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初中家庭教育 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1-09-30李国屏
李国屏
[摘 要] 不仅要在经济上脱贫,也要在教育上“脱贫”。教育“脱贫”的区域主要是乡村,这就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同样需要家长对于学生的指导。乡村初中生家庭教育问题是近年来大家密切关注的问题。正确分析乡村初中生家庭教育问题,一方面,有利于缓解乡村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矛盾,提升初中乡村教育水平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另一方面,有利于从根本上使贫困人口脱贫,同时优化乡村治理环境。
[关键词] 乡村家长;教育;应对策略
2020年,全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国家推出了扶贫攻坚等一系列政策,使得乡村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得到了保障。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经济社会进步的同时,乡村教育问题依然存在。在党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三十章,增加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第一节重点提出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从教育的形态来看,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学生所受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家长所带给学生的教育。
学生家长和教师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都充当着重要角色,社会往往重视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家长的作用。在《家长教育学》一书中,家长教育的定义为:“社会教育机构以家庭生活组织者为对象,有组织地向他们提供组织家庭活动(包括教育未成年人)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形成准确的理解和有效能履行自己职责的能力,以实现家庭幸福的过程。”
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家长教育问题,解决好乡村家长教育问题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捷径,而且也是消除未来乡村不稳定因素的一条必由之路。
一、乡村初中家庭教育的问题
乡村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导致教育质量较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匮乏
乡村家长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整体素质不高,其中包括文化水平以及综合素质。
首先是文化水平不高。教育者先受教育,乡村部分家长大多是本科以下学历,有些家长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对于初中及初中以上的知识,家长自身掌握不牢固或已遗忘,导致学生在初中时期,家长就已经不具备指导孩子的能力。学生在家中有学习方面的问题,家长往往无法解决。
其次是综合素质不高。教育过程中,乡村家长不重视教育,产生“读完初中就出去打工”的观念。家长对于学生教育的不重视首先会导致学生自身不重视,学生会产生厌学、逃避学习等行为。家长以及学生对于学习不重视,相应地,教师也会产生放弃学生的想法。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在学校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不得不采取措施与家长沟通,但家长不重视教育学生,并对教师的教育能力产生怀疑。家长抱怨教师,教师抱怨家长,长此以往,二者之间容易产生矛盾。
(二)教育时间匮乏
初中学生的家长年龄基本处于33岁到40岁之间,要承担一个家庭所有的开支。乡村家长更是承担着全部的压力,工作时间长,与孩子沟通少。乡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基本以两方面为主:一方面是外出务工;另一方面是在家务农。但多数家庭为了给孩子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建立良好的经济基础,会选择外出务工。《全国乡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目前我国乡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已超过了5800万,占到了全部乡村儿童的30.27%。家庭往往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一环节,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情操、生活习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乡村学生的教育者往往不是家长,而是学生的爷爷奶奶等。受到年龄、精力、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祖辈”往往不能尽到相应的责任。由此可知,乡村部分家长在教育学生的时间方面并不充裕。
(三)教育方式匮乏
智能手机普及之前,由于家长长时间在外地务工,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只能通过即时通信工具来和家长交流。家长对于学生的受教育情况也是通过学生本人口述以及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不能及时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或者问题。说教式是乡村家长最主要的教育方式。从心理以及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讲,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对于世界开始形成自己的认识,此时正需要家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乡村教育的现实状况是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局限于手机、互联网等,家长与其沟通时间短导致共同话题减少,学生对于家长的信任度以及好感度减少。总而言之,家庭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生活式”的教育,应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的教育,单一教育方式不利于塑造一个身心健康的学生。
总而言之,乡村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问题多多。政府、社会和家庭如果忽视这一问题,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则会影响其成长;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则不利于家庭的发展;对于社会来说,将会加大城乡差距,不利于社会公平,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乡村初中家庭教育问题的应对举措
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学校、家长等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其严重性,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
(一)家长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家长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家长应正视自身在学生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確的教育观。201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提出“要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广大家长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想和方法”。作为家长,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不溺爱或放纵被教育者,应树立“健康”的教育观;第二,家长应协调好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积极利用国家惠民政策,提升自身经济水平;第三,家长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保持正确的教育观。
学校不仅教育学生,也要教育家长。学校在政府的帮助下,采取措施提升家长的素质。例如:政府出资,学校或当地基层组织在乡村开办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学习平台。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学生成长的黄金时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加强教师同家长之间的沟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学校拓宽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渠道
乡村地区的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渠道主要以传统意义的家长会、家访、电话通信联系为主,且学生的第一监护人仅有与教师平时的电话联系,沟通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家校之间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增加双方之间的交流是为学生创造良好教育环境的重要方式。随着网络上一些软件的兴起,教师应利用新兴科技产品,例如:手机软件、直播软件等,为家长展示学生在校的实际情况。互联网的普及有利于增加沟通时效与频率,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问题及时解决。教师与家长双方都应该树立教育好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政府改革教育制度,增加资金投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对于时间的自由支配程度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短,人就越自由。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政府应重視上述问题,继续坚持推进城乡一体化,振兴乡村经济,改善乡村经济结构,留住乡村中年、青年人口。同时,增加乡村资金投入力度,提供优质教师资源,推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教育公平。从而在根源上解决乡村家庭教育的问题。
青年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问题并不仅仅对于个别家庭有影响,而且事关国家的稳定和富强。乡村教育的发展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关键。教育对于家长来说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乡村家长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希望可以通过本文引起广大学者对于乡村教育现状的关注,从而为一线教师所面对的问题提供合理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辞海》编撰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023.
[2]刘燕.小学家校合作中家长与教师教育观念冲突研究[D].西南大学,2015.
[3]关颖.家长需要家庭教育常识[N].中国教育报,2018-05-24.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