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的演员如何理解陈白露
2021-09-30倪伟
倪伟
1956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院落成,首演剧目选择了曹禺的《日出》。今年9月,北京人艺新建的曹禺剧场投用,首演剧目仍然定为《日出》。这是人艺排演的第五个版本的《日出》,由人艺副院长冯远征执导。
在北京市中心的首都劇院侧后方,灰白色、略显低调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前不久建成,寄托着这个老牌“戏剧工厂”的国际化愿景。戏剧中心包含“曹禺剧场”与“北京人艺小剧场”一中一小两个剧场,各设700座和200座。曹禺是人艺建院第一任院长,显而易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曹禺剧场”,在北京人艺将承担重要角色。
9月2日,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正式启用,当晚,新排《日出》在曹禺剧场首演,之后连演7场。“这出戏不仅是曹禺先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对人艺来说也很有意义。”冯远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日出》是以上世纪30年代为背景的故事,主旨是旧社会对人的压迫。冯远征说,今天再排《日出》,不能简单复刻经典,作为创作者一定要考虑想传递什么思想,要与现在的人进行内心的对话。
“人艺的剧场是创新的剧场,有传统版的《日出》,也有现代版的《日出》,未来可能还会有二版、三版出现。”冯远征说。之后,曹禺剧场还将推出由濮存昕、唐烨导演的新排《雷雨》,以及青年导演闫锐执导的《原野》。经典新排,“新血”登场,为“曹禺剧场”开张。
从30年代抽离出来
冯远征对《日出》并不陌生,在2000年任鸣导演的人艺版《日出》中,他饰演方达生,而且也导演过两版人艺之外的《日出》。不过,这次为人艺导演新排《日出》,对他来说有特殊意义。
《日出》发表于1936年,故事背景是抗战前的天津。外省青年方达生来到都市寻找初恋竹均,发现她已经变成交际花陈白露,被银行家潘月亭供养。方达生的到来,唤醒了陈白露的灵魂,而这时,接踵而至的变故又不断折磨她的内心。她同情的女孩“小东西”被黑帮势力卖到妓院,不堪凌辱而死,潘月亭又被暗算破产,无法偿还的债务摆在她面前。日出之时,陈白露吞下大量安眠药绝望离世,方达生则燃起斗志。
冯远征原本希望能对原作进行大幅度改编,但时间不够,比改编剧本更占用他精力的,是指导演员。他几乎选用了全部新演员班底,一批“95后”演员登场,陈白露的扮演者陆璐生于1997年。在冯远征的争取之下,增加了一个月排练时间。他们以上课的方式来排练,三个月里每天下午排戏,中午和晚上,他还专门为演员“加课”,从声、台、形、表等基础课上起。
“如果再给我两个月专门做剧本,可能你们会看到最不像《日出》的《日出》,但也可能是最反映曹禺先生本意的《日出》。”冯远征向《中国新闻周刊》说,他原本希望拆解《日出》的情节,重新组织故事。一个大胆的设想是将方达生抽离出来,游走在故事之外。这个想法没有完全兑现,只在开场部分地体现了。
《日出》剧照:陆璐饰演陈白露。本文摄影/李春光
开场时,在追光灯之下,扮演方达生的杨明鑫在舞台上走了一个U形轨迹。每一个方向都代表着一种情绪,从初入都市的不知所措,转变为面对光怪陆离时的反感,见到“小东西”之后心生怜悯,最后变为斗争的坚定。这个开场与此前任何版本都不同,是全剧的浓缩,也是角度的切换,方达生摇身一变,成了畸形社会的观察者。由此,整出戏不仅讲述了陈白露的毁灭,也是方达生的反思,从而产生了双重视角。
冯远征希望模糊时间背景,因此没有刻意还原上世纪30年代的环境。其实,曹禺也说过,他的戏时间设定并不具体,只是划定一个大致的年代。“如果还原旧时代的酒店、服装,现在的观众也只是客观在看一个故事。”冯远征说,“模糊掉这些,是希望观众时常抽离出来,去看待自己。”
冯远征解释,戏剧有很多可能性,国外都有穿着西服和牛仔裤的哈姆雷特。但中国很多观众看到大幕拉开,如果陈白露穿着牛仔裤、白衬衫,就会纳闷,这是《日出》吗?观众看戏习惯“带着想法而不是带着心”,这会影响对新的诠释角度的接受,他希望能打破这个观念。
舞台设计上,这一版本也有较为大胆的创新之处,风格简洁、现代,动用了投影甚至现场直播等多媒体技术。第二幕里,一条金鱼被投影在背景中,整幕剧都在水中游弋,寓意除了方达生,台上的人都是鱼缸里的鱼,谁也游不出去。陈白露自杀那一幕,甚至将演员的表情投影到背景墙上。
“我个人认为,这版《日出》只是迈了一小步,还没有迈一大步。”冯远征认为,这一版本的创新步子迈得还不够大。北京人艺曾有过任鸣版《日出》和李六乙版《原野》等颠覆式改编,2000年这两出戏上演时,引发戏剧界的大讨论,批评者直言,新版把原著的美“改”掉了、“革”没了。冯远征认为北京人艺有创新的基因,一直不排斥先锋的手法,前提是保持“创作人物”的根本,人物不能成为符号。
陈白露之死的不同诠释
这次排演,冯远征“捡回”了几场曾被删掉的戏。
曹禺写的剧本总是太长,《日出》长达8万字,全本演出至少需要五六小时。曹禺也曾坦陈:“我写剧本,素来冗长,每次演出,必须大作删节。”每次新排时的删减,也造成了不同版本之间的主要差异。
在曹禺剧本原作的结尾,陈白露服安眠药自杀后,方达生上场,希望劝说她跟自己离开这里。没得到回应,他独自离开,迎着阳光走了出去。此前演出版本大多删减了这段,以陈白露之死落幕。冯远征则“捡”回了这一幕。1981年人艺版《日出》导演刁光覃曾解释,方达生不必再回来作最后的挽救,是因为他已经明白无能为力了。而冯远征认为,这是扣题的一幕,体现了曹禺命名“日出”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