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肉止馋:苏轼家的省钱妙法
2021-09-30曾昭安
科教新报 2021年34期
曾昭安
北宋元丰二年(1079),因为“乌台诗案”,在朝中做官的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没有实权,被人监视不说,一家人的生计也成了问题。
到黄州的第二年,苏轼生活费吃紧,不得不开源节流。根据当地市面上柴米菜蔬的价格,他规定一家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150钱。他想了个法子,每个月初一,他取出4500钱,分成30份,挂在屋梁上,每天用叉子挑下一份來,而后便将叉子藏起来;当日花销若有结余,则另存在一个大竹筒里,用于买酒菜招待朋友。即便如此,手中积蓄也仅够支撑全家一年的开支。
家里大米很快吃完了,市面上米价又贵,于是苏轼每天捣麦做饭。麦饭不如米饭精细,咀嚼起来嘎吱作响,一家人却从中吃出另一番趣味来。孩子们相互打趣,说嚼麦壳的声音好似“嚼虱子”,惹得苏轼哈哈大笑。
后来麦子也不够吃了,苏轼又别出心裁,将小豆掺进去煮饭。苏轼的夫人善解人意,笑称:“这是新式的二红饭!”
比苏轼更幽默的,是他的乳母任采莲。房梁上挂着苏轼一家的生活费,饭桌旁挂着一块用盐水浸泡过的咸猪肉。每每苏轼的儿子苏迨、苏过想吃肉,任采莲便让他们望一会儿肉,扒两口饭,称这叫“咸肉止馋法”。苏过告发哥哥苏迨盯着咸猪肉看了好几眼,任采莲说:“不管他,咸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