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共创视角下乡村精英主导农村科技创新的逻辑机理
2021-09-30李凌汉池易真
李凌汉 池易真
摘 要:本文基于价值共创视角,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从价值识别与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多主体互动、目标实现与多主体价值增值四个维度对乡村精英主导农村科技创新过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研究表明:为了满足新兴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乡村精英联合村民、地方政府、农业科研院所等拥有关键操作性资源的利益相关群体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并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了农村科技创新的目的。可以说,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农村科技创新实践为农村產业结构升级、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型框架。
关 键 词:乡村振兴;价值共创;乡村精英;科技创新;科技兴农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1)09-0022-12
收稿日期:2021-03-26
作者简介:李凌汉,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与政策、乡村产业振兴与政府政策;池易真,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政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环境产权论批判”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FFXB0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和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在农村地区生产技术落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尚未建立的现实情境下,如何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扶持农村科技进步,进而推动农村全面发展,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议题。[1]研究团队在实证调研过程中发现,在我国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由乡村精英主导并协同农民、地方政府、农业科研院所等利益相关群体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案例,但现有文献尚未形成一个统筹各方利益相关群体、协同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逻辑框架对此现象进行解释。本文根据实证调研资料,从价值共创视角对典型村庄产业创新问题进行分析,阐释先进村庄科技创新的发生逻辑,进而提出更具普遍性的农村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路径模型,并依据研究结论对促进农村科技创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设计
(一)文献回顾
⒈科技创新相关研究。科技创新与技术学习、技术模仿、技术改良等活动密切相关。受经济全球化推动,各国间科技交流日趋频繁,一个国家或企业需协调好技术引进、技术吸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从科技创新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科技创新模式存在多种理论解释(见表1)。
对于传统创新理论而言,在实践中学习并开展技术革新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如干中学模型、用中学模型。由于学习与引进的外部技术大都呈离散状分布,所以,对任何组织而言,知识与技术信息的整合与筛选都是一项基础性的创新活动。而科研平台能够有效地整合知识与技术,成为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组织形式。这一理论发现形成了研究与开发中学模型。随着创新理论研究的深入,学者Bernstein和Singh(2006)将创新分为四个阶段:创意产生、创新支持、创新开发和创新实现。[2]创新往往是由战略联盟发起的,“变革动因”对于促进创新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技术整合是创新的关键因素。[3]技术与知识整合完成后,新产业常常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被创造(被建构、被聚集、被集成)而成。大量科学研究发现,许多产业创新过程都具有诸如非线性、互动、轨迹、涌现和系统内嵌系统等复杂性特征。[4]这些理论发现成为集成创新理论的重要基石。除了技术学习与模仿推动产业创新的传统路径外,有学者提出了“设计激发式创新”理论,认为当创新受到设计的启发时会超越技术和实用性,可以使用户无缝地将产品、服务和使用整合到一起。近年来,有学者又认识到外围制度因素对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科技创新过程应该被视为包含多层级规则体系的复杂结构,科技创新伴随着多层级的制度演化。[5]制度网络结构与产业创新相互作用,尤其是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显著。[6]
