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镜像
2021-10-01张猛
张猛
我几乎要相信这篇以“小说”为名义的作品,写的就是丁小龙自己。因为我从中读到了单凭“虚构”很难抵达的东西,也即所有人成长过程里都经历过的真实感受——我确信每个人都有过那样的少年时代:在迷狂和无助中间来回过渡,犹如惊弓之鸟一般,反复寻找能让自己笃定下来的一个“镜像”。
丁小龙在“创作谈”里提到,“时间”对于他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主题。这篇小说将“成长”作为时间魔法的载体,可以说是十分贴切的。一条明晰的情节线,在开头已经埋下了——“从小,他就意识到自己对于想象的热爱远远高于现实”。像每个人的童年一样,主人公春城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地渴望着“奇迹”的出现。这些“奇迹”,可以是小时候在电视上的魔法师,他擅长制造肉眼难辨的奇迹;可以是老师送的一本《飞鸟集》,或者那些能让他长出翅膀的其他图书;也可以是从外部世界闯入孟庄的英语,以及驾驶马车在天空遨游的阿波罗……种种迹象让春城对自己的那个小天地生出了排斥和抗拒,小说里鲜亮的颜色是很少的,从幻想回到现实,这位少年感受到难以排遣的苦闷。
除了闪烁着希望的奇迹和等待奇迹的苦闷,丁小龙又巧妙地在这条成长的路上安放了一个个“镜像”。夭折的弟弟是童年春城为自己寻找到的短暂镜像,之后他在镜子中看到了能够与之对话的“幻身”;死去的林默令他觉得亲切,但林默所代表的“死亡”又像另一个镜像,让他明白自己正与之对峙;中学时内心深处的自卑与自傲也是照见彼此的镜像,他凝视深渊,感觉到来自深渊的凝视。总体来看,甚至小说的主人公与遥远的地点“春城”也构成了镜像关系——外面的世界是未来的一种许诺,他非要放弃一些负累才有可能得到。
而作为“镜像”的一种,文中的“我”几次出现的场合也耐人寻味。阅读小说时,我不停地追问自己:作品中的“我”究竟是谁?他似乎是春城幼年时幻化出来的另一个“我”,又像是一个可以聆听“我”倾诉的灵魂伴侣。在祖父弥留之际,回到故乡的春城的经历完全由“我”来完成讲述,这大约是在暗示“镜像”与主体之间彼此交合的时刻。等到春城辞职登上前往“春城”的飞机,主人公和“我”拥抱,完全合二为一。也许,这时候一个真正的“我”已经成熟,从此不再需要寻找任何“镜像”。
这部小说让我怀念起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就像整部小说没有出现一处对话,现在想来,那些回忆里最珍贵的,或许就是我们与镜像沉默的相处。又想起丁小龙在小说里的一句话:独处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時间的魔法师。
栏目责编:李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