。往年中,学生对米、分米、厘米的进率分不清,选择合适的单位的题目错误率也极高。究其原因,对长度单位的概念模糊,缺乏空间观念。笔者先提出问题: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吗?学生多是回答:1米=100厘米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进率,大脑中根本没有1米究竟多长的概念。紧接着,笔者引导他们:请每个同学张开双臂,这个就是大约1米的距离。请再举出类似的例子,同学们争相发言。1厘米有多长?学生通过交流,直尺测量。1厘米大约就是一个指甲盖的长度。笔者顺势指出:那你认为1米等于多少厘米呢?1毫米有多长呢?学生举出了很多实例,如银行卡的厚度、一枚硬币的厚度等。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在学生大脑中建立长度概念,通过想象,辨析有助于理清单位之间的换算。2.重视指导,促进活动真实开展。在进行厘米与毫米的转换时,为让学生整体感知厘米、毫米的长度,笔者放手让学生去数,结果1毫米太小,学生不能用手指数。就引导学生另辟蹊径,用其他物品来代替完成,也可以个人或同桌合作完成。通过实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初步的长度观念,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建立。
二、用好实践体验,感受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仅仅通过观察是不行的,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决定了孩子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多创设实践体验类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们口、手、脑等多感官的协同参与,感受事物的具体形象,能在头脑中得到印证,能真正感受到空间观念。在学习《圆柱表面积的变化》时,书中的例题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半个圆柱合并成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3厘米,表面积减少72平方厘米。现在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在读题之后,都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圆柱合并后的表面积怎么会减少呢?课下学生准备了类似于圆柱的胡萝卜、粉笔、橡皮泥等。课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井然有序地进行试验。通过实践发现:合并后少了两个长方形面积,一个面积是36。可求出圆柱的高是6;如果沿着底面直径切开,则会增加了两个底面面积。笔者顺势让他们想象拼切圆柱时的增减面情况,学生都对答如流。由于空间想象力的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大幅度提高。因此,学生的动手实践有利于进一步获得牢固的空间观念。
三、教会学习方法,培养空间观念
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空间观念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学习方法后,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应用,把已学到的知识和生活中的亲身经历融合在一起,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地掌握了知识,空间观念的形象才会日趋完善,学生的空间观念才会更深化[3]。例如,学习“租船问题”时,由于年龄特点,三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起来特别费劲。于是,课上,笔者设置了一个情境:老师有5元和2元面值的人民币各6张。想要买一个30元的书包,有几种恰好付给30元的方式?请你给老师想个办法。学生纷纷欲试,兴趣高涨地分组讨论方案。笔者及时引导点拨,学生发现派车方案、付钱方案等都属于租船问题。同时,对这一类型的解题思路很快达成共识,快速掌握。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培養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生活实例的应用,通过操作实践的认知以及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参考文献:
[1]余晓源.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6).
[2]李攀.给学生想象的空间[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12).
[3]隆新苗.如何培育小学生的立体几何形象思维[J].课程教育研究,2013(34).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白岸乡中心学校05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