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叔宝文学集团重要诗人创作述论
2021-10-04杨淑敏
杨淑敏
摘要:陈叔宝文学集团创作群体庞大,存诗较多,以陈叔宝即位前后的身份变化可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即位前以太子身份组织的东宫文学集团和即位后以帝王身份组织的狎客文学集团。本文主要对集团存诗相对较多的江总、徐陵、周弘正、顾野王、陆琼等人进行介绍和论析。
关键词:陈代文学;陈叔宝;文学集团;江总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21)6-130-002
南朝陈代文学发展到后主之时,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与后主文学集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后主陈叔宝沉溺于文学,身边聚集了一批文人。其文学集团创作群体庞大,存诗较多,以陈叔宝即位前后的身份变化可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即位前以太子身份组织的东宫文学集团和即位后以帝王身份组织的狎客文学集团。在东宫和狎客两个阶段涉及的文人当中,对照逯钦立先生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今天有诗留世的有(括号内是数量):江总(102)、徐陵(41)、周弘正(14)、顾野王(11)、陆琼(6)、岑之敬(4)、陈暄(4)、何胥(4)、陆瑜(3)、傅縡(3)、王瑳(3)、孔范(2)、褚玠(1)、沈后(1)等。陈叔宝的创作已在他文论及,本文主要对集团存诗相对较多的江总、徐陵、周弘正、顾野王、陆琼等人进行介绍和论析。
一、江总(519-594),“字总持,济阳考城人也,晋散骑常侍统之十世孙。五世祖湛,宋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忠简公。”家庭显贵,父亲早卒。江总聪明、极富文学才华:“七岁而孤,依于外氏。幼聪敏,有至性……及長,为学有辞采,家传赐书数千卷,总昼夜寻读,未尝辍手。[1]”在陈叔宝文学集团中,江总最为出名。其为人宽和,历经梁陈隋三代而处之不惊,享有高位,确为不易之事。江总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绩更是被后世多次以一种肯定的态度提及,据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江总留存下来的诗歌共有102首,数量可观,有集三十卷、后集二卷。唐代的诗人经常是念念不忘:“韩愈称赞江总‘文才妙(《韵州留别张端公使君》),刘禹锡称江总为‘南朝词人北朝客(《金陵五题·江令宅》),李商隐说杜牧‘前身应是梁江总(《赠杜牧司勋》),而杜牧不以为忤,又说‘满客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总费才(《南朝》),都说明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江总是一个有才华的文人。有时虽不免有所揶揄,却不认为他是什么奸佞的人物。[2]”唐人的评价也许是公允的,陈后主重用江总,最为欣赏的可能正是他的文学才华。
江总和陈后主的诗歌在这个集团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诗歌的主导风貌延续了当时的“绮艳”“绮丽”风格,在这点上与后主一脉相承,列举两首可见一斑,如:
寂寂青楼大道边,纷纷白雪绮窗前。池上鸳鸯不独自,帐中苏合还空然。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辽西水冻春应少,蓟北鸿来路几千。愿君关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闺怨》)
诗作辞采华丽,“青楼”“白雪”“鸳鸯”“屏风”“灯火”等等构成了一个美丽寂静的境界,把感情巧妙地融入到了情景之中,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再看:
天寒海水惯相知,空床明月不相宜。庭中芳桂憔悴叶,井上疏桐零落枝。寒灯作花羞夜短,霜雁多情恒结伴。非为陇水望秦川,直置思君肠自断。(《姬人怨》)
同样是绮丽华美,这两首诗都表达了女子对别离和青春流逝的伤感。如果说,在绮丽之上,与后主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话,那么江总超越后主的地方在于绮丽之中所渗透的情感,即一种悲哀的情感。后主仅仅停留在对女性容貌的描摹和渲染,其中传达着贪爱之情,而江总则更为真诚和深挚,这是打动人和感染人的力量所在。在上述两首诗中,我们可以从语辞中明显地看到这种哀愁,如《闺怨》中的“寂寂”“空然”“无情”“独眠”等等,《姬人怨》中“天寒”“空床”“憔悴”“疏桐”“零落”“寒灯”“霜雁”“肠自断”等等,悲哀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肺腑。与唐代的闺怨诗比较起来,江总可能尚未达到的境界在于其过于直白的表达太多,主观色彩太浓,而不能做到情与景了无痕迹的融合。关于江总诗歌总体风貌是绮艳之中渗透着悲哀这一点,古人也早已察觉,陈祚明有云:“江总持诗如梧桐秋月,金井绿阴之间,自饶凉气。”(《采菽堂古诗选》卷三十)那么,为什么后主绮而不哀,而江总却哀愁不已呢?江总长后主34岁,经历的人生浮浮沉沉要比后主丰富得多,而后主则尽情地嬉戏于享乐和文学之中,浮浅的人生阅历使他根本看不清陈代所面临的局势和困难,或者更准确地说,即便偶尔明了,也即刻被抛到九霄云外,而不可能比得上江总的深沉与深刻。如此而言,这两种不同的人生阅历在文学上造就了不同风貌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这仅仅是推测而已。以上是对江总诗作的概览,需要说明的是这仅仅是其诗作的总体面貌或主要面貌,他还有其他类型的诗歌,表现出不同的“面孔”。
