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于漪“教文育人”思想的时代价值
2021-10-04陆丽华
陆丽华
“人民教育家”于漪是伴随新中国发展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她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扎实教学实践,深入思考研究,建构起一座体系宏大、内容广博的教育思想大厦。
在这座宏伟的思想大厦中,“教文育人”理念是最根本的基石。于漪主张,语文教学要发挥“教文育人”的综合效应,“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总结提炼于漪“教文育人”的思想内涵和基本内容,揭示“教文育人”思想的精神品格,用“教文育人”思想的智慧精华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教文育人”思想简析
(一)“教文育人”思想内涵
“教文育人”思想是于漪教育观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她提出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70年代末提出“既教文,又教人”,90年代初主张培养学生的“现代人素质”,90年代中期主张“弘扬人文,改革弊端”,21世纪初提出“教育要树魂立根”“德智融合”。这一系列的主张,树立起了于漪“教文育人”思想的鲜明旗帜,这一思想有力地反驳了语文工具论的错误论断,充分体现出对“人”的高度重视,彰显了人文主义的光辉。
在于漪的观点中,“教文”和“育人”两者不可偏废。她说,十分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目的是“教文育人”。培养的学生要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又要具备现代社会需要的学会学习、学会探究的本领,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要发展潜能,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教文”应为“育人”的大目标服务,她指出,要把握好“教文”和“育人”的关系。语文教师教学生“文”,使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教文”要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为“育人”的大目标服务,“教文”是手段、是过程,“育人”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育人”包含两个维度的目标:在个体维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社会维度,培养社会的建设者、劳动者。基于此,于漪在多个场合和著作中反复强调,教师身上挑着千钧重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
(二)“教文育人”实施途径
于漪的“教文育人”思想是站在时代和民族的高度提出的,基本着眼点是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育,力求實现“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的统一。同时,于漪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一点:语文教师教学生学语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进行语文能力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语文智育是核心。无论是综合素养的培育还是语文能力的训练,它们的作用对象都是学生,于漪反复强调,“育人”的大目标,就是要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段话充分证明,“教文育人”思想体系中,“以学生为主体”是核心观念。
综上,可以梳理出“教文育人”思想实施路径关系图,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教文育人”的核心观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横向着眼于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和综合素养的培育,纵向着眼于从“教文”到“育人”终极目标的实现。
1.学生主体——“教文育人”的核心观念
“教文育人”的核心观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于漪强调,学习者是第一因素,没有学习者就没有学习。作为施教者,应牢固树立“目中有学生”的观点,研究学生的新情况,审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把学生的现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用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用细致的观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难度和深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用多变的教法促进学生的学习收获。
2.综合素养培育——“教文育人”的着眼点
于漪认为,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的多功能作用,语文不仅发挥语言文字的训练功能,还要发挥知、情、意、行的教育功能;既有智育的任务,又有德育与美育的任务。认识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教学的着眼点就应落在综合素养上,既要培养学生掌握读、写、听、说的真本领,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最终实现“学力”和“人格”的统一。
3.语文智育——“教文育人”的关键环节
诸多语文能力中,于漪最看重的是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她认为语文是语言和思维的统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习的认知规律为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训练领航开道。于漪进行思维训练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并富有个性的——“面上开花”,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纵深发展”,训练思维的深刻性;“鼓励求异”,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丰富多样的方式使学生饱尝思维劳动的快乐,体验“思想家”的自豪,满怀激情地去开始研究新事物,学习新的知识,实现自己的全面成长。
二、“教文育人”思想本质特征
(一)仁爱心
“教文育人”的大目标是“育人”,这一思想将“人”放在首位,体现了对生命的高度关注,对人的终极关怀。教师和学生没有血缘关系,但“教文育人”思想下的师爱却超越亲子之爱,它把学生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情感上关爱他们,思想上引导他们,人格上尊重他们,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大写的”人“,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种爱正直而无私,“教文育人”的理念倡导每一位语文教师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爱学生、爱职业、爱语文学科、爱教育事业。
(二)公平性
对于“教文育人”中“人”的概念,于漪是这样阐述的:“我所提倡的‘人,是个集合概念,即全体学生。”“育人”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终身发展”。这段论述充分证明,公平对待是“教文育人”的第二个显著特征。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教文育人”理念中得以延续。人有差别,但是对于教育者而言,要研究他们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育。教育者要“感而化之,作而成之”,让其“不复有类”,都教育好。“教文育人”理念倡导为了一切孩子,面向全体的终身发展;推动教育均衡,机会均等;相信人人都有优点,人人皆可成才。
(三)时代性
于漪认为,学生的现状是教学的出发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学生也是在时时变化的,20世纪80年代的学生不同于六十年代的学生,21世纪的学生又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的学生。因此,教师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研究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新时代的学生,科技知识起点高,见识广博,思维活跃,但是理想信念、吃苦耐劳精神、集体主义观念等比较欠缺,教师只有认清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才能领悟到教学中要讲究针对性,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发挥长处、因势利导、雕塑成材。“教文育人”理念倡导教师尊重客观,顺应时代,体现时代的活力和生命力。
