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高校与企业科技贡献效率分析
2021-09-30覃事炯吴英巨河海大学
覃事炯 吴英巨(河海大学)
■ 引言
高校与企业两大主体为我国社会的全方位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高校为社会发展输送高端人才、提供高新技术。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则为社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为深入探析高校与企业对社会的科技贡献效率,本文引入“高校—企业科技贡献效率”这一概念,用于指代和说明二者共同作用时的联动效率。
基于上述背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陈斌[1]通过构建高等教育发展指数,徐光木[2]将教育发展分为教育起点、公平、结果三个阶段,劳昕与薛澜[3]采用空间分析方法,申怡与夏建国[4]深入解读十九大报告,均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高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唐晓玲[5]基于SPSS.22.0 软件,高良[6]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发现高等教育学科整体实力与教育体系中的人、财、物呈正相关关系;王涵[7]以CCR 模型为基础,发现最发达省份教育投入的规模效益低于欠发达省份;张建国与万千[8]使用中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发现高校扩招与教育代际传递之间存在着倒U 型规律;张国权[9]的研究则给予了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法,即以人为本,协调规模、质量、结构等,另外还需社会各界有机结合。
上述学者从各个角度深入研究我国的高等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现有文章大多分别就高校和企业单独展开研究,鲜有学者分析二者的内在关系。本文在充分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统筹分析30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13—16 年高校与企业两者的发展状况。
■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本文以各省份的高校和企业为研究对象,因重点研究大陆高校,故对台湾地区以及港澳特别行政区不做分析。另外,由于西藏自治区数据有限,在此也不做研究。高校科研贡献阶段的投入变量为教学与科研人员、科研与教育经费,产出变量为学生数、论文期刊数、国际级项目、高等学校专利授权数;企业科研贡献阶段的投入变量为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企业R&D 人员、企业R&D 经费内部支出,产出为技术市场成交额。
■ 高校与企业发展省际差异分析
就2013—16 年四年高校—企业科技贡献效率而言,北京市与黑龙江省的四年平均效率均为1,名列前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总效率较低,居于后两位。各省份间总效率值差异较大,绝大部分省份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中东部地区,以北京、黑龙江、陕西、湖北、上海等为中心,为高值聚集区,高校以及企业发展水平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还需较长时限来赶追中东部地区。
就高校科技贡献效率与企业科技贡献效率分析而言,高校科研贡献效率的平均值为0.6510,企业科研贡献效率的平均值为0.1846。北京、黑龙江、陕西3 个省份高校科研贡献效率、企业科研贡献效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广东、广西、贵州、湖北、辽宁、重庆、宁夏、山西、天津、新疆、云南、内蒙古12 个省份的两项效率值均低于平均水平,这与各省份的经济状况、地理位置、政府政策等各项因素密切相关。甘肃、青海两省企业科研贡献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校科研贡献效率低于平均水平,要切实促进高校的发展。安徽、福建、海南、河北、河南、湖南、吉林、江苏、江西、山东、上海、四川、浙江的高校科研贡献效率高于平均水平,但企业科研贡献效率低于平均水平,要切实提高企业科研效率与发展水平。
就投入变量而言,高校两项投入变量的效率值大致接近1,这说明国家与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建设。具体而言,教育与科研人员达到最优状态的省份数量多于科研与教育经费达到最优状态的省份数量,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等部分省份的两项投入变量均有望提升至最优状态1。相比之下,企业两项投入变量的效率值相去甚远,且各省间差异较大。仅有黑龙江与北京的人财投入效率达到了最优状态1,黑龙江、浙江、江西、宁夏、河北、山西等众多省份人财投入的效率值低于0.5。另外企业投入额与产出额不对等。可见企业要夯实其基础,整合自有的人财等资源,着力提高各项投入变量的效率值,使资源利用达到最优化。
■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整理和分析已有公开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二阶段DDF模型对10 项变量进行细化处理,本文有重点地对部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得出以下结论:
(1)省际高校科技贡献率不均衡。高校科技贡献效率不平衡主要在于少数民族效率值偏低,内蒙古、宁夏、新疆、广西聚居的少数民族较多,通过对上述自治区高校科技贡献效率的分析,可以粗略地推断出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结果显示,四个自治区的高校科研贡献效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名落后。“科技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然而由于观念习俗等长期历史性因素影响,且在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大环境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虽有发展,但与其他省份相比,教育改革收效甚微,改善空间较大。
(2)经济欠发达省份教育投入的规模效益高于经济发达省份。甘肃省(四年平均效率值为0.5321)、青海省(四年平均效率值为0.5321)、吉林省(四年平均效率值为0.2976)的平均效率高于江苏省(四年平均效率值为0.1645)、广东省(四年平均效率值为0.1418),可见扩大甘肃、青海、吉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潜力大,一定规模的教育投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促进其高校的发展,从而提升全国教育的公平性与协调性。
(3)企业发展水平低于高校发展水平。本文推测有以下四个主要因素导致企业效率低:第一,自2014 年3 月1 日起在全国全面推行注册资本等级制度改革,企业登记门槛降低,企业数量剧增,优胜劣汰,不少企业被吞并;第二,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企业的竞争面进一步扩大;第三,企业缺乏科技创新,落后产业过剩;第四,近年来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面临改革重组的风险。所以众多企业的发展进入瓶颈期,效率值偏低。
(4)经济、地理、政策、历史等因素与高校科技贡献效率呈正相关关系。北京市和黑龙江省的高校科技贡献效率、各年度各阶段效率值以及各分项指标的效率值均为1,教育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北京作为首都,教育资源丰富,地理优势明显。诸多利好因素助力北京成为全国教育大省与教育强省。黑龙江高校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振兴东北的战略,振兴东北既是振兴东北的经济,也是振兴东北的教育,因而黑龙江能与首都北京并列全国第一。
为协调我国高校的发展水平,促进教育的公平性,全面提升我国科教软实力,也为了高校与企业更加有效地协同育人,响应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着力提升教育公平性。提升教育公平性的重中之重是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建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要加强甘肃、青海、吉林、内蒙古、宁夏、青海、广西等地区的经济建设,稳中求进,始终将经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以经济的发展带动上述省份的高校发展,提高高校教师群体的待遇,加强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置全国教育资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辅相成,继而以教育的振兴反哺地区经济,为各省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提供技术。
(2)促进企业科技发展。企业的落后产业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要逐渐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科技发展水平。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淘汰落后产能利于环境保护,也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突破自身格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之道,企业要加强科技实力,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活力,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3)助力校企协同育人,并制定人才留住政策。全国高校与企业暂未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模式,供求不平衡,高校毕业生专业不对口,面临就业危机,而企业部分部门人才缺口大。因而打破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培养“边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培养人才是第一步,各省更要留住人才。为此,各地区要制定人才激励模式与人才留住政策,顺应形势科学管理人才,以人才优势作为各地科教文卫发展的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