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
——以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为例
2021-10-04谷华
谷 华
(大连教育学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对学科核心素养有明确界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科育人的重要目标之一。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虽没有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有明确的阐述,但是初中历史课程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是为促进学生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和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课程,因此,初中学生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也应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什么是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如何使初中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逐步形成学科关键能力呢?
一、厘清初中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明确学科培养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初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包括阅读和观察能力、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等。从历史学习的衔接和联通的角度分析,初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学科关键能力应具有一致性和衔接性。北京师范大学历史院教援、博士生导师朱汉国曾对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学科关键能力做过权威的解读。为进一步落实好初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为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助力,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笔者对朱汉国教授关于高中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观点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能力目标进行了梳理,如表1所示。
表1 初中历史课程能力目标与高中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对比表
对比可见,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学习一方面是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要为进一步的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打好基础。朱汉国教授总结指出,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就是能运用科学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解释历史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强化学生的“读史”“析史”训练完成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读史”训练,提高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并且在一定的时间按一定的顺序发生,是客观存在的,不可复制。我们学习的历史是历史著述中记录的历史,历史著述是根据特定的方式对历史的叙述和解释。历史著述包括历史著作、人物传记、地方史志和史学论文等史学资料。初中学生现有的最重要的历史学习资料是统编历史教材,本文中的历史著述特指统编历史教材。
“读史”是历史学习的主要途径。读懂历史著述不但要了解历史著述中叙述的历史内容,而且要透过这些历史叙述,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等,为进一步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读史”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明“史论”、辨“时空”、关注“述史”方法,初步形成“述史”能力,也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奠定基础。
(一)引导学生“读史”要明“史论”
历史的叙述包含“史”和“论”两部分。“史”是指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或呈现,包括历史文献和历史资料中的文字、图片、图表等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中文字“1840 年6 月,鸦片战争爆发”、图表《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地图《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和图片《三元里平英团旧址——三元古庙》等都属于对“史”的客观陈述和呈现。“论”是指对历史事物的解释、观点、结论等,《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中文字表述“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等都属于“论”的范畴。
教材中尽管“述史”的形式、层面、篇幅各有不同,但都是为“论”提供依据与素材,这种叙述历史的方式称为史论结合。教材中“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属于“论”的范畴,教材中关于“鸦片泛滥”的解释,除了有正文文字介绍、小字解释还附有图表和图片加以详细说明;关于“中华民族深重灾难”的解释,正文部分从威胁政府财政、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三方面加以说明。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史”先明“史论”,结合对“史”的详尽讲述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对“论”进行深入的理解,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形成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意识和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并说明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读史”要辨“时空”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时空观念是最具历史学科本质特征的观念。历史发生在过去,是存而不在的,而客观准确的叙述历史事实是历史著述最基本的要求。历史著述中对于重要历史事件都要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展过程和结果等要素客观地陈述,尽量还原历史真实。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史”时重点关注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语句,准确定位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只有将历史事件准确定位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才能形成对历史事物的客观理解和认识。
教材中关于“洋务运动”的叙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这段文字叙述交代了洋务运动的时间、地域、主要人物、目的和口号等信息。对于洋务运动发生的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先明确两个历史事件的时序,再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状况,形成这两个历史事件的时序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和内容;对于洋务运动发生的空间概念,要明确洋务运动发生的区域和领域,也要简要介绍19 世纪中期西方经济、政治和思想发展的状况,形成同时期中西方对比的空间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和结果。
统编教材以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原则编写,采用正文和辅助栏目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生动、具体、有过程的历史,且图文并茂,非常具有可读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史”要辨“时空”,从各种形式的历史叙述中明辨历史事实的时空定位,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历史情景想象,逐步提升在具体时空条件下考查历史事物,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的能力。
(三)训练学生明确“读史”为“述史”
叙述历史的能力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要求学生逐步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而“读史”训练是培养学生叙述历史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进行“读史”训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叙述的方法,从不同维度进行“读史”训练。
1.关于时间的历史叙述
引导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叙述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间,如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19 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叙述史事的发展、变迁、延续、联系等,如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救亡图存运动。
2.关于空间的历史叙述
引导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空间概念(区域、国别、地域、领域)表述史事,如近代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以空间领域为线索叙述史事,如指读战争形势图叙述鸦片战争的进程、绘制图表表述洋务运动的内容等。