⒉促进农村科技创新相关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生产技术落后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7]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农村科技创新问题,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科技创新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面对资源约束与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的困境,技术进步可以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8]而产业融合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并促进农村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9]在国家绿色发展政策指引下,提高农村技术创新能力,还有利于促进现代绿色食品产业发展。[10]在公众对食品安全及品质要求不断提升的社会环境下,农村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可以有效地促进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11]进而实现新农村建设及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2]二是农村科技创新的实现途径。有学者认为,政府针对农村的财政补贴和支持创新的政策,对帮助农村科技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13]由于资本与技术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因此,农村地区资本积累的增加也有助于技术水平的提升。[14]农业技术进步及其与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协调发展在全国和东、中部地区对农业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5]
总体上看,现有研究主要从科技创新模型构建、农村科技进步与发展的相关关系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研究后续农村科技创新问题奠定了基础。但科相较于技术创新在企业、科研机构领域的大量研究,农村科技创新的研究成果明显较少,尤其是探讨农村科技创新模式及形成机理的研究成果更为缺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实践中已出现了一些先进村庄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并实现农村发展的案例。这些村庄在农村科技创新方面的有益探索既在推动农村技术进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态风险、[16]推动农村产业进步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也为构建更具一般性的农村科技创新模型框架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运用实证调研资料,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从价值共创视角建立符合我国农村科技创新实际的理论模型,以拓展和深化农村科技创新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相关研究。
(二)研究框架设计
⒈价值共创的内涵及以此分析农村科技创新问题的可行性。价值共创是近年来管理学界提出的一个新理念。价值共创理念认为,随着社会竞争力的加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逐渐形成以多主体协同参与为核心,由企业、消费者、其他利益相关群体共同创造价值的局面。尤其是在许多高新技术与产品生产领域,生产者通过与其他利益相关群体合作创造商品价值,不仅可以实现提高商品用户粘性的目的,还有助于降低因高成本投入带来的市场风险。价值共创理念強调聚合所有利益相关群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共同实现某一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价值共享。
随着多元参与技术研发与商品生产理念被社会普遍接受,学术界提出了多种价值共创模式。本文选择Stephen L. Vargo和Robert Lusch提出的S-D服务主导逻辑框架对农村科技创新实践进行分析。价值共创S-D逻辑框架认为,在现代社会,商品价值不再由生产者单向地传递给消费者,而是转变为二者共同创造。[17]生产者作为产品设计的提出者,不再是唯一主导整个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过程的主体,而是充分吸纳与此产品密切相关的利益相关群体参与,协同推动产品价值实现。当产品生产价值的主导权由一元变为二元甚至多元时,由价值创造参与者构成的价值网络体系将变得更加复杂多样。S-D价值共创逻辑框架改变了传统的对于产品价值创造的认知,强调以多元合作的方式协同实现产品价值的增值。价值共创S-D逻辑框架主张通过利益相关群体间合作、互动、交换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其核心要素包括价值识别、资源整合、互动三个方面。价值共创S-D逻辑框架超越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二元分析框架,强调生产者、消费者及其他利益相关群体在松散耦合的服务生态系统中共同围绕某一目标展开互动合作,共同创造价值并分享合作收益。
⒉研究分析模型框架确定。根据价值共创S-D逻辑框架的内涵并充分考虑我国农村科技创新实际,本文提出乡村精英主导型农村科技创新模式。将乡村精英作为农村科技创新主导者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研究团队在实证调研中发现,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较为优秀的村庄大都与村庄精英个人的见识、能力、个人魅力及资源的整合能力密切相关。二是在查阅现有关于乡村产业发展的文献中也发现,许多学者都认为,乡村精英利用政治身份、自有资金、管理能力在推动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价值共创理念下,乡村精英为了获得更多社会资源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联合其他参与主体如普通村民、地方政府、农业科研院所、消费者等利益相关群体,共同推动了农村科技发展。
