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021-09-30魏征黄河科技学院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
魏征(黄河科技学院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
■ 引言
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保障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国家统计局2019 年11 月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显示:截止2018 年末,全国共有中小微企业法人1807 万家,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人员2.33 亿人,占全部企业就业人员的79.4%,所拥有的资产占全部企业资产的77.1%,全年营业收入占全部企业全年营业收入的68.2%。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中小微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体制机制和企业自身的一些原因,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饱受诟病,融资问题一直阻碍着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 中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及其特点
(一)中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
国家统计局2017 年发布的《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规定如果是农、林、牧、渔业,中小微型企业指的是营业收入20000 万元以下的。中型企业营业收入应多于500 万元,小型企业营业收入是50 万元及以上,微型企业营业收入是50 万元以下。
(二)中小微企业的优缺点
规模小。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微企业无论是营业收入、从业人员还是资产总额,都远低于大型企业,各种评价指标都处于行业中下游水平。
经营灵活。由于中小微企业规模小,从业自主性、积极性较高,活力足,没有大型企业的尾大不掉,易于感受到市场变化,及时转变企业经营决策流程,生产经营机制非常灵活。
制度不完善。中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少,大都为个体户或家族式企业,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过于依赖企业所有者,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情况不透明,大部分企业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核心技术,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决策团队。
风控能力差。中小微企业由于其自身规模有限,所能支配的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非常有限,且对产业链上下游市场的议价能力弱,大都依赖于本地市场或者企业所有者的人脉资源进行经营,缺乏核心竞争力,一旦经营环境出现巨大变化,中小微企业很容易遭受灭顶之灾。
■ 中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得益于近几年的深化改革,我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以往大部分资金来源依赖于商业银行的融资模式逐步转向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多样化的股权融资渠道主要包括自主投资、天使投资、金融/投资机构投资、上市公司投资、发行股票等方式,多样化的债券融资渠道主要包括私人借款、商业银行贷款、担保贷款、财务公司贷款、典当贷款、贸易信贷、发行债券等方式。当然,还存在其他形式的融资渠道,如:融资租赁、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等方式。梁明、刘红涛等(2020)对北京市上千家中小微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从融资渠道和金额方面看,主要是银行信贷和股权融资。
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在2017 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到2017 年7 月底,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已达7328.1 万户,但大多数企业的贷款需求都未得到满足。缺乏抵押物以及抵押物质量不高、担保机制不完善、信息披露交换不及时、不充分等问题,导致中小微企业生存状况堪忧,融资难问题尤为突出。融资难、融资贵造成了我国中小微企业运营资金匮乏,严重制约着企业的持续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和转型。李欣航、高洋鸽(2020)通过对中小微企业贷款时利率研究发现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是基准利率上调30%-70%,而对于信用等级高的大型企业则将利率调至基准利率以下。
■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缘由
(一)中小微企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目前,我国的中小微企业多为个人控制或者家族式企业,经营者即为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有者的个人意志,受限于所有者的知识、能力及眼界,一旦企业主决策失误,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中小微企业的生产销售、资金的使用管理等环节不规范,企业主擅自挪用企业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的各种经营状况信息不透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银行并不愿意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中小微企业由于存在着企业所有者“一言堂”的通病,在获得信贷资金后使用不规范,对关联交易、对外担保等不利于商业银行查验信贷资金真实用途的信息刻意隐瞒,加大了商业银行贷后管理难度。综合而言,因中小微企业自身的种种原因,导致商业银行对其综合评价较低,导致其融资难融资贵。
(二)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中小微企业种类繁多,从事的行业不一样,对资金的需求也不同,所面临的融资困境也不一样。虽然从中央层面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所有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近年来,国家为了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大力推动证券市场改革,在上交所设立了科创板,并对创业板进行注册制改革,企业上市的难度相对于以前来说降低了不少,但是门槛依然不低。而中小微企业大都是顺应社会的发展从而创立小而精的企业,技术高精尖,科研成果转换时间短,但是资产质量不高,生产规模偏小,无法达到IPO 条件。
(三)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贷款过于严格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是我国企业资金需求的主要来源。然而,现实中银行出于对资产质量和自身经营风险的考虑,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要求十分苛刻,办理手续的过程也极其麻烦,国家层面虽然多次下发文件要求新增贷款向中小微企业倾斜,但是可提供的贷款依旧很少,能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微企业少之又少。
■ 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
以往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主要是金融机构对其缺乏信用评级,银行无法获得企业的各种经营信息,无法评价其经营风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可以建立数字化的经营管理机制,能够随时了解企业的各种经营信息,也方便银行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同时,中小微企业也要加强自身管理,顺应时代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提高企业的信用,培养良好的信用意识,杜绝弄虚作假,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来源
现在中小微企业融资过度依赖于银行,从其他渠道获得的资金非常有限,但是银行从客户的资金安全、自身的经营风险考虑不愿意向经营风险高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这时就需要企业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天使投资、创投基金等逐渐成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方向。同时,政府为了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可以联合金融机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高新技术风险创业基金,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保证。
(三)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中小微企业的获得感
中小微企业解决了我国90%以上新增就业人口,贡献了70%以上的税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但是大多数企业一直在夹缝中生存,融资问题得不到解决。一是信贷总量留给中小微企业的数量较少,这需要政府着重考虑在社会信贷总量中,要求商业银行不打折扣地执行向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比例;二是政府要加大中小微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政府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转移支付和减免退税力度,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资金缺口,同时帮助企业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多层次、高效率融资担保体系。
(四)改革金融机构贷款发放政策,加大中小微企业贷款的供应力度
银行要加快经营理念的转变,以往银行贷款主要投向国有企业及大型私有企业,国有企业有政府兜底,大型私有企业资质较好,大量的中小微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随着各项金融制度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的债务政府也不再兜底,但是银行的经营思维还停留在过去那个躺着赚钱的时代,这就要求银行抛弃传统的“当铺思维”,仔细甄别各家贷款企业的信用状况,大量的中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堪,他们也能及时偿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