二、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人。历经梁陈两代,梁代时是萧纲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后入陈代,成为陈代的重要人物。“为一代文宗”,陈代各种文檄军书等均是徐陵所制,身经乱世,但始终处世不惊,官位显赫。为人机智、谦逊、有魄力、品格高贵。在陈叔宝文学集团中主要活动于东宫时期,后主即位后,迁左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余如故。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七,也就是说后主即位第二年徐陵就与世长辞了。但徐陵仍然是该集团中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也是诗作较多的一位诗人,有集三十卷,今存诗41首。其诗歌的突出特点是风格多样,并且前后富于变化。一般仅仅把徐陵当作宫体诗人,认为其诗仅是绮丽风格的观点其实是不符合其创作实际的,徐陵的艳情诗创作数量是很少的,这在当时是有背于时代氛围的,在这个意义上,他确为当时诗坛上的“另类”。我们要看到他各种题材、风格的诗作频繁出现的事实:“他写边塞风情,厚实劲健;他状景色风物,清新透脱;他抒离情别绪,深挚委婉。总之,徐陵(包括其他一些南北朝诗人)在这些方面的作品可说是唐人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的先驱。概言之,徐陵不是一个典型的宫体诗人[3]。”此外,徐陵前后时期的风格变化很大,这与他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南史·徐陵传》中有载:“太清二年,兼通直散骑常侍使魏……及侯景入寇,陵父摛先在围城之内。陵不奉家信,便蔬食布衣,若居哀恤。会齐受魏禅,梁元帝承制于江陵,复通使于齐。陵累求复命,终拘留不遣,乃致书于仆射杨遵彦,不报。及魏平江陵,齐送贞阳侯明为梁嗣,乃遣陵随还。[4]”这种艰难痛苦的七八年生活必不可免地会对作家的诗风产生影响,况且这几年正是宫体诗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徐陵因生活的颠沛流离而较少受到这种影响,相反更多地体验了现实的生活,所以其后期的诗风便很自然地转变为朴实苍老、感情真挚而深厚。如《关山月》之一: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虽有相思之情,但与宫体诗中的闺情已相去甚远,感情真挚深沉,对边塞风光的简笔勾勒精确而传神,颇有唐诗之境。应该说徐陵的诗歌确实体现了这一集团甚至是陈代文学中富于变化的一面,它主要不是因袭传统,而是在更大的意义上趋向于唐代诗歌的风貌,这种变数也许正是诗歌史上最有价值之处。
三、周弘正(496-574),“字思行。汝南安成人。仕梁历太学博士、国子博士、黄门侍郎、太常卿、都官尚书。陈受禅,受太子詹事。迁侍中、国子祭酒。进尚书右仆射。太建六年卒。年七十九。有周易义疏十六卷、孝经私记二卷、庄子内篇讲疏八卷、集二十卷[5]”,今存诗14首,其中6首或疑他人作,还有断句1首。周弘正自幼聪颖,10岁通《周易》《老子》,不到20岁就在国子学讲《易》。其早年诗歌华丽绮靡,与当时的总体诗歌风貌一脉相承,如《看新郎》:
莫愁年十五,来聘子都家。婿颜如美玉,归色胜桃花。
带啼疑暮雨,含笑似朝霞。暂却轻纨扇,倾城判不赊。
对美貌和姿态的描写与后主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这样的作品周弘正主要是在梁代写就。入陈后,在出使北周期间,他与庾信、王褒有交往,诗风有所变化,也多有成功之作:“如《答林法师》的‘君看日近远,为忖长安城,《入武关》的‘鸡鸣不可信,未晓莫先开,暗用晋明帝和孟尝君的典故,比较自然,含蓄有味。他的《咏老败斗鸡》似是晚年自伤身世之作,也颇有感情。[6]”(曹道衡)由此可见,在后主之时,周弘正的作品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這与徐陵有类似之处。
四、顾野王(519一581),字希冯,吴郡吴县人。在梁代时,历任太学博士、记室参军、咨议参军。陈文帝天嘉元年(560),补撰史学士。太建二年(570),迁国子博士。又兼东宫管记。六年,除太子率更令,寻领大著作,掌国史,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人。迁黄门侍郎,光禄卿,知五礼事,余官并如故。十三年卒,时年六十三岁[7]。有《玉篇》三十卷、集十九卷,今存诗11首。顾野王,自幼好学聪明,七岁能读五经,九岁能属文,十二岁便作《建安地记》二篇。长大后,遍观经史,精记默识,天文地理、著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他多才多艺,是文字训诂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和音乐家。晚年悟惮。其诗多为乐府,写女子思情,清婉有致,语言华丽浓艳。《芳树》是一首写得较好的作品:
上林通建章,杂树遍林芳。日影桃蹊色,风吹梅径香。幽山桂叶落,驰道柳条长。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
诗作用杂树生花、桃色、梅香、桂叶、柳条等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色幻构了一幅美丽的图景,并将其放置在章宫、小径、幽山、驰道等情境之下,唯美唯幻,前六句的意图就在于对景的刻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对景的想象,其中已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最后两句顺理成章地抒情,如此这般美景,无奈人不在,只能折花以寄相思,思念之情溢于言表,通篇是典型的“为情设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深为明代杨慎所赏识。
五、陆琼(537一586),字伯玉,吴郡吴县人,幼聪慧,有思理。六岁为五言诗,颇有辞采。勤苦读书,画夜无怠,遂博学善属文。“历尚书外兵郎、殿中郎、新安王文学、太子庶子、通事舍人、给事黄门侍郎。转太子中庶子。后主即位。为度支尚书。迁吏部尚书。至德四年卒。有集二十卷”[8]今存诗6首。
参考文献:
[1][7][唐]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343;399-400
[2]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69
[3]赵永源.徐陵,不是典型的宫体诗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46-50
[4][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1523
[5][8]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3:2461;2537
[6]http://163.17.37.33 / cpedia / Content. aspID=65560&Query=1[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