本文根据价值共创S-D逻辑框架,构建了以乡村精英主导、多主体协同参与的价值共创模式。该模式通过确认价值共创网络体系中主导者与参与者角色,确定科技创新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模式及推动整个农村科技创新的作用机理和演进过程。该模型框架包括4个要素:第一,价值识别与多主体参与。价值共创S-D逻辑认为,产品的价值是通过消费者体验、使用来确认的,因此,产品价值的创造过程应注重多元参与,尤其应注重消费者的需求满足。在农村科技创新方面,农产品消费者是产品价值的感知终端,他们在消费过程中感受到的“使用价值”或“消费满足”能够更准确地表达产品的真实价值所在。实践中,乡村精英必须通过与农产品消费者的深入互动准确掌握市场需求,有效识别高品质农产品价值,最终实现从“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换。第二,资源整合。价值共创理念强调共创参与者共同筹措创新资源。价值共创S-D逻辑框架将价值共创所需资源分为两类,即操作数资源和操作性资源。操作数资源是指需要拥有主体能动性的人来操作方可体现其价值的资源,如设备、材料等。操作性资源是指实施操作行为的主体,是促成价值创造的核心要素,如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等。在农村科技创新领域,以乡村精英为主导的创新参与者必须协同筹措操作数资源和操作性资源,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性保障。第三,多主体互动。在确定了价值共创参与主体及资源要素供给方式后,需要通过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实现资源的有效使用。互动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参与各方必须拥有某种有价值的资源,且可以为价值共创作出贡献。由于参与主体较多,利益诉求复杂多样,因而如何提高价值互动网络中的互动质量,是价值共创主导者需要重点思考的议题。第四,目标实现与多主体价值增值。在多主体协同合作、共同努力下,农业科技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了参与各方价值增值。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价值共创视角下乡村精英主导农村科技创新分析模型框架,包括“结构—主体—过程—结果”四个维度(见图1)。
在价值共创视角下的乡村精英主导农村科技创新分析模型框架中,结构、主体、过程、结果四个维度的内涵包括:首先,价值共创的结构指价值共创在何种社会结构形态下实现。传统的价值创造观点认为产品价值在封闭的、科层制的生产系统内部完成。价值共创理念认为,产品的价值是在一切社会经济参与者构成的服务生态系统中实现的。其次,价值共创的主体包括乡村精英、普通村民、地方政府、农业科研院所、消费者等。再次,价值共创的过程是由资源整合和多主体互动沟通两个环节构成。最后,价值共创的结果是指农村科技创新目标实现与各参与方价值增值。价值共创模式下,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是松散耦合的社会经济参与者通过制度逻辑和价值共创而连接的相对独立、自我调节的系统。[18]由于利益相关群体参与了价值共创过程,因此,价值共创的结果也显示出多主体价值增值的特征。
二、样本选择与资料收集
(一)样本选择
本文聚焦于乡村精英主导农村科技创新形成机理,旨在全面把握多方利益主体协同参与价值创造的过程。由于本文属于探索性研究,为了使研究结论更具普遍性,选择S省三个较为有代表性的村庄作为调研对象并遵循多案例研究程序,按照样本选择、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和结果解释的规范步骤依次呈现。
⒈调研村庄选择。农村科技创新是近年来农村发展过程中的新现象,主要出现在我国区域经济比较发达、农村产业规模化生产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调研村庄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村科技创新业绩突出;二是其科技创新取得的业绩被社会普遍认可;三是村民普遍分享因科技创新获得的收益。基于此,本文选择S省P市S村、W市Y村、Q市C村具有代表性的村庄作为调研对象。
⒉调研村庄科技创新基本情况。近年来,S省许多地方都出现了由乡村精英主导农村科技创新的现象。部分乡村精英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研发新技术和新品种,打造高端农产品生产领域拳头产品,实现了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民收入增加的目的。本文选取三个村庄的基本情况如下(见表2)。
(二)资料收集
由于农村技术进步问题具有复杂性、多边性等特征,因此,在采用多案例方法分析过程中,必须在持续不断地对所收集信息进行分析的同时寻找修正现有理论模型的线索。即案例的选择和案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是本文非常关键的核心环节。
在收集三个村庄资料时,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是研究团队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对三个典型村庄实地调研所得到的访谈资料;二是权威媒体收集到的关于这三个村庄的专题报道。主要通过收集CCTV、S省日报、W市和Q市日报等关于三个村庄的报道,形成间接资料。通过对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进行整理,对资料中农村科技创新事项进行相互核实与检验,以提高资料整理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三、案例分析
按照多案例分析的基本程序,本文从案例内分析和案例间分析两个层面对收集到的农村科技创新资料进行分析。一是对三个村庄的资料分别从价值识别与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多主体互动、目标实现与多主体价值增值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形成初始编码;二是对三个村庄的资料进行案例间比较分析,并通过系统性归类形成二级编码;三是基于前述分析,形成乡村精英主导农村科技创新和价值实现的三级编码,并对三级编码间关系进行梳理。
