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形式分析

2021-10-04陈苗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国画空间

陈苗

摘 要:东西方艺术观念上的差异,导致彼此绘画构图取法不同。中国人物画长卷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空间表现更自由,艺术表达更有厚度,能够产生空阔而深远的空间意象。其虚实留白的处理方法和流动性的空间表达方式,体现了古人在绘画创作中对空间的理解与表现。

关键词:中国画;散点透视;空间;虚实留白

一、散点透视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二者绘画构图取法不同。西方思维模式基于逻辑性、理性的分析与计算,在绘画方面追求三维的体积感与空间感,再现自然的人、事、物,重于求真写实。

散点透视法,是相对西方的焦点透视而言的。散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画家的观察和创作,二是观者的观赏与感受。在创作时,中国画家以多视点观察的方式探究自然进行绘画,在视点的移动和视角的变换过程中,画家可以自如地安排画面的构图和取景。在画面不受视域影响的前提下,高度提炼所需的物象形象特征,将来自不同空间内的人、景放置于同一个平面之上,通过对虚实关系的协调处理画面空间。如陈洪绶的《百寿图卷》《西园雅集图》,多视点的观察方式使其心中所“见”已超越了眼之所见,画面在远近深度的表现上借虚实、疏密关系的对比加以实现,超越光线、明暗的物理变化,也超越自然空間形态的认知和体悟。

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法的运用,无时无刻不体现出画面空间表现的自由性,“三远法”的使用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特征。“三远法”系宋代郭熙于《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画家将多视野观察下的感受综合绘制在一个画面中,以创造一个新的时空观。如陈洪绶的《五泄山图轴》(图1),可仰观山巅之高,气势之雄,画面山石峥嵘,古木参天;画中的点景人物独坐其间,与环境形成强烈对比,使观者直观地感受到山的博大与威严,此为典型的“高远”。

又如陈洪绶的《松溪对弈图》(图2),山形复杂多变,蜿蜒曲折,层层叠障,相互掩映,使画面结构如画中的棋局一般错综复杂,意蕴深远。此图既有“深远”的重叠幽深之意,又体现了“平远”的意境。《疏林眺远图》可见近景苍松回旋屈曲,造型生动;参天古树有机地联系了中景和远景,让空阔的江面和远山形成虚实对比,营造出山高水长的古雅意境。画中的文士独坐桥上远眺山头,寄情于山水之间。此处的“平远”被陈洪绶运用得恰到好处。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一目千里,这种透视是流动的、主观的,大自然复杂而极富节奏变化的景象被重新组织布势,虽不同于西方焦点透视原理,却形成了气韵生动的意象空间。

散点透视作为中国画家在表现客观物象空间时的独特观察方法,让画面充满了更多主观的自由空间,让画家的心中所“见”已超越了眼之所见,超越了自然空间形态的认知和体悟。

二、横向创作与观看方式

中国长卷绘画的空间表现具有独特的写意性、流动性,画家在创作时的观察视点不受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画面的构图需要。长卷横向展开的构图在画家笔下不仅能表现画面生动丰富的情节,还能构建出极具生命意义的韵律空间。画家在不同的时间、地域、气候下,将自然物象的多种角度、状态,融合自己的心境进行主观处理,绘制于图卷中。在观赏时,观者的视线将随着图卷横向伸展而移动,边看边读,边读边赏,边赏边思,景色物象尽收眼底,情节意境跌宕起伏。

在中国人物画长卷中,画家多视点观察与创作的表现手法运用尤为突出。如顾恺之《洛神赋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面中没有固定的焦点,画家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以情节表达为主,分段设计了人物与配景的构图,拓宽空间表现的维度和广度。画家在创作时,相比于其他制式人物绘画,有扇面作品,如李嵩《骷髅幻戏图》《货郎图》,有立轴作品,如苏汉臣《秋庭戏婴图》、梁楷《泼墨仙人图》、曾鲸《顾梦游像图轴》,亦有条屏、镜心、册页等制式绘画。这些制式绘画作品在构图与空间表达上不及长卷绘画自由与灵动,长卷绘画犹如一曲气韵生动的乐章般极富节奏感和律动感,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三、意象思维方式和造型观念

