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笔墨技法探析
2021-10-04郭超瑞
郭超瑞
摘 要:明代画坛上,沈周成就极高,他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对后代画家影响极大。在四十岁以前,沈周的画作为盈尺小幅,笔法细劲,人称“细沈”;中年后画作拓为大幅,笔墨坚实豪放,人称“粗沈”。《庐山高图》就是这两种风格兼具的代表。此作品堪称沈周的经典之作,是他转型时期的代表作。《庐山高图》中的技法纯熟,笔墨浑厚,多处体现了牛毛皴、披麻皴与解索皴等皴法的巧妙融合。对沈周《庐山高图》中笔墨技法的运用进行探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沈周;《庐山高图》;笔墨技法:皴法
一、《庐山高图》的创作背景
(一)“吴门四家”之首——沈周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晚号白石翁,明代绘画大师,书法家,文学家,出身书香绘画世家,学识渊博。他心胸开阔,恬淡坦荡,极度不喜政治现实的污浊,一生未参加科举,而是读书吟诗作画,终日悠游于山林,从事绘画创作,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祝枝山在《记石田先生画》中说:“沈先生周,当世之望,乞画者或一乞累数纸,殊可厌恶,而先生处之泰然。”沈周交游甚广,平和近人,对于求画者无论皇族贵胄还是贩夫走卒,他都不拒绝,即便有人拿着他的赝品来找他题字,他也欣然答应。这让沈周的书画流传极广,却真伪混杂难辨真假。他四十岁之前的作品多为盈尺小幅,笔法细劲,人称“细沈”,中年后的作品多为大幅画作,笔墨坚实豪放,人称“粗沈”。在中国绘画史上沈周与文征明、唐寅、仇英一起被称为“明四家”,也是“吴门四家”之首。
(二)气韵贯通的《庐山高图》
《庐山高图》是一幅纸本浅设色画,纵193.8厘米,横98.1厘米,此图描绘的是庐山的景象,画中有白云、杂树、石阶、小路及人物等。《庐山高图》是沈周为老师陈宽七十岁大寿而精心制作的祝寿图。据记载,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沈周未曾去过庐山,仅凭想象创作出《庐山高图》。此画作于成化三年丁亥(1467年),时年沈周41岁。他以用庐山的崇高来比喻老师的学问与道德,以庐山上著名的五老峰来祝贺老师的寿诞。画面上的数百字长诗,表达了沈周对老师崇高的敬仰和爱戴之情。画面当中巨松下有一位高士,身穿长袍,眺望远方,借此将内心对老师的崇敬之情表现出来。在此幅画中,沈周将山石、草木、飞瀑、云雾描绘得栩栩如生,可谓妙哉!
二、“S”形构图与三远法
《庐山高图》的构图独具匠心,沈周采取三远法当中的高远法安排画面。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指的是在一幅画中,可以从几种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高远又可以称为“虫视”,即故意将自己置身低处,显得所描绘之处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视平线往往处于画面的下端,来描绘崇山峻岭。在《庐山高图》中,一眼望去可以看到庐山主峰盘踞在丛峰上面,山峰的顶部以高大峻挺的山体为主,右侧高低不同的山峰来衬托主峰的雄伟,五老峰云雾缭绕,将山体隐入云层,给观者以想象的空间。主峰下的人字形岩石左右延伸,从主峰下流出的泉水交代了下方瀑布的出處,增加了画面的深远感。两侧的山体、树木的走势以及中央高高的水帘悬挂着的瀑布形成呼应,并与下方近处山石相连接形成“S”形的曲线。整体走势呈上升趋势,给人一种曲线美。整体画面从上到下,由近至远,布局疏密有致、有条不紊,笔墨厚重凝练,画面和谐,浑然一体。
三、细密秀润、皴染并用的笔墨技法
清代画家恽南田曾经说过:“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中国山水画主要是以笔墨表现物象的形态。“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可见,用笔历来为画家所重视。墨法就是用墨的方法,用笔用墨的好坏,在于是否能灵活地将“墨”和“笔”相结合运用,正所谓:笔不离墨,墨不离笔,笔由墨现,墨由笔生。沈周早年习画,上追董、巨江南画派,近效元代王蒙、黄公望。《庐山高图》则借鉴王蒙技法,全方位地承袭了王蒙“毛、松、厚”的笔墨风格。“毛”指毛笔里面墨的成分比较干,画到纸面上看起来比较毛糙且干枯,用水较少;“松”指疏密恰当得体,用线紧凑和谐;“厚”指一层层堆积渲染出浑厚的视觉效果。在《庐山高图》中,沈周将这三种笔墨技法表现得酣畅淋漓。
在《庐山高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沈周运用了大量的线。他根据山石土坡形态的具体特征用中锋短线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以淡墨勾勒山石的外轮廓线,在转折处用虚线进行勾勒,然后反复在山石的侧面进行皴擦渲染,最后再以浓墨枯笔皴擦数遍。在树木的刻画上沈周同样采用中锋短线对其进行勾画,以淡墨勾画树干,线条精细简练,再用浓墨重新勾画。沈周不断用短线连接的技法,将整个绘画变得更为厚实、丰富。整幅画面粗看只是寥寥几笔,细看却是严谨地以线刻画出物象的形态,所有的线条松散却很紧凑,极好地表现出物象原本的特征。