(一)一级编码
一级编码主要是依据上文提出的研究维度,通过案例内分析完成的描述性编码工作(见表3)。
(二)二级编码
二级编码是在一级编码的基础上进行案例间分析,对上述案例进行共性总结,得出四个相应的理论命题(见表4)。
⒈价值识别与多主体参与。通过对资料编码进行分析发现,在价值识别阶段,乡村精英发挥了关键性主导作用。从我国农村治理传统来看,精英治理模式一直存在于农村社会。农村社会中的“能人”带动效应极为普遍。[19]乡村精英对村庄发展方向会产生决定性影响,[20]他们能够实现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在乡村场域的互信和资源共享。[21]改革开放以来,持续的农村政策性红利使乡村精英意识到,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并寻求政策机遇,能够使村庄发展更具优势。在当前农村产业发展方面,乡村精英意识到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实现更高的利益诉求。
在乡村精英主导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其在作出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农村技术跨越发展决策的同时,意识到仅依靠村庄自有资源难以实现有价值的农业科技创新。而识别其他群体价值需求并吸引外部资源实现联合技术攻关是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22]地方政府、农业科研院所、农产品经销商、消费者群体等在农业新品种培育与生产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也都有动力在乡村精英引领下成为农村科技创新的参与者。在鄉村精英主导下,外部创新资源的引入可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成功率,加快农村科技扩散效率。[23]
综上,本文提出理论命题一,即在乡村精英主导的农村科技创新过程中,地方政府、农业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消费者等主体的共同参与可以为实现各自更高层次的需求提供便利和帮助。乡村精英联结其他主体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格局,为价值共创实践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⒉资源整合。价值共创理念将资源分为两类,包括操作性资源和操作数资源。其中,操作性资源是实现农村科技创新的关键性资源。乡村精英要实现产业自主创新规划,必须筹措创新所需要的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要素。村庄在农产品产业规模化阶段积累的先进知识、技术、人才等是村庄开展产业创新活动的基础。
在调研的三个村庄中,S村从2007年成立农业合作社后,一直从事蔬菜出口加工业务。在十余年的农产品对外贸易过程中,积累了农业技术人才、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现代农业种植基地等操作性资源。当地政府还利用政策扶持资金为村庄建立了创新创业园、购置了国外先进恒温设备和试验物资。农业科研部门以“科技支农”方式对村庄试验田进行跟踪式技术支持。Y村为了实现绿色品牌农业的发展目标,引进循环农业技术,聘用高学历技术人员并研发成功智能种植床专利技术。在此过程中,村庄培养了掌握现代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乡土人才,积累了绿色农业经营管理经验。村党支部书记为了解决发展资金短缺困难,还积极争取政府助农资金,建立了现代绿色农业观光采摘园并与Q农业大学联合建立了试验田。这一系列措施为Y村在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集聚了大量资源,为绿色农业科技研发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Q村高端花卉种植基地负责人依靠多年花卉种植经验,成功申请多项专利技术(主要为新品蝴蝶兰)。该村还积累了大量乡土技术人才和批发客户信息等操作性资源以及资金、设备等操作数资源。从上述操作性资源和操作数资源的拥有主体可以看出,在初始状态,乡村精英意识到仅依靠村庄自有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科技创新对资源的需要。面对农村资源普遍匮乏的困境,乡村精英积极争取外部创新资源并有效整合内部创新资源,实现了创新所需两类资源的有效衔接和融合。
综上,本文提出理论命题二,即从资源整合角度看,乡村精英通过整合村庄自有创新资源,并积极争取外部操作性资源和操作数资源,系统梳理并整合各主体优势资源,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
⒊多主体互动。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整合各种优势资源,积累技术,才能实现新的突破。但在我国长期“乡村——城市二元结构”及优势资源大量向城市聚拢的社会背景下,农村科技创新要取得成功显得异常艰难。
在S省农村产业创新实践中,乡村精英为了实现农业技术新突破,积极与地方政府、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多主体沟通。为了增强沟通效果,乡村精英带头搭建了许多互动平台。这些平台是聚集、联结各类优势资源的“孵化器”,是衔接政府、农产品行业、涉农企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创新力量的纽带和桥梁,对增强多主体互动、协同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创新资源整合平台使乡村在既有创新资源基础上获得了地方政府、农业科研院所、体验消费参与者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在支撑农村产业创新的软件及硬件方面都获得质的飞跃。如在Q村村办企业负责人主导的花卉新品研发项目中,乡村精英利用多年积累的花卉种植经验和市场反馈意见,围绕春节花卉市场开展蝴蝶兰新品研发活动,建立了联合地方政府——高等院校——花卉批发商等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搭建政——产——学——研——客户有效结合的沟通协调和创新推动平台,共同促进花卉新品研发活动的顺利开展。扎根于农村生产实践的乡村精英积累的各种社会资源成为农村科技创新良性发展的有利保证。
