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绘画艺术中的体现探析
2021-10-04谌倩谭晓雨
谌倩 谭晓雨
摘 要:明末清初正值社会动荡之际,文人画家潜心于书画中寻求心灵慰藉。程正揆的长达数百卷的《江山卧游图》是其花费了几十年所创作出的代表作品,画中题跋所蕴含的思想既是画家本人的艺术思想,也是这一时期艺术思想的体现。通过对画中所蕴含的艺术思想进行分析,以“意”为突破点,分析“意”在藝术创作、艺术作品及艺术鉴赏中的体现。
关键词:“意”;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
一、“意”的内涵
“意”是画家的主观意志、情感、思想的表达,也是艺术创造的生命线,贯穿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国传统艺术精神都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之上的。追溯“意”的原始内涵,可以发现《周易·系辞》提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由此可见,文字可以表达的内容是有限的,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意”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文字意义,而包含作家的意志、意趣等,作家所创造的文字即可视为“意”的传达载体。而不同的创作者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及人生经历,面对客体有不同的审美体验,最终所表达的“意”又会有不同的内涵和审美境界,带给欣赏者不同的审美感受。
“意”属于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在不同的艺术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及解释,在中国传统艺术中都有体现。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意”蕴含于笔墨语言、画面结构中,但是又超越有限的笔墨与客观物象,成为创作者精神品格和思想状态的凝练。画家在艺术作品中营造意境,表达意趣,使观赏者领会其中的“意”。“意”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包含画家的情绪、思想、心态等,也包含画面中物象的形神、气韵等,还包含画面的意境。
二、《江山卧游图》中“意”的体现
程正揆是明末清初的画家、书法家,工诗文书画,擅山水画,被誉为“国朝第一”。程正揆一生仕途坎坷,历经浮沉,在纷繁动荡的政治环境中,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创作了数百卷的《江山卧游图》。程正揆师法董其昌又取法于南宗诸家,如“元四家”之倪瓒,重视在绘画中的笔墨章法和意趣的表达。《江山卧游图》是程正揆历经28年创作而成的,达数百卷,这些画卷有着不同的风格,是画家不同时期个人情感的体现。
在艺术系统中,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三个方面相互联动、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备的艺术生产及消费链。下文将以《江山卧游图》为例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中所体现的“意”的内涵进行分析,从不同方面探讨绘画中“意”的表达。
(一)艺术创作——意趣的表达
艺术创作可以看作艺术的生产阶段,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媒介和特定的表现手段对社会现实的能动反映。艺术家通过感受、体悟客观世界,对审美意象进行主观化处理,以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悟。中国绘画艺术在宋元时期逐渐摆脱礼教的束缚,超越了功利的羁绊,而转向重视画家内在心性的表达与抒发,如美术理论家邵大箴所说 :“只求以精妙之笔勾勒景物的神态,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表现某种意趣。”
程正揆有云:“佳山好水,曾经寓目者,置之胸臆,五年、十年、千年、万年,偶一触动,状态幻出,妙在若忘若忆,若舍若离,如赋落川,语言都赘,当日山水,未必如是,异日宁不如是,即不如是,如是自佳。”程正揆对艺术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既要对自然进行实际观察,又要有“置之胸臆” 的长期思考,还要有 “偶一触动” 的灵感来源。程正揆既能够师法自然,又有着“若忘若忆,若舍若离”的情感。这表明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简单摹写,还饱含着艺术家的思考和情感,已经成为画家陶冶性情、寄托思想的载体,创作出的绘画“以理法为主,以神趣为归,重心灵之描写”。此外,程正揆还在《题舒两吉画卷》中表明了自己的创作目的:“予欲作《江山卧游图》百卷以自娱。”程正揆强调了不受现实拘束、以娱己为目的的创作观,这也是受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思想的影响。意趣的抒发成为文人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目的,绘画艺术不仅是创作者的一种情感寄托,更使得观者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愉悦。
(二)艺术作品——意境的营造
艺术作品是艺术创造的重要环节,也是“意”的重要载体,在艺术消费链中担任着“产品”的角色,是艺术家思想情感和个人精神的物化。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意境美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所追求的审美核心,也是画面经营的要旨。画家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将自己的主观意识与艺术作品相融合,使画面虚实相生、情景相融,营造出无穷意境。
艺术作品的创作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摹写,而要发挥艺术家思维的优势和主观能动性,思维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合理地对客观世界进行想象和再创造。程正揆在画中题跋提出:“造化既落吾手,自应为天地开生面,何必向剩水残山觅活计哉!……安知江山异日不迁代入我图画中耶?”程正揆师古却不泥古,强调“为天地开生面”,要自创新意,表现出“天地”这样的大山水形象,画出现实世界没有的景象,营造出艺术作品无穷的意境美。
《江山卧游图》有数百卷,总体画风浑厚,笔墨简劲,设色不拘一格,在第一百六十卷(图1)中可以看出程正揆通过描绘山石间的连绵景致,运用浓淡枯湿的变幻笔墨在画卷中营造出氤氲氛围,展现出意境之美。在《江山卧游图》的第一百六十卷中,可见画面视野开阔,布局巧妙,山峦起伏,江水回环绵长。画面给人一种优游、闲适、自在之感,是画家内心情感的写照,画家的恬淡心境与自由的精神状态都表现在作品之中。
(三)艺术鉴赏——意象的领会
艺术鉴赏是艺术的消费阶段,是观赏者对艺术作品欣赏、感受、评价的过程。同时,艺术鉴赏的过程也是观赏者、作品、画家三者的互动过程。观赏者在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领会画家所塑造的意象,艺术作品的创作意义才得以升华。
意象指的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寄托着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其中饱含着艺术创作者的精神思想、审美情趣等。简单来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程正揆在《题赠舒五公卷》中有云:“居长安者有三苦,无山水可玩,无书画可购,无收藏家可借,予因欲作《江山卧游图》百卷布施行世,以救马上诸君之苦。”可见绘画艺术作品是为了满足在朝为官的士大夫对山林的向往,已经成为画家陶冶性情、寄托思想的载体,此时,绘画艺术作品已具有了收藏、娱乐的价值。艺术的品评标准也就随着艺术创作发生了变化,要求鉴赏者需要超越视觉层面,领会画中的“象外之意”。
三、结语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构成了完整、系统的艺术体系,看似独立,但是不管在古代还是当代的艺术语境中我们都能够发现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而在中国绘画艺术的语境中,“意”贯穿整个艺术创作和鉴赏的整个过程并起着重要的作用。“意”是创作者通过观察和感受客观物象进而抒发的主观情感,重视主体心性的表达,使中国的绘画艺术超越了对客观物象的摹写。无论是从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角度来看,还是从艺术鉴赏角度来看,“意”都有不同的内涵外延,古话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虽然主要指诗文创作,但它对于绘画艺术也具有适应性。对于画家、书法家程正揆来说,《江山卧游图》是他毕生的系列绘画巨作,“意”在这一绘画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邵大箴.写意主要是一种精神:杨晓阳画展引发的随想[J].中国拍卖,2017(7):130-135,128-129,
156.
[3]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4]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书画全书:十[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5]贺志朴.中国画论中“意”的美学内涵[J].艺术评论,2020(7):122-132.
[6]吴彦颐.中国古代艺术功能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8.
[7]张禄.程正揆绘画艺术思想研究:以《青溪遗稿》为主[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