3.关于“论从史出”的历史叙述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同时能列举相关的史实加以说明,如列举近代社会史实说明,面对外来侵略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等。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读史”指导和“述史”练习。学生在与教师、同学交流探讨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提高表达能力,也为今后在历史学习中进一步发现和论证历史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强化“析史”训练,提高学生分析解读历史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在普及中外历史基本知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只有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历史,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本质,总结历史规律,汲取历史智慧。
“析史”在本文中指对历史事物的分析,是历史学习的另一个主要途径。分析历史事物不仅要在科学史观的指导下形成对历史事物的正确认识,并且要通过对历史事物的分析,了解和掌握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逐步形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的“析史”训练,指导学生在正确认识历史事物的同时,初步学会客观、全面分析历史事物和透过历史现象抓本质的历史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关键能力。
(一)引导学生“析史”应客观
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客观现实,历史教材中呈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都曾客观存在于过去的某一时空,对于这些历史事物的认识,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具体环境、具体内容来分析,这是分析历史事物的客观性要求,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以“洋务运动”为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这是客观分析19 世纪60 年代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洋务运动”的具体实践得出的客观结论:
其一,19 世纪60 年代,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内忧外患,外部有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内部有腐朽的政治制度与腐败的清政府统治、落后的小农经济与一些经济特权的逐渐丧失、愚昧的思想观念与故步自封、太平天国运动与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等,社会矛盾尖锐,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潮流。
其二,此时,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中堂等人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寻求强兵富国,这是一种进步,是跨出旧世界的第一步;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采取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设备、技术和派遣留学生等举措,促进了中国工业、交通、军事、教育的近代化,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迈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其三,自洋务运动开始以来,特别是一些民用工业的兴办,揭开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诱导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客观上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这是走向新世界的第一步。
因此,“析史”应客观,应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创设历史情境、设置角色体验、运用史料教学等方法客观分析历史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析史”需全面
“析史”需全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任何历史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相互联系的,分析历史事物,就要将与历史事物相联系的各种因素都列入分析的范围。
比如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鸦片战争是发生在中英两国之间的战争,原因首先就要从中英两国战前的形势展开分析:教材分别从两国的社会总体状况、经济发展和正当贸易状况做了具体比较,分析得出英国发动战争是适应其工业革命完成后迫切需要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要。其次,联系当时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外交和军事的发展状况就能分析得出英国把侵略目标对准中国也是因为中国的落后,而在战前发生的虎门销烟事件只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一个借口而已。如果再联系19 世纪中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程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本质特点,就不难得出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是这一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海外不断扩张,掠夺殖民地的表现之一,也是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表现之一。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全面“析史”,不仅能使学生全面地认识历史事物,更重要的是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析史”要抓本质
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历史事物不仅要客观、全面,也要关注历史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透过现象抓本质。中国近代史是备受西方侵略的屈辱史、血泪史。曾经地大物博的天朝上国为什么会挨打,我们既要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和罪恶,也要反思民族自身的不足,寻找历史的真相和历史的本质。
晚清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都远远不及西方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和夜郎自大严重阻碍着中国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进程,这又扩大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历史发展的本质。
再如,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分析也需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独立行使全部主权;自然经济一直占据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也在缓慢的孕育和发展。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门户逐渐被打开,政治上,香港岛的割让破坏了领土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关税自主权,五口通商破坏了贸易自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司法主权,外国兵船可以自由出入中国领海不受中国管辖破坏了领海主权,中国的各方面主权已日益不完整。经济上,受到西方工业品的冲击,中国原有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逐渐破产,“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消减大半”,造成“耕”“织”分离;受列强从中国大量购置生丝和茶叶等农产品的影响,中国原有的土地所有者逐渐面对市场调整种植结构以增加收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可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被迫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一切都表明,鸦片战争从本质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历史的本质往往被历史现象所掩盖,只有抓住历史的本质才能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顺应历史潮流。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问题导学、合作探究等方法分析历史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科学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初中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将历史学科知识教育与学科能力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关键能力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读史”,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叙述中辨析史实、史论、时间、空间等关键历史信息,初步形成提取、辨析、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其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同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析史”,使学生学会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物中抓住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初步学会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其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要在培养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逐步形成以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与发展,逐步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积极投入到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