综上,本文提出理论命题三,即在互动过程中,传统的以农产品生产者为主导的交互方式被替代,而以乡村精英为主导的政——产——学——研——客户五位一体的互动研发模式使广泛的社会资源参与到农村科技创新活动中,有效提升了农村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⒋目标实现与多主体价值增值。创新型国家战略及一系列促进乡村发展政策的颁布,使全社会形成了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及支持农村现代农业发展的集体性共识,尤其是分散在社会各界的精英群体对政策议题的关注,为乡村精英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农村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条件。政策敏感度较高且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乡村精英能够抓住有利时机,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村庄新发展。通过整合政府扶持性创新资源和村内自有创新要素,引进技术、人才、资本和构建创新平台,最终实现了村庄科技创新。实践证明,政策激励与农民求发展愿望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升生产者的经济效益。[24]科技创新结果既实现了村庄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成为乡村振兴可资宣传的“亮点工程”(如区域性乡村科技进步示范村)。S村在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方面的成就由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及国外电视台(韩国)报道后,其已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Y村和Q村在创新创业、带动村民致富方面的先进事迹同样被省内外多家媒体报道。
与传统组织结构相比,价值共创系统是跨越组织边界、开放动态的多层次结构,有助于价值共创参与主体实现资源整合和服务交换并最终带来个体和整体价值增值。一是地方政府通过落实中央政策部署,扶持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加快科技创新,能够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农业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教授、研究员、研究生等)可以在联合创新中通过农村试验田、乡土专家获得研究数据。即在参与农村科技创新过程中,农业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积累了第一手数据,并为科技支农活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三是消费者通过参与式农村科技创新体验,实现了高端绿色农产品消费的愿望。高端消费者在体验式消费过程中表达的价值诉求和提出的新产品改进建议,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消费满足。
综上,本文提出理论命题四,乡村精英通过协同地方政府、农业科研院所、消费者群体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实现了农业科技创新,并为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各主体带来了价值增值。
(三)三级编码
在一级编码和二级编码的基础上,为了更清晰地体现乡村精英在农村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形成了乡村精英主导农村科技创新过程的作用机理模型(见图2)。
由上图可见,扎根于农村地区的精英人士通过识别农业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及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联合地方政府农业科技部门、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端农产品消费者等群体,通过多主体良性互动,科技创新优势资源整合与融合,能够实现农业科技联合创新的目标。乡村振兴是我国政府社会治理的重要场域,是国家发展战略。[25]农业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不仅为乡村精英及所在村庄带来了经济利润的增长,更使地方政府、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研究人员等实现了各自的价值增值,为可持续农业科技价值共创活动奠定了基础。
四、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从价值共创视角对乡村精英主导的农村科技创新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第一,提高农产品盈利能力,满足城镇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是乡村精英主导农村科技创新的主要动机;第二,乡村精英在多年农业经营过程中积累的管理能力、知识、技术等关键性操作性资源,是主导农村科技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第三,乡村精英联合地方政府、农业科研院所、消费者并整合多方社会资源支持农村技术创新,是乡村精英主导农村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而成功的农村科技创新又有利于参与农村科技创新的其他主体实现价值增值。
研究结论发现,乡村精英能够准确把握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凭借村庄前期的技术积累并与地方政府、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消费者群体开展互利合作,成功主导农村科技创新。需要注意的是,本文考察范围集中在农村科技创新领域,但其面临的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结论的有效性还需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深入观察和考证。
