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书法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21-10-04李宇阳
李宇阳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也与时俱进,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新文科”建设已经成为各个学校关注的内容。在“新文科”背景下,各个专业的发展不能只倾向于一个方面的内容,而要注重交叉学科的整合,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融合。因此,通过介绍“新文科”的内涵,讨论当前高校书法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而分析地方高校书法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书法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新文科”;地方高校;书法专业;教学模式
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书法艺术驰名中外,尤其是汉字书法,记载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在传统的书法学习中,主要注重书法家的作品研读,对于学生的探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难以理解,甚至会丧失信心。如今,书法艺术已被认定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全民学习书法也刻不容缓,而学校更应优化书法教学方法,确保书法专业教学模式适应“新文科”建设的基本要求。唯有如此,书法专业教学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书法艺术才能越来越具有魅力,从而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精神。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书法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书法专业教学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从根本上提升我国书法教育水平,让书法艺术更具有生命力。
一、“新文科”的内涵
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首次提出“新文科”的概念,其含义是重组传统教学中的一系列文科专业,同时要求实现文、理等学科的交叉。换句话说,“新文科”倡导将新技术引入哲学、文学、语言等领域。“新文科”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学领域出现的一个名词概念,对文科教育是一种创新,尤其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人才培养方案。有学者认为,“新文科”在中国教育界的应用与建设,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对传统文科建设在思维上的重大突破,它既注重继承与创新,又注重交叉与融合,同时也注重协同与共享,特别强调多种学科的交叉和多种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从根本上体现各学科教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二、当前高校书法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也提出了新的录用标准,基本上都倾向于应用型专业人才,这就使得高校书法专业人才培养也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实际上,书法的“用”与“美”是辩证统一的,“美”贯穿于“用”之中,书法之“用”并不会削弱书法的“美”,而且更为广泛的“用”、与时俱进的“用”,反而更有助于拓展书法艺术的存在意义。只有不断丰富书法的“美”,才能使书法在当下社会的生命力越来越旺盛。总的来讲,应用型书法人才就是能够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领域开发、运用书法艺术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能把字写好、写美,还能将书法运用好,充分彰显中华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地方高校書法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书法教学趣味性欠缺
为了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我国地方高校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书法专业教学也在革新的道路上前进。从目前来看,教育改革固然很有必要,但也要有正确的方法,否则收效甚微,甚至会徒劳无功。许多地方高校书法专业教学的趣味性十分欠缺,难以让学生对书法产生学习的热情,整个教学自然不会有显著成果。例如:由于许多书法专业教师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般都会采取陈旧的教学模式,如满堂灌,自己示范、学生模仿等形式,学生只会机械地听从教师的一切安排。久而久之,书法专业课堂越来越枯燥无味,学生越来越感到无聊与烦闷,上课也仅仅是为了应付差事,直接导致书法专业教学质量不高。
(二)书法教学缺乏读帖引导
从目前的书法教学来看,教师基本上都倾向于书写训练,把一切教学成果都归因于勤学苦练,但是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读帖。也就是说,在许多地方高校书法专业教学中,书法专业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读帖,殊不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旦忽视了这一环节,学生就难以从根本上掌握书法的写作技巧和书写的准确性。因为临帖没有与读帖相结合,学生很容易陷入只学习、不思考的误区,其结果就是很快就会忘记。正因为如此,一些地方高校书法教学常常产生一种现象:学生的临帖时间很长,花费的精力也比较多,但所书写的字体却不能完全体现出古帖的特点,主要原因就是读帖功夫不够深,难以做到悟帖。
(三)书法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在我国许多地方高校书法专业教学中,很少安排专业的书法人才,能够与时俱进的书法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尽管有的高校书法专业教师接受过书法培训,但也只懂得表面的知识,几乎不具有专业化的书法教学水平,自然就达不到预期的书法教学效果。当前,一些地方高校书法专业教师的知识储备依然不足,没有足够的实力为学生传授更深层次的书法知识,满足不了“新文科”背景下书法艺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书法专业师资力量已经成了当前地方高校教学面临的薄弱环节,若不及时优化书法专业教师队伍,很难充分发挥书法专业的育人作用。
四、“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书法专业
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
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形势,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成了国家教育的重心,地方高校书法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朝着这个方面,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注重“新文科”建设。由于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书写起来比较枯燥,很难在课堂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书法专业教师需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书法学习中。一般来说,中国古代文人喜欢以琴瑟乐曲为伴,容易使自己迅速进入文化学习的状态,地方高校书法专业教师可以借鉴这一方法,尤其是当前多媒体投影技术能够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书法视频,再加上一些乐器,有助于营造出优雅、浓厚的书法学习氛围。
(二)引导学生交流书法经验
书法是一门艺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只懂理论而缺乏实践的书法学习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实践也要讲求方法,不能蛮干,否则会徒劳无功。在“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书法专业教学需要通过读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人际关系的培养,强调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这就决定了书法专业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交流书法经验,以达到相互借鉴、弥补不足的学习效果。一方面,学校要为师生搭建优质的书法专业学习平台,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读帖,在平台上分享个人的书法学习成果和书法学习经验,并与同学们在平台上交流困惑;另一方面,当平台搭建好以后,书法教师可以上传自己的书法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以便在课堂上带着问题互动交流,共同解决读帖问题。
(三)提高书法教师的专业素质
书法专业教师能力的提升,是地方高校书法专业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只有优秀的书法专业教师,才能为同学们带来高深的知识,否则就不是一位合格的书法教师,迟早会被教师队伍淘汰。为此,提高书法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必须定期安排书法教师参与相关的书法培训或书法展览活动,以便开阔书法教师的眼界,让教师与时俱进,真正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这样才能在书法教学中渗入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书法大师前来学校指导书法教师,鼓励书法教师提出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让书法大师指点迷津,通过书法大师获得书法知识所蕴含的交叉性学科素养,全面落实“新文科”教学理念的内容。
(四)建立小班制书法教学模式
在“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书法专业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避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建立小班制书法教学模式。例如:现在各个学科教学流行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书法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完成翻转课堂的书法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为书法教师提供针对性的书法授课方案。如此一来,整个书法专业教学都变得更加精细化,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也能让学生对人文素养有深度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其书法艺术的创造力。
五、结语
“新文科”建设是时代的知音,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书法专业教学也要及时地实现转型,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同时,素質教育也与“新文科”建设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为了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所以书法专业教师一定要坚持“新文科”建设理念,为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家国情怀的学子而努力奋斗。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校必须从学生的书法基础出发,注重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不断创新书法专业教学模式,既要培养学生的书法功底,又要注重学生的书法审美,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其创作能力,进一步实现我国书法教育事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颜增国.高校书法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J].书法赏评,2019(6):58-61.
[2]刘利.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43-148.
[3]何玉红.新文科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历史故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2-25.
[4]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75-83.
[5]李婷.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艺术专业人文素养培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166-167.
[6]王思琦.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高校书法教学的思考[J].艺术科技,2019(7):88.
[7]漆彦忠.新文科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内涵及其路径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20(12):131-134.
[8]刘守昌.浅谈书法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科学整合[J].中国培训,2019(2):76-77.
[9]张福朋.高校书法专业古代书法教学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9):44-45.
[10]纪铖.高校书法课堂教学的新思考[J].艺术研究,2019(2):92-94.
作者单位:
吉林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