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物流柔性之变
2021-10-04陆钦纹
陆钦纹
及时响应需求变化、即时应对业务潮汐奔涌的柔性生产是新时期工业生产的重要特征,制造业供应链领域的进阶与演变从未停止,工业物流将在此间逐步拥有兼具自动化和柔性生产的智能化特质。
物流兴则产业旺
在大多数产品的生产销售周期里,用于加工和制造的时间为10%左右,用于物流过程的时间近乎90%。另有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企业的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不到10%,而物流费用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账面反映约为40%。现时的物流业一般被分为电商物流与工业物流两个类别,更专注消费和民生领域的电商物流利润更高,工业物流的运输要求更高但利润较低。电商物流的服务模式和产业链条相对完善,工业物流长期存在的运输成本过高、货物损坏赔偿纠纷难以解决、服务体验差等问题至今难解。
制造领域的竞争已不止于单纯的拼劳动力成本与发展规模,制造企业的竞争力更多体现在工业技术应用、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水平、工业运行效能之上,有“第三利润源泉”之称的物流成为制造企业必须重点考量的因素。有观点甚至不无诙谐的表示,制造企业在进行产业规划、工业布局及厂房设计时,需要认真考虑物流方面的内容构架,从而保证获得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可以说,物流环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制造企业的生命线,原材料得“进得来”,产品得“出得去”,如果物流环节出现问题,则可能导致制造企业失去价格优势,交付能力受到影响甚至无法交付,长期如此则将被市场与消费者所抛离。
物流链不畅困扰产业发展的难题应引起业内的重视,深刻理解不同行业对柔性物流的需求尤为关键。在部分行业领域,工业物流与该行业的景气情况息息相关。以钢铁产业为例,业界人士指出,“钢铁相关企业的运营成本主要包含三大块——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物流成本。其中最为可控的是物流成本,钢铁产业与物流行业深化联动融合的趋势愈发显现,无论是传统的仓储、运输,还是商品贸易、钢材加工以及供应链管理,钢铁物流都日益成为钢铁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制造业的细分领域较多,场景和需求相对分散,“小而专”是为常态,不同行业属性的客户间实现迁移难度较大,如汽车、电子产品、电器等都需要不同的物流服务标准,这和电商仓储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加之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催生出以“按需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工厂组织方式,即以高度灵活为标志的“柔性生产”模式,其后端同样需要物流环节更为细致且即时的支持。
從抢占制造产业制高点的高度看待并推进工业物流的发展并不容易,这涉及到从业者理念的转变与升级,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企业多是更重视产品生产而轻视物流管理。眼下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仍在逐步增多,制造企业的供应链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工业物流的痛点渐次展现,制造企业迫切需要找到一体化、端到端且抗风险能力强的高效物流解决方案。一般而言,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研发、生产出品质制胜的产品,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能力并非其专长,部分制造企业因此选择与专业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商合作。工业级移动机器人及柔性物流解决方案的研发商和生产商斯坦德机器人近年来即联合上下游不同领域的企业构建柔性智造生态圈,以形成行业系统级的端到端物流解决方案能力。美的集团副总裁、CIO、IoT事业部总裁张小懿表示,“真正的工业互联网,必须打通研发端、生产设备端、供应链端、业务端、物流端和用户端,才能真正做到‘零库存生产、100%物流追踪管理和‘单个起订的C2M定制。”
融合的易与不易
物流与制造企业关联度极高,必须从整体到细节逐一剖析制造企业所属的行业类别和产品、原料特点,按照物流布局规律进行合理的安排,保障物流全链条畅通。业界人士指出,制造企业的物流转型升级,需要深度理解不同模式的应用场景,梳理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类别的供应链特点,在结合自身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同时,根据产品、工艺、设备和订单的特质,合理规划与运用物流服务,构建出一套服务于生产的现代化物流体系。
早在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召开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2009年国务院推出的我国物流业发展首个国家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列入“九大工程”之一,随后关于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不断随着产业向前发展的轨迹被提出以期提供助力。去年4月国家邮政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促进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促进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对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和快递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和邮政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决定着“双业”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近年来能够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所发布的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案例名单的企业,多是区域经济中的中坚力量。
目前来看,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发展存在融合层次不高、范围不广、程度不深等问题。准时达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CTO吕台欣认为,“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发展,应该是不同企业在各自专攻的场景下的深入合作。制造企业的核心优势是研发、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对于供应链升级不需要自己来构建这样的能力,而是要找到优秀的合作伙伴,这样无需很大的资本和精力投入,就可以快速解决供应链的难题。中国制造企业在向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和全球化布局的过程中,应集中精力发展主业,让专业服务商帮助自己降低供应链与物流成本。两业独立发展,协作共赢。”浙江省服务业联合会会长张国云给出的建议是,“在发展环境上要真正以制度来促双业融合联动;在数字智能上要真正以数智促双业融合联动;在流程再造上要真正以模式促双业融合联动;在资源整合上要真正以集约促双业融合联动;在个性定制上要真正以柔性促双业融合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