三、“教文育人”思想的当下价值
纵观于漪在“教文育人”思想的论述中,“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终身发展”“面向全体”“学会学习”“解决问题”等这些关键词频繁出现,而这些词语,即使在今天,也是很多教育改革文件和教育理念中的热词。“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与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遥相呼应,“面向全体”与2012年提出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遥相呼应,而“学会学习”“解决问题”和近几年非常热的项目化学习的理念高度一致。从这些方面来看,于漪的“教文育人”思想无疑是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站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学习这一思想,更要继承和发扬这一思想,让这一思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价值。
(一)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的设定离不开对教育规律的遵从。教育的对象是人,因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发展人,这是亘古不变的教育真理。对于“培养怎样的人”,于漪认为,基于个人层面,培养的人首先是个大写的“人”,尊重生命,维护尊严,懂得爱与被爱,拥有远大的理想。个体的人,还需放入社会和时代的坐标中去思考。新时代,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天的时代,是中国无限接近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因此,新时代的教育,要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正是于漪强调的“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了有一颗“中国心”,还需有一身“强国力”。因此,我们还要培养“有强国力的新时代人才”。我们要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品质,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真正有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担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教学方法论
教学目的讨论“培养什么人”,教学方法论探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对人的培育,落实在一堂又一堂实实在在的课中,离不开综合、全面、科学的教学方法。纵观于漪对教学方法的论述,她的教学方法形成了“点—线—面—网—体”的多维结构。“点”即每一篇独立的课文,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符合逻辑的安排,将语文知识、能力发展、思维培育、文化传承一一落实;“线”即各种文体,每一种文体形成序列,形成知识脉络,相得益彰;“面”即单元,基于中观视角,对主题式内容的目的、任务做统筹安排;“体”即多维立体,文道统一、情理交融,内容与形式照应,思想与艺术融合。“点—线—面—网—体”的多维教学结构,既涵盖了语文学科的丰富内涵,又具备了教学多功能目标的实现。新时代的今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落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与“教文育人”的方法论一脉相承。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建立科学、立体的教学体系,夯实语言基础,加工处理教材,建立阅读体系,重视思维过程,培育人格精神,传播人类文化。
(三)學生成长观
“教文育人”思想的核心是“育人”。“育人”的基本理念有二:从广度上来说,关注全体学生;从深度上来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理念,和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思想遥相呼应,和近几年提倡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共通共融。走入新时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永恒不变的教育主题。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应是多方面的,知识、能力、思维、情感、人格;发展的目的是明确的,培养出色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报效祖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代的语文教育,首先应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认字、阅读、表达、积累文化含量;其次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判断、辨析,点燃智慧的火花;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用“教”引导“学”,用“教”启发“学”,用“教”服务“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完善学生的精神人格,在语言的品读中熏陶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思想情操,使之与语文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相通相融,形成整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修养,形成完善的精神人格。
(四)教师发展观
为了更好地育人,担负着育人使命的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地发展提升自己。于漪在多个场合强调自己的成长理念: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终身学习,于漪道出了教师发展的真谛。那么,学什么?于漪告诉我们,首先要学习教育学理论,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其次,要学习研究教材,教学生不知道的地方,教学生似懂非懂之处。第三,还要学习他人的长处,博采众长,提升自己。学习是为了明确做怎样的教师。“教文育人”理念把人放在第一位,所以教师应该是“人师”,将“育人”作为自己的本分,而非单纯地传授知识。担负育人使命的人师,首先自己应该具备高尚的人格,用自己的人格培养学生人格的成长,用自己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情操的养成;担负育人使命的人师,也要德才兼备,拥有广博的知识,智慧如泉水一般喷涌而出;担负育人使命的人师,还要开阔眼界,博览群书,拥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能与学生有双向的精神交流和互动;担负育人使命的人师,更要有仁爱之心,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成长,春风化雨,春意盎然。新时代的人师,应该是道德、思想、人格、能力、爱心五位一体的。
纵观于漪的“教文育人”思想,纵向继承历史精华,体现历史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横向借鉴时代精髓,体现时代的高度和世界的广度。整个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境界高远,既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又包含浓郁的人文色彩,彰显出强烈的生命情怀。这样的教育理念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都将指引语文教育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深入而全面地研究这一丰富的教育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做新的思考,将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好地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