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生活方式 减少垃圾产生 充分回收利用 全球“零废弃”有迹可循
2021-09-30编译王懿霖美术编辑丁国明赵霞
编译/王懿霖 美术编辑/丁国明 赵霞
人们都希望世界能够走向“绿色”。但首先,我们要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达成一致。当全球大多数政府和企业承诺要实现减排或零排时,公众似乎却在“袖手旁观”。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5600 人中有高达94%的人希望在今年能改变一种生活方式,以减少他们的个人碳排放。
这项调查对7 个国家的5600 人进行了询问:你希望在今年改变哪些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行为。美国人似乎认为家庭生活方式是节能的关键所在;中国人则希望推广使用电动汽车;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认为生产并使用可持续产品会起到作用……
而大家一致认同的是,我们都需要采取更多的行动,控制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以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可怕后果。目前这10年很关键,我们需要快速行动。我们越早限制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数量,我们对全球 “碳预算”的消耗就越少,未来实现“净零排放”就越容易。
虽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激励机制以推动碳排放行为的变革,而企业也必须对自己的碳排放负责,他们的相关努力至关重要。但是,公众在应对这一巨大挑战的过程中也要发挥重要作用。全球的平均碳足迹(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约为4 吨,其中,美国人的人均碳排放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 倍。据估计,到2050年,我们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将个人的碳排放量减少到每人2 吨,以防止全球气温攀升。
参与我们调查的大多数人都准备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有98%的中国人计划在2021年至少改变一种生活方式,以降低自己的碳排放;意大利人和法国人以96%紧随其后;西班牙是95%,英国是94%,德国是92%。即使排名最靠后的美国,也有88%的人打算过更加绿色的生活。美国的老年人中,至少有83%打算做绿色转型,比例偏低;但40 岁以下的美国人中,至少有93%计划这样做。
减少个人碳排放量,我们似乎已经在意识上达成了共识,下一步我们要如何行动呢?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似乎给了我们启示。
“零废弃”转型
城市废弃物管理经历了从以卫生健康为目标的地方公共服务,向以降低生产消费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为目标的综合治理框架的转变过程。近年来兴起的“零废弃”(zero-waste)运动反映了这个转变过程中多主体参与的积极成效。
“零废弃”的概念最早是保罗·帕尔默在1973年成立“零废弃系统公司”时提出的,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加州新兴电子产业中使用的各种化学品的有效收集和利用。“零废弃”体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自主寻求系统化的废弃物减量和循环利用的价值创造过程,因而有别于仅将废弃物进行末端处置的传统思路。
1990年,“零废弃”理念逐渐获得城市管理者的关注。“零废弃”的早期动力来自垃圾填埋场建设中的“邻避问题”。由于社区的普遍抵制,现代城市垃圾填埋场越来越难以选址。导致一些国家或地方政府干脆通过了“零填埋”的法律要求,禁止用填埋的方式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而其结果是显著提高了废弃物处置的成本。人们逐渐发现,相比于代价高昂的末端处置方案,促进废弃物减量和循环利用的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触及工业化生产模式下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废弃的问题本质,激发了产品设计和商业模式的源头创新,并创造出新的经济活力和社会价值。
“零废弃”运动形式丰富,涉及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等不同主体,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类型。
前者主要由政府主导,采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鼓励不同主体减少废弃量。比如,爱尔兰政府对每个塑料袋征收税费,减少消费者过多的一次性用品消耗;旧金山市政府对于分别收集有机废弃物的餐饮进行垃圾处理费减免,以推广厨余垃圾的生物堆肥处理。这类“零废弃”运动以政策引导为主,影响范围虽广,但领域较为单一,多集中在某一个特定方面,比如减塑。
后者多是由环境意识较强的个人或团体在地方发起倡议和实践,比如在意大利,由于卡潘诺里的居民抵制焚烧厂的建设而引发草根“零废弃”运动;印度由社会活动家发动成立拾荒者联盟及固废收集处理公司。这种“零废弃”运动强调社会及生活方式全方面的转型,内容更为丰富,但影响力有限,依赖人们的主动意愿。
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零废弃”都是一个符合伦理且经济、高效、有远见的努力目标。它引导人们改变日常生活方式,以效仿自然界可持续的循环,所有废弃材料都设计成可供其他过程使用的资源。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地方和个人具有借鉴意义的案例。
个人的什么行为能减少自身的碳排放?