儒、道、禅三者交融互补为主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决定了中国画的构图是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过程,可以摆脱时空、自然物象属性的局限。绘画空间的表达是建立在视觉和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基础之上,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都源于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这是客体;但不同的人,所闻所见当有所不同,作品所呈现的主题意境也不同,这取决于主体。主观的意识会影响感官传递给大脑的路径与方向,大脑对外界的判断和喜好也同样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画家在尊重自然界客观存在性的前提下作画,主观臆造画面空间,有理性的构建,也有感性的虚拟。在这无形无际之外,是画家心理的活跃、精神的升华、素养的修炼。画家在心灵与自然之间,通过寄情于物的表达形式,可以和谐统一地完成对自然、社会、心灵的整体把握,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丰富画面的意境,升华作品主题,拓宽画面的空间维度。

将“应目会心”的物象加以概括、取舍,以线为魂魄,摆脱时空之局限,获得凝练,以“经营位置”的方式,形成黑白照应、虚实相生的精神建构和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历代中国画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以主体的生命意识观察自然空间,日常对于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的观察与亲近,都让画家们沉浸于体会客观世界的生命精神中。他们以独特的观察视角描绘与再现自然事物,用舒展浪漫的线条展现自然物象的风采。画家笔下墨色的干枯浓淡、色泽的靓丽饱满、形象的严谨生动、节奏的轻重缓急,这些在营造画面空间时缺一不可。空间是构图,有形式;空间是语言,有法则;空间是设计,有意境。在中国绘画的意境表现上,画家利用虚实、留白对比的手法,向观者叙事、抒情。画内的空间,可读、可感,画外的意境,可意会,不可言传。

意境的表达,乃存在于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的和谐关系之中,建立在以写意性为主的形神皆备的二维空间关系之上。中国画的意象思维既可寄情于物外,又可神游于宇宙。中国画家所擅长的更是以意象思维的方式创造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以人为本体,且尊重自然物象内部结构特征,从而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平面空间表现形式。

四、虚实相生的空间观念

中国古人从自然万物的生命形式中,体会到了独特的空间发展格局。中国画的传统空间观念受老庄“有”“无”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空间意识,衍生出虚实相生的理论。以个体生命精神为出发点,体会客观世界物象生长规律,构建新的生命空间的艺术理念,一直是中国画家所追寻与探索的路径。中国画家以独特的思考方式处理画面中的空白,利用合理的留白延伸画面空间并表现主题意境;以“计白当黑”的手法表现对象,一方面突出画面主体,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和营造画面的空间。这些空白有的可以代表天,有的可以象征云。中國画家在画面中对云、水、烟、霞等物象可以不着笔墨,将其化为虚象,但又可借助与景物实象的对照来显现其特征,从而形成反衬。在处理画面元素时,中国画家常以墨色和线条为主,敷以色彩,经营位置,布局留白,强化空阔元素与人物主体的虚实对比,让留白被有意识地分割和重组,这“白”便是时空的延续。它不仅可以烘托画面的主体,让自然物象的单纯性和真实性得到极佳的表现,也可以增强画面的延续性,让“虚”所幻化的意象想象力得以拓展,极大地丰富画面的内外空间,让自然界在画家们流动变化的观察视点中,产生渊雅静穆、意蕴深远的空间意境。如陈洪绶的《隐居十六观》《南生鲁四乐图》中的空白既隔断了各单元的小画面,构图简古,内容丰富,又传递了画外的空间,意境深邃,体现了中国画空间表现的灵活性、自由性和创造性。又如《阮修沽酒图》,陈洪绶用潇洒流畅的笔法将人物超然飘逸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画面中除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外,未曾描绘背景,大面积的空白便是广阔无垠的天地空间,寓意丰富。

参考文献:

[1]王宁宇.美术学文萃[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4]李泽厚.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上、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5]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6]陈洪绶.陈洪绶集上、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7]上海书画出版社.陈洪绶研究:《朵云》第六十八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8]陈传席.中国名画家全集:陈洪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9]裘沙.陈洪绶研究:时代、思想和插图创作[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10]吴山明.陈洪绶研究文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1]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12]韩刚.解读顾恺之的《论画》[J].中国书画报,2012(5):4.

作者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画空间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书画名人汇
创享空间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