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香诱人 万亿氢能市场“蛋糕”将出炉
2021-10-04川江
川江
2021年,随着氢能产业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并成为六大未来产业之一,氢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创造2.5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中远期万亿市场蛋糕色香更加诱人。
发展所需
“氢能作为化工原料使用,不管怎么使用最后氢都会变成水,没有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毛宗强介绍说。
毛宗强还认为,有水就有氢,水来源广,不会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战争,因此氢还是和平能源。相对于电,氢气可大规模储存,而电却很难储存。另外,氢能的能量密度也比较高。
1973年阿拉伯国家对发达国家进行石油禁令,引起了西方一片混乱,西方科学家因此考虑到用氢替代石油,成立了国际氢能协会。氢能开发利用提上了议事日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孙世刚认为,氢能的利用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过程,因为从氢的制造到储存、运输和使用,各环节都不产生污染,也不排放二氧化碳。
上海电力大学教授施正荣表示,规模更大、能量密度更高的能源将是氢能。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施正荣提出,可以用便宜的风能和光伏发电来电解水制造氢,氢再像天然气一样通过管道运输,像压缩天然气一样变成液氢、高压氢,再通过燃料电池的电化学反应把60%-80%的氢转为电,同时带来热量。通过这样的技术能够把氢能等可再生能源,或者能量密度不是特别高的能源转化为连续的、能量密度非常高的能源,然后可以驱动重卡、飞机、坦克、潜艇。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黎富海也表示,氢是一种洁净的二次能源载体,能方便地转换成电和热,转化效率较高。采用可再生能源实现大规模制氢,通过氢气的桥接作用,既可为燃料电池提供氢源,也可绿色转化为液体燃料,从而有可能实现由化石能源顺利过渡到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循环,催生可持续发展的氢能经济。氢燃料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接近零排放、电池报废回收环境友好等优点。随着新型氢气催化剂、储氢材料、新型燃料电池催化剂等关键技术不断实现突破,氢能利用成本也将逐渐降低。
施正荣认为,新能源的风口已经到来。氢能将成为未来十年的一个重大风口,因为有了便宜的风能和光伏发电,还需要进行储能。
施正荣分析认为,新能源未来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氢能将得到大力推广。《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称,氢能将成为中国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为10%,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
政策“护航”
“北京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城市与科技创新中心,合力构建氢能与燃料电池全产业链,着力打造‘区域协同、辐射发展、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产业创新高地。”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方面表示。
8月16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正式发布《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确立了“十四五”期间北京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按照方案设定的目标,2023年前,北京将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到2025年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
同时,北京将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重大示范工程为依托,2023年前实现氢能技术创新“从1到10”的跨越,培育5至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尤其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加氢站及加油加氢合建站等灵活建设模式,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
此外,2025年前,北京将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至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部件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3至4家国际一流的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
事实上,北京市在氢能产业布局上颇具雄心,不仅在交通领域进行了重点布局,还对氢能产业链上的其他领域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划方案。
不仅是北京,近年来,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把发展氢能相关的目标列入“十四五”规划纲要中。
河北省发改委在《河北省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氢能产业链年产值达到500亿元。
湖南岳阳审议通过《岳阳氢能城市建设及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氢能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2035年达到2000亿元。
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建设广州、佛山、东莞、云浮氢能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和惠州、茂名、东莞、湛江氢能制储运产业集聚区。广东佛山在《佛山市南海区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中提出,到2025年,氢能产业累计总产值达300亿元;到2030年,氢能产业累计总产值达1000亿元;到2035年,氢能产业累计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
山东省发改委此前发布的《山东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力争让氢能源动力总成系统产能达到5万台套;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具备规模化国际供给和配套能力。
从各地对氢能产业的布局也可以描摹出目前我国的氢能产业版图。当前,中国已经初步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华中等氢能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氢能“制、储、运、用”完整的产业链,具备规模化、商业化发展的基础。
从各地发布的氢能产业规划可以看出,政策规划路径比较清晰,而且明确要丰富和拓展氢能的应用场景。以北京出台的方案为例,除了传统的燃料电池车之外,北京还鼓励探索氢能在轨道交通、船舶、无人机、医疗、农业及食品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企业“抢滩”