(二)提升农村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发端于农村的科技创新活动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注重运用区域性创新资源扶持农村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乡村精英通过价值识别,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端需求群体的支持,是实现农村科技价值共创的关键。而农村科技创新的实现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绿色农业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地方政府应注重挖掘辖区内创新资源要素,以政策激励、精神鼓励、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导辖区内创新资源向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流动。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应聚焦于以下三类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一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掌握的创新要素主动向农村倾斜,以支持农村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聚集了大量可以支持农村发展的设备、人才和资金,地方政府应通过政策文件的方式引导这些职能部门资源直接支持农村科技创新活动。二是地方政府应鼓励辖区内知名企业以助农方式将科技创新所需的技术、人才、设备等流向农村,以提升农村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三是地方政府应动员辖区内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通過项目合作的方式将其先进创新要素参与到农村科技创新实践中。
第二,注重对辖区内具有创新偏好的乡村精英的挖掘与扶持。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可以通过识别具有农业技术积累优势且创新意识强的乡村精英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激励性政策,不断推进农村科技创新。乡村精英具有个人能力突出、思想观念先进、熟悉村庄实际发展需要、了解农村科技创新的比较优势,能够较为敏锐地抓住政策机遇,为村庄发展谋求新动力。因此,地方政府应有意识地发现、识别散落在辖区内农村地区的精英人士并制定相应的乡村精英培养计划,提高乡村精英群体的政治觉悟及文化素养,使其成为有担当的农村发展主导力量。在加强对乡村精英挖掘与培养的同时,地方政府还应利用各类政策性资源扶持乡村精英以更高效的方式推动农村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如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组织乡村精英参加国内外(尤其是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博览会的方式帮助他们了解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引导他们与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公司建立联系,以帮助村庄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组织乡村精英与农业科技公司、农业科研院所等主体共同参观考察国内外农业先进种植园区的方式,学习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经验,加强乡村精英与社会其他涉农类精英群体的互动,帮助乡村精英积累资源,扩大他们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三,农村科技创新与高端农产品供需的对接是推动科技创新活动可持续的关键。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广阔。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出现了许多以“绿色”“生态”“健康”“营养”等为特征的优质农产品,在较好地满足城镇高端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为农产品生产主体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在我国高端农产品市场上,供给主体大都是品牌农产品生产企业(有些甚至是跨国农产品企业),农村地区的农产品生产者(农户或农业合作社)参与度不高。因此,农村地区的农产品生产者应在价值共创理念引导下,注重从需求端(高端消费者)研发新产品,并联合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的目标。地方政府在农村科技创新价值共创过程中,应利用政策、组织动员和信息优势,帮助乡村精英开拓高品质农产品市场空间。首先,地方政府应通过新媒体宣传农村科技创新成果及潜在的市场价值,扩大村庄科技创新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企业、消费者关注农村科技创新项目;其次,地方政府应通过帮助乡村精英参加国内外农产品项目推介、高端农产品供需见面会等活动,为乡村精英获取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动向、了解消费者偏好等提供便利;再次,地方政府应主动搭建沟通平台,帮助辖区内知名农产品销售公司与科技创新村庄加强沟通,签订合作协议,以实现农产品科技研发与市场销售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范轶琳,吴晓波,顾淑林.包容性发展视角下的农村创新系统重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7):22-24.
