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机制探析

2021-09-30胡曼肖常军

下一代 2021年5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

胡曼 肖常军

摘  要:新时代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内涵与新的思考方式,常德市教育部门探索和实践了各种形式的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支持机制,这些形式有:“送教下乡”、“网络研修”、“访名校交流”、“国培省培市培项目”、“教师工作坊”、“校本研修”等。优化常德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机制,依赖于:社会行动——关爱乡村小学教师群体,实现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有效的专业成长;教育行动——追求整体多维、与时俱进的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教师行动——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具有关爱学生的乡村教育情怀;以使乡村教育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石。

关键词:常德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机制

乡村教育一直是国家和社会长期关注的问题,新时代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内涵与新的思考方式,基于此,常德市社科联《新时代常德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及支持机制研究》课题小组进行了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机制探析,希望从实证研究中,推进常德地区乡土教育人才队伍培养建设。

一、新时代常德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2021年4月,課题小组发放515份调查问卷,面向常德地区各县、区的乡村小学教师,目前常德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从注重外围环境转向注重自身的内驱力需求,但依然面临以下问题:

常德地区乡村小学教师工作辛苦、待遇偏低,部分教师呈现职业倦怠,且男女职业性别比例不均衡,优质资源配置不到位,呈现队伍结构现状困境;乡村小学教师教学任务重,培训时间不足,培训制度不健全,缺乏普遍的培训机会,使培训现状面临困境;此外,名师课堂、专题学习需要进一步跟进,研修平台、管理渠道需要进一步改善,呈现学习现状的困境;提升常德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成为当前乡村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新时代常德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支持机制探索实践

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近十年受到普遍关注。在以往,比较常见的学习途径以听课评课或者参加集体备课等相关活动为主,科研和培训研修较少3。

近年来,为了促进常德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常德市教育部门探索和实践了各种形式的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支持机制,这些形式有:“送教下乡”、“网络研修”、“访名校交流”、“国培省培市培项目”、“教师工作坊”、“校本研修”等,这些培训支持形式逐渐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旨在推动乡村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送教下乡

乡村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在专业发展培训过程中常常遇到工学矛盾,针对这个问题,常德地区采用了送教下乡的方式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名师讲座”、“教研员下乡指导”等等形式增强了现场实效性,加强了乡村教师的校本研修活动。

送教下乡的培训主题坚持与具体要解决的问题相结合,“名师团队”、“专家资源”都进行了最优的整合,培训围绕教学实践进行,以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富乡村教师的本土课堂资源。

常德地区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送教下乡”活动,创新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形式,乡村教师不出远门就能获得优质的培训服务;此外,送教下乡也能使名师与专家更好地了解乡村实际,进行优化整合,有的放矢地开展具体的工作;但“送教下乡”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专家团队受送教工作时间的影响,难以静下心对乡村教学实践进行认真调研,难以长期持续地进行乡村教学的跟进,二是“送教下乡”任务完成之后,乡村学校未能及时对“送教任务”反馈与跟进,导致校本研修力度不大,未能很好地强化乡村教师的知行递进。

(二)网络研修

在一项随机调查中,常德地区乡村小学教师参加网络研修的人员达50.49%,网络研修整合的培训形式已成为一种以学员为中心的社会化交互学习、自主学习形式。目前常德地区的网络化研修主要是在对所在地区的学员专业发展、教学实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整理出学员所需研修内容,确定学员专业发展重点,建立培训菜单,对学员进行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指导。例如常德市小学、幼儿园“十四五”规划培训需求调研报告就曾指出:小学教师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业知识的充实、班级管理的策略学习。但经过跟踪发现,在培训方式上,直观的、可操作的培训类型深受欢迎,网络研修因为适合乡村教师需求的教学资源还不够丰富,一些线上资源缺乏高层次的质量整合,且评价方式缺乏激励机制,培训后期有效指导不足,因此网络研修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一些低水平的建设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访名校交流

访名校交流近年来成为乡村小学教师最受欢迎也最期待的专业发展培训项目之一。调查显示,55.15%的教师更倾向于“访名校交流”。该项目的最大优势是能切身体会名校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师的教学风采,能近距离地获得最直观的感受,找到可以直接学习或是借鉴的资源与资料。常德地区在访名校交流上投入了专项资金,组织乡村小学教师访名校交流,例如,常德地区教育部门就曾组织乡村小学教师去湖南幼专附小、常德市四中等进行交流访问,组织乡村小学校长去北京师范大学进行“校长培训计划”等。“访名校交流”的现场授课、案例分析、课题研讨、规范的培训项目等增强了乡村小学教师教学行为观察、自我反思、教学设计的专业能力;但名校的办学模式、教学经验如何成功辐射至乡村小学办学品质上,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较多的名校办学特色经验无法与乡村小学办学良性接轨,如何充分发挥名校优势,辐射乡村办学,还须个性化的跟踪指导与服务。

