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研究

2021-09-30赵丽丽

高考·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具体措施高中政治核心素养

摘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改革与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基本内容[1]。高中政治课程是培养有担当、有尊严、有思想、有理想的当代公民的重要阵地,应发挥学科优势,围绕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提升高中生的核心素养。但目前来看,高中政治在课堂教学环节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教学效果与预期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仍有一定空间,文章针对这一背景,从上述四个层面分别论述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策略优化与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具体措施

“核心素养”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发轫于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指出,“核心素养”,是指人们为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需要,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的情境所必需的能力和道德,主要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2]。政治课程作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主渠道,应结合学科实际,针对学生需求,不断与时俱进,围绕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创新教學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以政治认同作为根本任务,实现教学创新

与其他学科相比,政治课更加注重强调学以致用,即通过意识形态教育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并让学生在日常实践中不断强化、主动践行,这也是这门课程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具体来说,政治认同首先要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举措,增强学生在理性层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一基础上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今后的人生规划中主动与社会主义发展相结合,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但在当前一个时期,很多教育受到应试思维的影响,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知识灌输,不留质疑和反问空间,很多学生对这种强制式的教育模式很难认同,更遑论在内心层面的主动接受和政治认同,这一方式不仅无助于学生知识层面的提升,而且与政治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更是背道而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减量避免。

(一)教师要坚定“四个自信”,站稳政治立场。政治立场具有决定性、全局性、根本性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始终都要牢牢把握好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和身心特点,把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一系列要素都包含在内,增强课堂容量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进行论证[3]。例如,讲述“一带一路”倡议时,要从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外交政策、历史发展沿袭等相关因素进行整合,系统地向学生讲述,增强学生认知的深刻性、全面性,进而从内心坚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教师要实事求是,善于用事实佐证。单纯讲授政治理论,其枯燥、单调的内容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想引起学生的政治认同难度更大,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道理与事实相结合,巧妙地运用社会主义发展的生动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认同感。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崛起》《厉害了,我的国》等一系列专题片的形式,讲述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建设方方面面所取得的成就,通过详实的数据和真实的影像让学生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习的主体性。形成政治认同的关键在于内心层面的理性认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我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提升,通过理论知识的获得和实践层次的加深,来激发和调动内心的认同感,进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二、以科学精神作为基本条件,引导教学创新

新课改的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要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这对以政治课为代表的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高中政治而言,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就是教会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这是达成其他素养的基本条件[4]。科学与创新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是创新的前提和条件,创新是科学的结果和体现,二者缺一不可。在当前的政治教学过程中,规范性、知识性内容的传授占据了绝对上风,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精神、意识的培养,这直接从导致教学模式的停滞不前、单一片面,未能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和高中教育实际需求,进而制约了教学效果,应在今后的政治教学中进行创新和改革。

(一)营造宽松、开放的教育环境。只有塑造平等、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根据课堂内容对授课模式进行因地制宜地变革与创新,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才能打破旧有习俗和定势思维的制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在政治课程的学习中有所创造和发现,而过于严苛的教育氛围,则会制约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例如,在讲授“民主决策:做出最佳选择”相关内容时,以“中学生能不能用手机”进行模拟听证,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的形式,在交流、沟通中感受家长、学生、教师的不同感受,加深对民主决策的认知与理解。

(二)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培育不能单纯依靠口头说教,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中,切实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来说,教师在确定研究专题并对学生进行指导时,要提前统筹学生实际情况和课堂授课内容,让学生以科学为准绳,在社会实践和实地调查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层次,提升认识的科学性。例如,在讲授“继承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时,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引导学生对本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并在这一过程中增进对科学精神的感悟和体验,并能够形成科学、严谨的书面调研报告上交相关部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三)平时加强对学生理性思维的训练。政治虽然是一门社会学科,但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理性思维的介入,尤其在一些与社会问题联系较为紧密的问题方面,由于高中生生活经验、个人阅历相对有限,在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思考方面存在一定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的训练力度,增强理性思维,强化科学意识。例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民主与法制”内容中,可以通过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民主进行对比,通过深层次分析、挖掘,让学生坚定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三、以法治意识作为必要前提,促进教学创新

公民法治意识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而政治课程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法治意识、法律思维的培育,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力量。尽管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但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法治教育未能包含在政治教育中,法治教育未能形成对学生的全覆盖,容易导致法治意识淡薄,纪律规矩意识弱化,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法治意识的教育。

(一)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治校治教。与政治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院校都应出台明确的规章制度,各环节在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确保不走样、不变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坚持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师生之间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自身要与律己、以身作则,坚决杜绝贬低人格、体罚学生等现象的发生[5]。当学生遇到相关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运用法律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并帮助其解决困难。

(二)教师自身加强学习,提升法治素养。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因此,学生法治意识和法律思维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课堂授课和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教师自身的法律知识储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课程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广泛借助“互联网+”各类平台开展持续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法律知识、强化法治思维,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法治视角思考、解决问题,在实现学以致用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创设合适的法治情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法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依法治国是政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法治情境[6]。例如,在讲授“建设法治服务政府”中,教师可以结合近年来各地普遍兴起的放管服改革,模拟设置项目审批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办事人、经办人、投资商等不同的角色,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办事,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事例来感受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感悟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历程,从而加深对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认知。

四、以公共参与作为行为表现,推动教学创新

公共参与是公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也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举措,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公共精神,而且还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深入人心。但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当前各学校在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教育提升方面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相关教育内容也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

(一)要注重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例如,在“爱国主义”的相关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播放不同阶段爱国志士的感人事迹,尤其注重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爱国人士,通过真挚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公共参与热情,让学生意识到当前的和平安定局面来之不易,要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结合自身实际尽力关注、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

(二)重视时政教育的作用。政治课程的突出特点在于与时俱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主动运用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将其融入教学、科研工作中,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读,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积极建言献策,进而理解教材的基本观点,实现课堂教学优化[7]。在运用时政事例时,要本着贴近生活、引发共鸣的原则,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调动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姜书野.浅谈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策略[J].科学大众,2017(11).

[2]李达.高中政治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理念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7(06).

[3]孙明智.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政治教材分析与建议——以综合探究《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制度保障》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7(06):6-9

[4]刘海.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课堂转向[J]教育科学论坛,2016(20):78-80

[5]彭雪.核心素養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施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2):141-142.

[6]刘丽.政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应把握好的“三个关键”[J].教学与管理,2017(07):84.

[7]宋颖.打造“站在灵魂高处”的高中政治课堂——浅析”“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知与行[J].基础教育论坛,2016(11):33.

作者简介:赵丽丽.女,1981年10月19出生,汉族,吉林德惠人,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名称:落实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探索五育并举课堂模式

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学会教育规划重点课题

编号:XHNZ2020—100

猜你喜欢

具体措施高中政治核心素养
论加强营林生产管理促进林业工程发展
医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的措施研究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探讨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