意大利卡潘诺里小镇——焚烧厂的“战斗”
2007年,意大利卡潘诺里镇签署了欧盟“零废弃”战略协议,成为首个签署此协议的小镇。作为欧洲城市固体废物回收率最高的小镇之一,其“零废弃”战略的实施依靠强有力的政策推行和广泛的社区参与。
卡潘诺里,这个位于卢卡附近,拥有46700 位居民的小镇,2007年之前被安排作为意大利下一个焚烧厂建设的选址。北欧通过焚烧垃圾解决垃圾填埋导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模式吸引了意大利的巨大关注,因为权衡利弊后,焚烧似乎已经成为最合理的处置方式了。于是,在来自北欧的压力和投资方的推动下,焚烧厂的建设进度加快。
当时,公众对于垃圾焚烧的关注和讨论太少了。虽然,垃圾焚烧可以获得少量能量,但同时也会释放有毒物质等,这使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卡潘诺里镇的小学老师罗萨诺·埃尔克里尼认定,已经在计划中的垃圾焚烧设施将对居民的健康和周围风景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保罗·康耐特教授是世界范围内“零废弃”领域的专家,在他的帮助下,埃尔克里尼开始向居民宣传在小镇里开展“零废弃”的意义。这次行动成功地改变了该镇垃圾处理的方向,并且还很快就传到了同地区的其他三个同样处于垃圾焚烧困境的村镇。
靠什么取代垃圾焚烧,埃尔克里尼确定,减少垃圾是唯一的解决方式。他接手了当地的一家垃圾回收公司——ASCIT 的运营,并创造了一个挨家挨户上门回收垃圾的定点试验计划。一年之后,他辞去了老师的工作,开始在意大利全国开展“零废弃”运动。2007年,埃尔克里尼成功说服卡潘诺里镇政府,作为第一个签署了“零废弃”战略协议的社区,保证在2020年之前让垃圾填埋场实现零垃圾处理量。
在2005年到2012年间,先是从小村镇开始,挨家挨户上门回收垃圾的方式逐步推广。接着在2010年,范围扩大到整个地区。到了这个时候,82%的城市生活垃圾被分拣出来成为了再生资源,只剩下18%的垃圾由垃圾填埋场处理。在2012年,许多居民开始遵从一种叫做计量收费(Pay As YouThrow)的新收费制度。这一收费制度要求使用一种带有阅读器的废弃物收集车,阅读器里的微型芯片通过扫描其垃圾袋上的标签来记录每家每户扔垃圾的频率。在这些居民所在的地方,这种新的收费制度鼓励了更好的垃圾分类和垃圾减量,使得当地的垃圾分类回收率达到90%。
因为垃圾量减少而省下来的垃圾处理费和从回收工厂得到的盈利,说明这个计划在经济意义上是可以自给自足的,甚至在2009年,为卡潘诺里赚了200 万欧元。而这些省下来的垃圾处理费与盈利被再次投入垃圾减量的基础设施上,为那里的居民又减少了两成的费用负担。同时,这个计划资助了ASCIT 公司50 个职位的费用,提升了当地的就业率。
卡潘诺里真正处于领先地位的领域是预防废弃物产生。从2004年到2012年间,每个人产生的垃圾量(从每人每年1.92 公斤下降到1.18 公斤)下降了将近39%,可以预见的是,这个数字还会继续下降,因为计量收费制度正在推广中。更让人欣喜的是,每个都会城市的未分类垃圾或者其他垃圾的总量,已从2006年的340 公斤下降到2011年的146 公斤,下降了57%。丹麦的数据是,2011年每个都会城市的未分类垃圾总量为每人每年409 公斤,相比这个数字,可想而知的就是,卡潘诺里居民的成就有多么大。
这也说明,除了增加资源循环再利用率,当地的政策制定者还在源头上寻找减少垃圾的方法。作为“零废弃”战略的一部分,他们已经选取了11 个地区来开始行动。政府的努力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产品的散装出售,市政府为当地的小商贩提供税收优惠,如果他们优先考虑售卖类似洗涤液这样的散装产品。2009年,卡潘诺里出现了一家叫做“Effecorta”的杂货商店,商店散装出售超过250 种当地生产的食物和饮料。当地居民在那里不使用任何包装购买红酒、面条、食用油和其他的必需品(居民自己带容器)。