在国务院新闻办日前舉行的上半年央企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表示,超过1/3的央企已经在进行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布局,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成果。据悉,截至日前,我国已签约(包含已建、在建项目)光伏制氢项目超过25个,风电、光伏行业不少企业已经行动起来,加入到新能源+氢的队伍中。
经梳理即可发现,在布局氢能的央企名单中,不乏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华电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等央企巨头。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看来,氢能产业链包括制、储、运、用等多个环节,技术上涉及面广且复杂,基础设施投资大且运营成本高。目前高成本是制约氢能产业商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与民营企业相比,大型能源国企拥有相关成熟的技术与管理经验而具备优势,可应用于氢能产业链相关环节,比较快地降低产业链整体成本。
同时,今年以来,氢能也在资本市场掀起一阵阵热潮,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多家上市公司入局。目前,国内已经有超百家上市公司布局氢能产业。
8月10日,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成功上市,开盘涨幅高达240%,上市首秀成绩亮眼。
8月12日,雄韬股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在氢能产业链上已完成制氢、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整车运营等关键环节的卡位布局。公司还表示,下属子公司上海氢雄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持有青岛国际院士港氢雄燃料电池有限公司45%股权。
8月16日,海马汽车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战略部署将深耕氢能汽车,目前公司已完成首款氢燃料电池汽车样车开发,第三代氢燃料电池汽车正在研发中,争取在2025年前投入约2000台氢能源汽车进行示范运营。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随着市场和政策双重利好推动,雄川氢能今年也一路高歌猛进。今年4月,雄川氢能斩获广州500辆燃料电池自卸式垃圾车订单,一举成为广州最大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平台。
据巨潮资讯公告,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国内A股上市公司已发布关于布局氢能源的公告多达1.71万条,致远新能、嘉化能源、滨化股份等183家上市公司宣布将布局氢能源产业细分赛道,发掘氢能源绿色商机。
如凯美特气董秘张伟表示,他们的氢气年产能已达2万多吨,除了提纯后返还给上游企业使用之外,还与中石化合作在海南海口建立加氢站。今年4月,在博鳌论坛正式召开时,他们为氢能大巴提供氢能,已经成功把氢能源供应给下游使用。未来,中石化计划在海南建立10个加氢站,在全国建立1000个加氢站,他们将根据上游和市场的情况做好战略布局。在制氢环节上,凯美特气结合自身独特技术,采取循环经济模式,将石化企业尾气中的氢气提纯后资源化再利用。
郴电国际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大力发掘郴州东江湖“水矿”资源,计划将水力发电和电解制氢结合起来,利用富余电力电解制备氢气,切入氢能源制备赛道。郴电国际工作人员表示:“东江水库位于控制流域面积4719平方公里,占耒水流域面积39.6%,多年平均径流量45.4亿立米。东江湖面积160平方公里,储水量81亿立方米,是得天独厚的水矿资源。”
在用氢方面,氢能源汽车方兴未艾,氢能源船也正处在研发阶段。今年5月,亚光科技与清研华科新能源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南京清研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国信德塔科技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氢燃料电池船舶应用战略合作协议》。同月,亚光科技与上海中车汉格签署新能源游艇合作协议,计划推出标准化新能源豪华游艇、“碳中和、碳达峰”新背景下的新型绿色智能船舶及内河新型绿色节能工程船。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终端显示,氢能源板块指数受到资本热捧,自年初开盘时的781.96点一路上扬,涨至今年的高点1199.04点,累计涨幅为53.33%。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发展氢能产业,企业是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主体,而在国内的氢能产业版图中,央企和上市公司则成为新赛道的领军者。
前景灿烂
施正荣表示,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两年中国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氢能的扶持性政策,各地都在制定有关氢能产业发展的规划,很多城市都建设了氢产业园。
截至2019年年底,全球在运加氢站共有470个,同比增长20%以上。日本有加氢站113个,排名第一;德国有加氢站81个,排名第二;美国有加氢站64个,排名第三;第四名为中国,2019年内加氢站数量从20个增加到61个。
施正荣认为,一两年以后,中国的加氢站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氢能将成为下一个风口。
他还预计未来全国加氢站将达到1万座以上,未来交通运输、工业等领域将实现氢能普及应用,燃料电池车产量达到520万辆/年,固定式发电装置2万台套/年,燃料电池系统产能550万台套/年。按照此目标,届时,中国可减排约7亿吨二氧化碳,累计拉动33万亿元经济产值,且预计2050年平均制氢成本不高于10元/公斤。
“随着氢能的大力发展,新能源+氢也逐渐拉开了序幕。”施正荣教授说。新能源制氢及氢动力成为了新能源未来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2019年9月23日,国际能源署(IEA)与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ETRI)在北京举办了《氢的未来—抓住今天的机遇》中国发布会。随着新能源成本的下降以及制氢规模的扩大,到2030年,使用新能源制氢成本或将下降30%。随着制氢成本的下降以及燃料电池普及,氢能将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和储能领域。
国新办最新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指出,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我国燃料电池产业链国产化已进入快速通道。据国元证券彭聪测算,2021年系统和电堆平均成本分别为3827元/kW、1700元/kW,相较2018年降幅达60%左右。
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产业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2.5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并在全球能源消费中占比达到18%。氢能市场有着光辉灿烂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