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岗位责任制” 培养学生自我同一性
2021-09-30郑春丽
郑春丽
[摘 要] 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积极实施“岗位责任制”,促使学生积极开展自主管理。通过主题交流、科学竞聘,设定合理的评价制度,并开展家校合作、社团活动,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各个班级岗位中,并逐步形成自我同一性。
[关键词] 岗位责任制;自我同一性;初中;班主任
自我同一性指的是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指青少年的需求、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也就是说青少年要有自我一致的情感和态度,有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有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然而,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却可以发现,不少学生在家庭生活中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很少考虑到他人,在班集体生活中也变得自私自利,很少为他人着想,更难以和集体成员形成同一的理想、价值观、人生观等。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积极实施班级岗位责任制,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围绕个体的健康成长,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在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等问题进行思考,进而提升自我同一性。
一、组织主题交流,深化认知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常常出现相互推诿、不愿意承担责任的问题,这是他们缺乏自我同一性的体现。针对此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引导其围绕“班级自主管理”这个主题进行分析,促使他们自主总结归纳出“岗位责任制”的自我管理方法,并积极付诸实践。教师要适当用语言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完善“岗位责任制”的设定,这样能起到全员教育的效果。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活动,首先,思考一下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早自修纪律问题、值日生劳动态度问题等。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作为班级的一员能为班级做些什么,尝试唤醒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在学生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成员之后,教师引导其思考如何合理分配班级的各项工作,可以先分成劳动、学习、纪律、文艺、体育等几个大块,然后再分別设定相关内容,学生尽量细化各个板块的内容,让每一个班级成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什么:“融入班集体,是否就是说每一个人都不需要有自己的个性了呢?你觉得应该如何在融入班集体的同时保持自己特立独行的一面呢?”围绕这些主题开展探究,学生对设定“岗位责任制”有了足够的信心。
在主题活动中,学生首先搞清楚了什么是班级管理,为何要进行自主管理,此后还可以围绕如何设定班级管理岗位等问题开展深入讨论。在这样的主题活动中,学生深化认识,逐步体会到自我和集体的关系,渐渐地形成自我同一性,提升了责任感。
二、细化各个角色,科学竞聘
魏书生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提到,管理班级要靠班级的主人们,也就是要靠班级的学生,教师要将班级各种事务科学地分配给每一个同学,集中大家的力量,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班级的运转。教师要引导学生为班级的各种工作进行明确分工,并充分思考自己适合哪一个岗位,然后开展科学竞聘。在选举中,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自我,也认识到要齐心合力改善班级管理状况,继而起到提升自我同一性的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每一个班级管理岗位开展思考,首先设定各个岗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然后结合个人的情况进行思考,想一下自己适合哪一个岗位,此后再自主设定竞选演讲词,并和其他同学一起竞争。例如:有学生想要担当自修课纪律监督员这个岗位,该岗位的要求是以身作则,遵守纪律,同时遇到在自修课说话等问题,还要加以劝阻。但是有同学提出:“你自己上自修课的时候也会说话,你不适合这个职位。”该学生便进行反思,确认自己的确很想挑战这个职位,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想要利用这个机会促使自己当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在监督他人的同时,实际上我也监督了自己的行为。我觉得这样效果会更好。”该学生的演讲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认可,于是,顺利当选。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明白各个岗位的要点,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活动。
在细化了角色后,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并积极参与其中。这样学生就会形成积极的同一性,他们会按照设定好的班级规范去工作、学习,能更好地解决班级成员之间的不完善和不和谐之处,这样学生也能更好地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存在的意义。
三、制定评价制度,良性循环
很多学生之所以缺乏自我同一性,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认识,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创造机会,促使学生积极开展自评和互评,让他们在自我反省、倾听他人建议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继而形成良性循环。在实行“岗位责任制”一段时间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评价,引导他们思考自己有哪些需要进步的空间。
在开展“岗位责任制”一个月后,教师组织大家开展交流讨论的活动,说说自己是否很好地充当了“小干部”,在工作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是否存在不足之处,以后要如何改进。如有学生提出:“我负责收缴班级同学的作业,但是有的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口头作业,我就不知道如何界定同学是否完成了作业。”教师引导大家围绕此问题进行讨论,说说如何能帮助该“干部”更好地完成班级管理工作。学生提出了不少建议,例如:“可以问一些问题,让对方口头回答,这样就能看到该同学是否认真预习。”又如,“可以让同学提交一段自学的视频,作为证明。”同学的建议让该“干部”得到了启发,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他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借鉴吸收,优化自己的工作。
制定合理的评价制度,学生就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出现错误,所以当同伴存在问题的时候,学生也能以宽容、理解的心态面对他人,进而更好地改善班级自主管理效果。
四、引导家校合作,形成习惯
在培养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时候常常会发现学生存在“拒斥”的情况,由于青少年过早地将自我意识固定化,没有考虑各种选择的可能,所以会停止对同一性的探究。这样的学生要么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并拒绝采纳父母的价值观,要么他们过度依赖父母。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教师还要积极开展家校合作,将“岗位责任制”延伸到家庭,要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家庭中承担什么责任。这样,就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开展自我反思,避免出现“拒斥”的情况。
家长首先要和孩子进行互动讨论,说说家庭生活中需要承担哪些工作,如“家庭安保员”需要在家庭成员都出门的情况下,检查水、电、煤气的开关,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又如,“家庭卫生员”需要负责寻找家中的卫生死角,并进行打扫,“家庭会计”需要合算家庭整个月的开支,看看收入和支出是否平衡,并提出“节约小建议”。孩子可以和家长一起讨论自己适合担当怎样的角色,如一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大,家长可以推荐他担当“家庭会计”,这不仅能让孩子提升家庭责任感,更能让他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帮助其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因此,有一箭双雕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就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能更主动地和家长沟通交流。
教师要利用微信积极联系学生家长,让他们在家庭生活中也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避免过度地将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自我同一性。
五、开展社团活动,展示成长
“分散”也是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很多学生较为孤独,不懂得和其他同学一起开展活动,缺乏兴趣,常常会逃避思考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社团活动中,促使他们思考自己在活动中承担什么责任,并合作完成该活动。这样能让学生和同伴融合在一起,有助于促使他们更好地成长。
在“音乐社团”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个社团的运转需要哪些不同的岗位,然后思考自己适合哪一个岗位。如团长必须要做好协调社团成员的作用,而且还要负责联系其他社团成员或者辅导老师。又如,社团创意总监需要设计一些更新颖的社团活动,提交团长,并和社团成员一起讨论,不断地丰富社团活动的内容。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到社团需要每一个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建设好,同时也认识到不能事事都依赖他人,需要自己想办法、动脑筋。如音乐社团遇到了“乐器声音过响,其他社团认为‘扰民”的问题,学生就要集体讨论,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生认识到自己能融入团队,让团队活动更高效。
在团体活动中,学生能积极思考自己承担的责任,并和他人积极交流,彼此融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更好地“发现自己”,进而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阶段的核心问题,它影响了青少年下一阶段甚至是整个人生的发展。班主任要结合建立“岗位责任制”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也促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能力,最后促使学生全面提升自我同一性。
参考文献:
[1]李君辉.试论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J].学周刊,2020(11):167-168.
[2]段萍.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學生自我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46-46,65.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