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乃经国之大业

2021-10-01向明忠

高考·上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

摘 要:從1978年恢复高考至今近40多年,回眸高考作文变化的历史轨迹,尽管命题内容和形式在不同年代各具特点,但作文主题却一直秉承着“文为时而作”“文章天下事”的传统。

关键词:高考作文;回眸;主题特征;时代强音

高考牵动千家万户,每年高考语文科考试结束,作文命题注定会在第一时间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并对次年的高考作文应试产生不可忽视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作文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不容小觑。因此,探究近年来高考作文变化轨迹尤其是其命题趋向,对于当下的语文作文教学和高考复习应考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1978年,注定是值得大书特写的一年。那一年,在中华大地上吹响了改革的号角;那一年,关闭10多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中国由此迎来了尊重知识的春天。弹指一挥间,整整40多年过去,社会发生了巨变。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立德树人”为教育之本,更是振聋发聩,指引我们在新时代牢牢抓住理想信念铸魂这个关键环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文章天下事”,历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作为中国改革的一面镜子,不但映照了语文教育思想的嬗变,也折射出社会发展变革的轨迹。

第一阶段(1978年——1979年):政治余波未尽,奏响变革最强音

高考的恢复,虽然教育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但语文教学中政治化的倾向还远未消除。当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还带有浓厚的当时的政治色彩,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转型社会的印记。比如北京卷的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渴望国家富强的信念表露无遗,也契合了中国变革的时代特点。

1978年高考作文题呈现了《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一文,要求缩写成五六百字的短文。从题目中不难嗅到浓烈的政治意味,但也让人感觉到那个时代破土重生的蓬勃朝气。1979年的高考作文要求把短篇小说《第二次考试》改写成“陈伊玲的故事”。作文没有直接涉及时事,可只要联系当时的大背景,考题还是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为“四化”加速培养人才的政治功能。透过这两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让人感觉到,刚刚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的东方沃土,政治生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和分量仍很大!

第二阶段(1980年——1989年):挣脱意识形态,抒写时代新意

这一时期高考作文在命题内容和主题上开始“蜕变”,努力挣脱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的厚重包袱,转而关注更深层次、影响面更广的社会问题。

198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读‘画蛋’有感”,就给当年的时代涂上一抹亮色。以“打好基本功,勤学苦练才可成功”为主题来写这篇作文,这是现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时年17岁的许兆真在当年参加高考时思索后的决定。而当时国家百废待兴,打好基本功体现了当年的时代特征。

1981年高考作文,“毁树容易种树难”首次触及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这一命题,关注“人与自然”这一时新的话题,给思想封闭已久、刚刚摆脱饥饿的中国人一个全新的启示,昭示每一个公民在社会中应担起的职责与义务,与时代很是契合。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3年的漫画《挖井》“图文转换”的作文题很自然地让考生联想到当时轰轰烈烈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这关注的是个人应承担的社会和国家责任。1985年的材料作文要求“给《光明日报》写封信”和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三者关系思辨的主题,反映了环保、理想、树人育人的主题,更是抒写了时代新意。1989年“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涉及社会就业领域。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均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指引考生“游目骋怀”,放眼社会和天下,胸怀民生和祖国,提升他们对人民、社会、国家的关注度和向心力。同时,这也从命题的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百舸争流、挥斥方遒、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这些都在高考作文命题中予以体现。

第三阶段(1990年——1999年):讽喻社会现实,树立人生价值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鼓励尝试”这一主题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但也深深刺激了人们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和追求,也导致部分国人价值观念紊乱的弊端。因此改革开放中衍生出的一些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成为那一时期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关注点和用力点。

1990年材料作文“玫瑰花的刺与花”,一名四川考生在文中写道,“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当下急需大量有用人才,但在人才使用问题上,还存在很多弊病,不能人尽其才,唯才是举。一些有本事的人,却因为瑕疵不被任用,而既无长处也无缺点的平庸之人却得以高升。”这其实就是如何看待和选用人才的问题。

1991年要求以“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为题写一篇发言稿,命题人的旨意青年人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提升道德境界,自觉抵制腐朽落后反动以及自由化思想的侵蚀。199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尝试”、1995年寓言故事“鸟的评说”等都是让国人耳目一新的高考命题,如何去面对新生事物,就是命题者对当年的青年人提出的要求和考量。1996年以《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比较为材料、题为“我更喜欢……”的作文命题,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话题讽刺现实生活中不负责任的现象,直面社会不良风气,带给人心灵的震撼。1997年的“乐于助人”、1998年的“战胜脆弱”“坚韧——我所追求的品格”等作文命题,都试图为考生构建一种主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应对瞬息万变、日趋多元化、甚嚣尘上的社会。因此,这一时期的高考作文命题在聚焦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深入评价和正确引导;在强调考生思考、权衡社会领域方方面面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品质的考查。