(四)国培省市培县区培项目

近年来国家、政府、社会各级部门高度重视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常德地区每年都开展了一定的国培省培市培项目,这些项目由常德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负责组织,切实履行了国家对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宏观指导要求,开发和改进了学习与辅导平台,建立了一定的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机制。例如2019年10月的针对全市乡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就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但根据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认为效果最好的是县区级培训,而非国培和省培,就其原因,笔者对部分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发现县区级培训对比国培和省培项目,更有针对性,更切合乡村小学本土资源特点,因此能引起更多乡村小学教师的共鸣与感悟,从而真正建立起校本研修文化。

(五)教师工作坊、校本研修、教师自修

教师工作坊、校本研修、教师自修的形式主要是在乡村小学教师校本范围内进行,教师工作坊注重教师教学特色、教研成果,校本研修注重整合乡土资源,延伸和拓展教师的课堂实践,教师自修旨在加强教师的自主学习,以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凝练教师的教学理念。

三、优化常德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机制的现实思考

(一)社会行动:关爱乡村小学教师群体,实现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有效的专业成长

新时代背景下,在国家扶贫脱贫政策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的乡村已经消除了贫困,但乡村教师工作条件的艰苦,依然导致了乡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常德乡村小学教师男教师不足,薄弱学科欠缺教师的现象屡屡发生;工学矛盾突出,培训时间不足,也扼制了乡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此外,交通不便,学校规模较小,不方便组织研讨和交流;这些现象决定了乡村小学教师的学习途径、成长方向、发展路径都需要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与支持。

社会支持理论源起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期,Cassel与Cobb从临床医学及传染病的研究中发现,当生活压力造成个体生理及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时,社会支持可以缓解这些压力所带来的冲击4。社会支持理论也适应于乡村教育发展,强调乡村教师的社会支持属性。乡村教师首先是学生的“社会支持者”,但在专业发展上,乡村教师更是迫切需要得到“社会支持”的群体。常德乡村小学教师渴望得到社会的支持,只有社会积极行动,关爱乡村小学教师群体,才能实现乡村小学教师积极、有效的专业成长。目前,国家、省、市级政府都曾出台相关文件,支持乡村教师发展计划,强化培训实践行为,提供多种途径,并且形成合力,打造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的外围良好环境,但乡村教师的物质生活有待提高,精神生活有待充实,由此而产生的师德理念、职业境界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关注乡村教师生存现状,切实了解乡村教师疾苦,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例如,乡村教师渴望來自金融业、新闻媒体、高校、家长、学校自身、社会民众的各方面的支持与鼓励。

(二)教育行动:追求整体多维、与时俱进的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自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教育方案之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的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又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概念,并把终身教育作为学习化社会的基石5。常德地区乡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建立起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体系,才能实现不断成熟与成长。

教育部门要展开教育行动,支持乡村教师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力求整体多维、与时俱进的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整体多维是指在当代教育视野下,乡村小学教师要具有综合的能力,能较为全面地开展各项教学实践,并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与时俱进是指乡村小学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吸纳各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桎梏,创新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与教学能力。只有这样,乡村小学教师才能真正唤醒自己的专业成长内驱,形成主动学习意识,成为教育改革的开拓者。

(三)教师行动: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具有关爱学生的乡村教育情怀

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还有赖于自身的不懈努力,提升乡村办学品质,推动乡村教育长足发展,关键因素之一是教师自身要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具有关爱学生的乡村教育情怀。只有热爱,才能实现乡村学生快乐、幸福、积极的学习,只有热爱,才能促进乡村学校在内涵、特色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合格建设者。

四、反响与回声

课题小组于2021年4月对汉寿县沧浪小学和汉寿县鸭子港学校进行了教师专业发展调研与深度访谈。

沧浪小学的教师专业培训与获奖人数每年呈递增趋势,由2018年的仅7人、2019年的仅8人,至2020年的35人次,仅2021年1月至3月,就达16人次。鸭子港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有特色,立足于校本研修,通过青蓝结对、送教下乡、名师讲座、教师工作坊等多种形式,为每位教师分配研修任务,立足于教学实践开展各项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19年有50余人次以上教师参训并获部分奖项,2020年有100余人次以上教师参训并获部分奖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实施,常德地区的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明显增强,这得益于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与有效培训,常德地区的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已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其支持策略也在不断丰富与更新,但政府、教育部门的工作还需进一步细化,对乡村小学教师的关注还需进一步增强,才能突破政策落实的瓶颈,真正为乡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常德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也只有立足乡村课堂,积极引导乡村课堂建设,创建乡村优质课程,才能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只有具备激励敬业奉献精神,立足岗位,成为一专多能或是多专多能的教师,乡村办学品质才能真正得到提升,乡村教育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石。

参考文献:

[1]张素琪. 乡村教师学习机会状况及保障体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2]王光雄.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8.

[3]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

作者简介:胡曼,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美术学;肖常军,男,湖南汉寿人,湖南汉寿鸭子港中学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中小学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2021年常德市社科联课题《新时代常德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及支持机制研究》(CSP21YC71)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之我见
立足校本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