沈周的皴法受五代董源、巨然的影响,他将披麻皴、牛毛皴、解索皴巧妙结合在一起来描绘山石。从画面远峰上的山石可以看出此处解索皴运用居多,所谓解索皴是指线条像解开的绳索一般的皴法,像一团纠结着的绳头,自上而下分解开来,主要用于表现山石的脉络纹理。画面中线条以中锋为主,皴擦并用,笔墨有干湿浓淡的变化,体现出山石的苍茫感。此处沈周在描绘山石时,不仅运用了解索皴,还巧妙地运用了牛毛皴,先用湿笔淡墨勾出山石的轮廊,再用稍重的墨色在山石的转折处反复皴染,使之成形,最后在山体的转折处添加皴笔。此皴法忌杂乱无章和墨色单调,沈周在《庐山高图》中在墨色运用上丰富多变,线条相互叠加且井然有序,在山石凹的地方皴染的线条多并且浓密,凸的地方皴染的线条较少且很淡。虽然多次勾皴,画面却并不显得错乱无序,浓淡相间,充分表现出庐山的体积感和层次感。仔细剖析沈周在《庐山高图》中运用的画法,沈周先用淡墨中锋勾出山体的结构,再用干墨皴擦一遍,接着再用湿笔淡墨皴擦山体,部分山石多次皴擦,然后用焦墨皴擦要重点突出的山石,来体现山石的质感,之后勾画山石轮廓线,分出凹凸面,最后用焦墨点苔。沈周在《庐山高图》中虽然运用了王蒙的解索皴、牛毛皴,但与王蒙的用法不全然相同,而是将墨色的浓淡干湿虚实结合,反复皴擦,将牛毛皴、解锁皴、披麻皴混合使用,笔法丰富,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除了远景的山石,画面中的树木也是姿态各异。远处的林木在山体的边缘,寥寥数笔点写而成,不分叶子和枝干;中间的林木可以看清枝干和叶子,但描绘粗略;近处的树木清晰可见,描绘得很是精细。由此可以看出沈周对画面的巧妙处理。
画面中吸引观者眼球的是近景中相互盘踞在一起的巨松,和巨松下山坡上的人。自古以来,松树代表正气凛然、坚贞不屈的君子,沈周借用松树的象征意义表现了老师陈宽的人格魅力。沈周以浓淡两种墨法进行刻画此处的松树,先以淡墨勾勒出树干轮廓,待墨汁干后再以浓墨勾画一遍,笔法浑厚。勾勒树叶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用浓淡两种墨法进行刻画,同时采用了针叶法、夹叶法和圈叶法绘制,将树叶重叠在一起,笔法有劲,墨色浓淡适宜,使叶子显得葱葱茏茏。
整幅画的亮眼之处是中景的飞瀑,以淡墨来刻画山体和瀑布,与周边浓墨刻画的山体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处沈周同时使用了牛毛皴和披麻皴,使用短线,以浓墨勾勒山体,再以淡墨勾勒,反复以淡墨进行皴染。山体虽以淡墨为主,但不单薄,反而体现出厚实感。沈周分别用三种不同的笔墨形式展现了水的形态,即飞流直下的泉水、细碎的水波以及画面下部舒缓从容的水流,把水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飞瀑旁用淡墨轻扫几下,使得周围用牛毛皴皴染的厚实山体更有质感,同时泉水也不会显得孤立。泉水处并没有加以过多刻画,仅用线条展现了波纹和水流方向,水的线条流畅自如,条理清晰可见。流水的瀑布为画面增添了生动的气韵。左侧的山体之间有一股清泉从山涧流出,不见源头,好似知识源源不断,象征陈宽的学识渊薄。
沈周在创作《庐山高图》时融合了王蒙、董源、巨然、黄公望等人笔墨技法,学百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技法独到,用笔稳健,被后人称赞学习。从沈周的《庐山高图》来看,笔墨技法在绘画中是极其重要的。但画家不能一味局限于绘画技法的运用,不能过度追求物象的形似,而要将自身情感和思想融入繪画创作,赋予物象神韵。当代画家要想提高画作的质量,不仅要学习多样的绘画技法,还要丰富学识,读万卷书,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学古人之技法,取其精华,勇于创新。
四、结语
在《庐山高图》中,沈周体现了其高超的艺术创作能力,他将前人的笔墨技法和自身的领悟相结合,运用到绘画艺术创作中,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绘画风格,《庐山高图》中的章法布局、设色和笔墨技法对于当代画家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沈周《庐山高图》笔墨技法的研究,笔者获益良多,认识到在山水画创作中师法古人的重要性,对山水画技法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并从中学到了关于画面处理的方法,对笔者的创作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云.明四家绘画艺术解读与鉴赏[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欧阳云.明代绘画艺术鉴赏[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4]李维琨.明代吴门画派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5]田洪,田琳.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上卷[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6]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8]故宫博物院.吴门画派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9]陈正宏.沈周年谱[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10]林柳源.《笔墨技法详解》丛书[J].美术之友,2002(6):74.
[11]宋晓波.浅议中国画的笔墨技法[J].美术大观,2010(3):16.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