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协同背景下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研究
2021-09-30尉民吉林化工学院
尉民(吉林化工学院)
■ 引言
高校以育人为天职,我国高校育人以党和国家的需要为方向,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紧密契合经济与社会发展变化,培养和输出能够担纲创业创新大任的德能兼备人才。在当今世界与当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工业+”互联网为主要业态、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擎的“新经济”新常态下,高校育人必须随之而变化,担当起人才培养才品转型提质的应尽责任。具体到地方工科院校的育人,从国家宏观导向到高校育人实践都已经做出了新部署,也在进行积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这其中特别聚焦于新工科人才培养,且新工科人才培养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实到工科高等院校的肩上。地方工科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工科院校的底座与主体,大批的生力大军成分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任务需要地方工科院校来完成,如何培养大学生胜任新工科人才品质成为地方工科院校必须紧迫研讨的现实课题,而资源是一切生产活动的要素和支撑性条件,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大学生胜任新工科人才品质需求对资源的协同利用,因此,以下展开对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的密切关注与素质特征,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对资源协同的必然要求与应然作为两方面分析。
■ 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的密切关注与素质特征
(一)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的密切关注
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基于新工科建设,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新变化新实践。在我国大力发展高教事业的进程中,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学校与在校生的体量越来越大,同质同类人才培养在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积淀大批人才基数的同时,也出现了人才品质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新变化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为适应世界范围“新经济”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人才品质的需要,2017 年以来,教育部以建设工程教育强国为目标,连续下发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献,将新工科界定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为骨干学科带动下的,包括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凸显出新工科专业的设置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以新型信息、能源、控制等领域为主干的特征,建设新工科高校、建设新工科学科、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由此展开。地方工科高校积极投入这场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围绕学科转型与育才转型的教改任务,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对新工科人才供给侧的需要,从理论到实践,积极探讨新工科人才培养对策,包括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对策。
(二)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胜任力的素质特征
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是我国新工科高等教育对传统工科高等教育的创新。地方高校新工科育人在我国高教界的理论与实践都还刚刚在起步,有着很多理论与实践命题需要探索,但对于新工科人才胜任力素质特征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即具有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素质的新兴工科专业人才,适应并满足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具有更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此基础上,也有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细分细研新工科人才胜任力素质特征,如对全球新工科人才素质特征的阐释,对我国需求的新工科人才素质特征的阐释,对某一行业和产业对新工科人才素质特征的阐释,对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胜任力素质特征的阐释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客观的说,新工科人才素质特征的内核一定是一致的,是符合在以“工业+”互联网为业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新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创业创新的人才,但不同级别的工科高校、不同地域的地方工科高校应该有切合自身新工科人才培养标准与就业创业取向的素质特征,这种差别性新工科人才素质特征是对内核性新工科人才素质特征的实用性补充,新工科人才素质特征为工科高校提供了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方向与培养标准。
■ 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对资源协同的必然要求与应然作为
(一)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对资源协同的必然要求
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要针对“新经济”发展对工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能力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匹配度,[1]是以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科技进步需要为基础的,新工科人才胜任力有其具体指向,这就必然要求新工科人才胜任力资源即包括了学校对自身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还包括了对地方教育教学资源的合作利用,对校际教育教学资源的借鉴利用,形成学校校内教育教学资源、地方教育教学资源、校际教育教学资源的借鉴利用,三方教育教学资源协同利用,是实现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的最大合力。更为形象的表述,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对资源协同的必然要求,正如有研究者所提出的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的“合作生产模式”,通过这种模式谋求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资源协同机制,形成高校与地方、高校与高校间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提效,为新工科人才的就业创业从学校培养到区域吸纳拓展学以致用的途径。
(二)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对资源协同的应然作为
其一敢为人先,敢破敢立。将敢为人先,敢破敢立作为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资源协同应然作为的第一步考量,是因为进入大规模、加速度发展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近20 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从办学观念到办学模式,从学科建设到教学管理,已经形成了办学的惯性模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进行新工科办学与新工科人才培养转型,是从粗放式规模发展向集约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的转型,需要强调一个“敢”字,要敢字当头,敢想敢干、敢作敢为,不能等、不能拖、不能靠、不能畏首畏尾。事实上在国家战略导向下,哪一所高校都必须相向而行,但之所以要强调一个“敢”字,则是强调要增强胆识,敢于创新,敢于摸索经验,要做到加强学习,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明确责任,谋而后动;尽早发动,走在前面,率先垂范。简言之,敢为人先。
其二挖潜资源,优化资源。地方高校新工科办学与新工科人才培养转型已有国家的顶层设计,但各校有各校的实际情况,照抄照搬顶层设计显然并不能完全适合己用,也即不适合特色发展所用,因而就应该宏观上遵循顶层设计,微观上结合进校本设计,要将既有的教育资源、潜在的教育资源作以通盘考量,作以优化重组、作以去伪存真,作以高效利用。如借鉴合肥学院对教育资源的整合落实在“两个开放”转变上,即:在师资队伍方面,要实施对国外高校、行业企业的“开放式引入”。在平台建设方面,要搭建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平台,依靠平台申请科研经费和进行人才培养。在资金支持方面,扎根地方土壤,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2]借鉴四川文理学院整合资源的作法: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充分地发挥地方政府行政链、地方产业生产链、学校技术科研链的优势,加强资源共享;充分整合行业产业资源,紧紧围绕应用型特征,进一步完善与企业行业产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建立“一专业一竞赛一企业”“一课一展一演”机制;加强示范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3]
其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的资源协同尤其需要发扬已经拥有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经验,其着眼点、发力点应始终围绕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办学来进行,因为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唯有结合产教融合项目进行,才能切实把办学方向与人才才品培养真正转向到服务地方科技创新科技进步上来。植根区域的地方政府、学校所植根区域的相关单位建立密切的联系,能够从这些方面获取和确认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体产业、具体项目对人才需要的信息,紧紧围绕地方对人才的需要,紧紧围绕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合理布局专业学科与新工科人才培养方向与就业创业胜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