[2]Bernstein B,Singh PJ.An Integrated Innovation Process Model Based on Practices of Australian Biotechnology Firms[J].Technovation,2006,26(3):561-572.
[3]Eurich,J.,Langer,A.Social Innovations as Opportunities:How Can Innovations in Social Services Be Stimulated and Managed?[J].Diaconia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Christian Social Practice,2016,7(2):174-190.
[4]Perez,C.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Techno-economic Paradigm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10,34(1):185-202.
[5]Marcelo Fernandes Pacheco Dias,Eugenio Avila Pedrozo,Tania Nunes da Silva.The Innovation Process as a Complex Structure with Multilevel Rules[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14,24(5):1067—1084.
[6]Tedeschi,G.,S.Vitali,M.Gallegati.The Dynamic of Innovation Networks:A Switching on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14,24(4):817—834.
[7]高小明,郭剑雄.城乡经济结构转型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20,(1):123-132.
[8]郭海清,申秀清.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阻力何在[J].人民论坛,2018,(20):82-83.
[9]李治,王东阳.交易成本视角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7,(9):54-59.
[10]邱海洋,胡振虎.乡村振兴视角下绿色食品产业创业与乡村发展——基于空间计量和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9,(1):36-43.
[11]胡平波.支持合作社生态化建设的区域生态农业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8,(12):94-106.
[12]王绍芳,王岚,石学军.创新驱动视角下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7,(7):69-73.
[13]杨兴龙,张越杰,张弛.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吉林省30户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的调查[J].经济纵横,2019,(3):38-44.
[14]徐幼民,徐达实.论技术创新驱动經济发展的加速效应——兼论发展中国家中等收入陷阱产生的原因[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7,(6):99-104.
[15]孟守卫.农村金融市场结构、技术创新与农业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8):168-172.
[16]李凌汉,李一.城镇居民环境风险非理性意愿表达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20,(6):31-40.
[17]Lusch,R.F,Vargo,S.L.Service-Dominant Logic:Premises,Perspectives,Possibilitie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19-27.
[18]Lusch,R.F,Nambisan,S.Service innovation:a service-dominant logic perspective.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2015,39(1):155-171.
[19]李凌漢,娄成武.政策性诱致:一个农村产业创新的解释框架——基于S省农村农产品创新现象的多案例扎根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1-46.
[20]崔凤军,姜亦炜.农村社区开放式协商机制研究——基于德清县乡贤参事会的调查[J].浙江社会科学,2018,(6):97-108.
[21]原超.新“经纪机制”: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新变化——基于泉州市A村乡贤理事会的运作实践[J].公共管理学报,2019,(2):57-66.
[22]谭智心,孔祥智.创新驱动条件下农民增收的政策选择[J].改革,2015,(9):122-129.
[23]邓鑫,张宽,漆雁斌.文化差异阻碍了农业技术扩散吗?——来自方言距离与农业机械化的证据[J].中国经济问题,2019,(6):58-71.
[24]赵仁杰,何爱平.村干部素质、基层民主与农民收入——基于CHIPS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6,(4):129-152.
[25]徐爱好,王慧军.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基层探索——以天津市北辰区双街镇双街村为例[J].行政与法,2020,(2):54-61.
(责任编辑:高 静)
On the Logical Mechanism of R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d by Rural Eli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o Creation
Li Linghan,Chi Yizhen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o creation,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n the r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ss led by rural elites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value identification and multi-agent participation,resource integration,multi-agent interaction,goal realization and multi-agent value-added.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emerging markets,rural elites cooperate with villagers,local governments,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with key operational resources to jointly tackle key technical problems,and realize the purpose of r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rough resource integration.It can be said that the practice of r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haracterized b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rovides a model framework for the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value co creation;rural elite;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prospering agriculture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