第四阶段(2000年——2009年):时代如此多变,张扬自我个性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使命感空前增强。“80后”考生成为高考的生力军,这一代人更加张扬个性,追求创新。高考作文命题也相应有了新变化,命题形式由全国统一命题到部分省市自主命题,高考作文命题进入到“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黄金十年”。反映到作文命题上则是从宏大话题向小话题转变,而这背后则体现了对个性和个体以及生命的尊重,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情感的关注。而且命题越来越“接地气”,命题限制逐年减少,考生书写真情实感的机会也在慢慢增多。

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话题作文考查的第一年,题目意在引导考生莫要“两耳不闻窗外事”,关注人类最新科技进展和成果,为考生开启了一个无边无际的想象王国的大门。考生可以根据话题范围,扬长避短,展示自己,因而备受师生欢迎。2001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意在考查考生的多角度发散思维和思辨思维,暗合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迫切呼唤。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2006年的“老鹰和乌鸦”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话题,鼓励考生大胆想象,自由发挥。2003年的全国卷作文命题摘引了《韩非子》中的一个“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让考生阐述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逻辑关系,这则“关系型”话题作文题目的立意就是遇事需从理性出发,号召人们在认知判断上不要受到主观感情的影响和蒙蔽。2004年全国卷作文命题“破天荒”地给出一段来自“某网站4220聊天室”的材料,主旨在于探讨“事无两样人心别”,不同的心态带来不一样的结局。2006年全国卷Ⅱ的作文命题是有关阅读的材料,重點关注目前中国人的读书情况。

从这几年高考作文题目的变迁中透视出:新时代、新事物、新变革,不仅要求考生关注人们的生活习惯、交流方式发生的改变,还旨在引导人们在追求、张扬个性的同时,兼顾社会的发展。“文为时而作”,这些内容相应体现到当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

第五阶段(2010年——):关注自身发展,与社会和谐相处

分析发现,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更是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人本思想,能够清晰地看到命题的风向标逐渐转向以小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的主题。

2014年全国卷作文“山羊过独木桥”的材料,叙事类材料的外衣下,更多地体现深刻的哲理思考——遵循规则抑或打破规则,怎样才能取得多赢。2015年全国卷作文“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接打电话”,要求“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也是指向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其主旨就是个人的行为与社会道德的统一。2016全国Ⅱ卷作文,材料为“小羽殚精竭虑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这些热点话题都是基于个人与社会发展的统一。2016年全国Ⅲ卷作文“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2017年的“车与时代的发展”等命题,里面涉及的内容都与考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了当年冬春我国抗疫阻击战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以特定的视角提出作文任务。全国Ⅱ卷作文要求考生以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演讲。这些作文题目都旨在引导考生深刻领会家国情怀,思考个人在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应承担的使命,从而展现当代青年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论断,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深刻影响。伴随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纵深推进,新高考强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驱动新的主题特征产生,在写作方面呈现出宏大主题作文命题倾向。这几年作文在主题上大多指向“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任担当”等内容,要求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以及有关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等主题,奏响了新时期的最强音,彰显了一脉相承的高考作文育人铸魂的特点,更是引发了语文学界的瞩目。

恢复高考四十多年,虽然岁月嬗变,世殊事异,回眸高考作文命题变化的历史轨迹,尽管命题内容不尽相同,命题形式也各具特点,但在考查考生语文核心素养、内心情感表达的基本功的同时,一直秉承着“文章天下事”“文为时而作”的传统。这也就是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尝言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吧!

参考文献

[1]张红顺.发展中的流变——30年高考作文命题变迁述评[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9(12):30-33.

[2]刘世嘉.高考作文30年:折射中国人的心灵的变迁史[J].意林,2013(13).

[3]专家指导:从近三年高考作文题型变化透视作文发展[DB/OL].(2016-07-08).[2020-12-20].https://www.sohu.com/a/102214068_101758.

[4]杨从意,陈艳艳,郑若玲.江苏高考作文十年变迁(2008-2017):从思维指向到价值取向[J].教育与考试,2018(5):18-22.

作者简介:向明忠(1965.06.13—).男,汉族,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高考作文研究。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5年高考作文趋势分析和备考建议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2019年高考作文必背30篇范文
分层引导 关联照应 开放选择——近三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写作提示”分析
2018年高考作文必背30篇范文
2016年高考作文必背50篇范文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读者〉高考作文素材》《〈读者〉高考作文OK》上市
《〈读者〉高考作文素材》《〈读者〉高考作文OK》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