采用积极的、全面的方法,让居民参与到政策的每一个环节,是让卡潘诺里成为欧洲预防废弃物产生做得最好的因素。通过作为“零废弃”这个网络内第一流地区的身份,卡潘诺里激发了其他地区追求比实现循环利用率更高的目标。有远见的领导者们看到的是机会而不是问题,而且通过公开地与居民达成共识,让这个成就成为了整个城市的成就。
今天,超过100 个欧洲城市以卡潘诺里作为解决垃圾问题的榜样,罗萨诺·埃尔克里尼也因为他的努力与付出,获得了2013年度的高德曼环保奖。
卡潘诺里真正处于领先地位的领域是预防废弃物产生。从2004年到2012年间,每个人产生的垃圾量(从每人每年1.92 公斤下降到1.18公斤)下降了将近39%,可以预见的是,这个数字还会继续下降,因为计量收费制度正在推广中。更让人欣喜的是,每个都会城市的未分类垃圾或者其他垃圾的总量,已从2006年的340 公斤下降到2011年的146 公斤,下降了57%。丹麦的数据是,2011年每个都会城市的未分类垃圾总量为每人每年409 公斤,相比这个数字,可想而知的就是,卡潘诺里居民的成就有多么大。
日本上胜町——环保生活美学
位于日本德岛县的上胜町,如隐秘之境藏身于崇山峻岭中。那里仅有1500 多人居住,曾经不被外人知晓。2001年起,这座小镇突然热络越来,被称为“日本最环保的小镇”,环保专家纷纷来到这里考察,各种环保会议也选择来此举办。
2013年,上胜町特立独行地发布了日本第一个《零浪费宣言》,目标是要在2020年实现将废弃物的产生降至零。如今,上胜町不仅成了“零垃圾小镇”,还用回收物建起了酒馆,通过这种永续生活的哲学,让环保之举变成了生活美学。
2015年,上胜町拥有了一座环保酒馆。当地的私人企业主在定义酒馆风格时,想让它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社区中心,开放、包容地迎接每一位居民。在功能上,从原材料仓库到酿酒厂,再到供应啤酒的酒吧,都汇聚在这栋建筑中,同时也销售家用杂货和食品。
柑橘类水果在榨汁后剩下的果皮被重新用作啤酒的香料,酿造精酿啤酒过程中产生的废谷物,可再用于糖果和格兰诺拉麦片。为了减少过度包装造成的浪费,杂货区销售的商品,从坚果到面食和米饭的各种调味料,都是散装称重的,每一位居民需要带上自己的容器前来购买。
这座酒馆最吸引人的地方,自然还是建筑外观。为了让它成为上胜町的地标建筑,酒馆的正立面高达8 米,建筑师中村拓志和他的工作室用回收来的废弃窗框错落着组成整面“落地窗”,双层结构让建筑更加牢固、空气更加流通。
“我们收集了过去曾经扮靓小镇的窗户,希望它们能够成为这里的‘明灯’,照亮由于人们去城镇里打拼而导致人口下降的失落。”中村拓志说。
吸睛的红色外墙则是用当地生产的雪松板木材回收后制成的,天然的柿皮颜料为其着色,身处其中仿佛在置身大自然。回收中心发现的嫁衣箱和农场设备,变成了酒馆里的产品展示柜;从旧建筑物中回收的砖石废料重新用于过道,不规则的独特质感反而更令人着迷;空玻璃瓶和打碎的杯子,经过处理变成了五彩斑斓的吊灯;旧报纸摇身变为墙纸。
这个建筑让外来的游人第一时间感受到“零垃圾小镇”的魅力,也让上胜町的居民从自己的环保行为中获得成就感和继续前行的动力。
从上胜町发源的环保创意还延续到东京塔下。在东京分店里,上胜町的大树桩被改造为吧台,各种酒杯依然是闪闪发光的吊灯,废木料被制成了货架,几把旧工具就是挂衣帽的架子,一切既环保又有趣。
一应俱全的小酒馆,每一块砖、每一把桌椅、每一口啤酒里都满溢着上胜町居民对这个绿色小镇的呵护与情感。他们以严格的环保方式爱着这个小镇,酒馆和酒店成为这份爱的实体象征,这些热爱形成了一种美学,美得足够自然和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