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乡村振兴启示录
2021-09-29秦云龙
秦云龙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广大传统农村的振兴,也有城市里的乡村振兴。城市里的乡村俗称“城中村”,长期以来,“脏乱差”是其挥之不去的标签,也是城市发展的短板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让“都市里的乡村”转变为“乡村里的都市”,不仅事关城市如何补齐发展短板,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日前深入南昌进顺村实地調研,看该村如何从贫困落后的“城郊村”、破败没落的“城中村”,一步步逆袭成为“江西第一村”,实现了都市里的乡村振兴。
“一根扁担两只篮,有女莫嫁上窑湾”,40年前,位于南昌城郊上窑湾地区的进顺村还是出了名的穷村,当时的村级收入只有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不到100元,娶个老婆都是难事。
改革开放之后,进顺人穷则思变,做起了第一批吃市场经济螃蟹的人。1979年,进顺村首个村办企业成立,此后,又陆陆续续办起20多个手工作坊以及小厂,主要生产鹅毛扇、拖布等简易产品。因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较差,企业管理粗放等原因,从一产进入二产的进顺村,一路走来并不顺利,截至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村办企业已出现大面积亏损。在此期间,随着南昌城市化进程加快,进顺村从原先的“城郊村”逐步变成“城中村”,村里的土地逐渐被国家征用。村办企业搞不下去,又失去了土地,村集体该如何发展?村民如何谋生?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传统城中村一般都会选择利用既有资源,村集体发展物业经济,村民靠租金度日或外出打工。但进顺村没有走这条平凡之路,失地之后也是进顺村阔步启航之时。上世纪90年代末,在村书记罗玉英的带领下,敢为人先,另辟蹊径的进顺人,靠寻找“翅膀”,找到了乡村展翅腾飞的发展“秘籍”,也一步步踏上了城市里的乡村振兴之路。
如今,已经“飞起来”的进顺村集“中国十大名村”“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等多种荣誉于一身,不仅是江西乡村的一张名牌,更是江西村级经济发展的一张王牌:截至2020年,该村拥有固定资产20多亿元,村集体纯收入5889万元,村民人均收入高达3.5万元。除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和国家发展红利的惠及外,40年间,是什么原因推动了进顺村的沧桑巨变?在实现“城中村”振兴的过程中,进顺村找到了什么样的可持续发展“秘籍”?
“跳出进顺发展进顺”,让乡村“飞”起来
在南昌市,每当人们走过解放西路和青山湖南大道交叉路口,伫立于路旁的“中国十大名村——进顺村”蓝色指示牌,都是一种醒目的存在。实际上,指示牌所指的进顺村是一个名为“进顺小康家园”的居民社区,真正的进顺村并不在此。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原先位于南昌火车站附近的进顺村,在地理意义上已基本消失,变成了一座城市“插花型”村庄。尽管如今的“进顺小康家园”并非曾经的旧址,但却是货真价实的小康家园:45栋青砖黛瓦的现代化6层洋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停满了各种私家车;在“进顺村党建+幸福生活馆”大楼内不时传出欢歌笑语,唱歌、跳舞、练琴的老人们的精神状态极佳。“家宽出少年嘛,所以年轻”,笑称是叶剑英后代的叶蓉(化名),今年68岁,虽身患脑梗,但讲起话来却特别欢快,她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我家分了七套房,还算是少的。丈夫虽然已经去世,但每年还能领到6000元的分红,‘生不加死不减。有退休工资,有股份,过年过节还有补助,这里的人太幸福了。”
《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在进顺村采访时发现,“已经小康了,太幸福了”是两个高频出现的词汇,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以及村民们的精神状态与喜悦之情,无不彰显出如今的进顺村不仅仅是家园,同时也是花园、公园和生活乐园。时间回到40年前,曾经的进顺村民以种菜为生,还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40年后沧海变桑田,417户1391位进顺人已在小康家园里过上了小康生活,是什么样的“魔法”推动了这样的乡村巨变?如今的进顺小康家园就像是一个隐喻,这座于2003年7月由进顺村投资2亿元在邻村购地新建起来的生活社区,以及进顺村民的幸福生活,均是在土地资源受限,产业发展受限的情况下“飞”出来的。除此之外,进顺人不仅“飞”出了自己的幸福家园,同样也“飞”出了庞大的产业体系。而“飞地经济助推兴村富民”正是进顺村实现“魔法”巨变的关键一招。
进顺村党委书记罗来昌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改革开放之后,本着“依靠城市,服务城市”的理念,进顺村开始集中精力进军第三产业,于1986年从银行借款900万元,总共投资2400万元,举全村之力建设16层楼高的鄱阳湖大酒店。1990年正式建成运营的鄱阳湖大酒店是当时的南昌第一高楼,建成后的十几年间一直是当地各级政府召开人大、政协会议的定点场所。鼎盛时期,鄱阳湖大酒店每年给进顺村带来600多万的纯收入。尽管如此,在进顺村的发展过程中,进军酒店业仍然只能算作是重要量变,而真正的质变则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
1998年,时任进顺村书记的罗玉英创造性地提出“跳出进顺发展进顺”的“飞地”理念,同年,进顺村用12亩苗圃置换到南昌市民营科技园中的41亩土地,并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起了进顺工业园区,至此,不仅开启了进顺村以“飞地”发展经济的模式,也让村里的产业从酒店业、物业拓展至工业园区运营,自此一发不可收,步子越迈越大,领域越拓越宽。2002年,进顺村又在南昌昌东工业园购地360亩,建起了昌东鄱阳湖工业园;2003年,向邻村购地150亩,兴建进顺小康家园;2006年,进顺村投资2300万元,在昌东工业园又建起了物流园区。在此期间,进顺村以“飞地经济助推兴村富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2000年,村里的产业直接“飞”出了南昌,投资300万元参股井冈山的红星宾馆;2005年,进顺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组建南昌鄱阳湖建材有限公司;2008年,进顺村正式挺进金融领域,成功入股新组建的南昌农商银行,成为该行十大股东之一。自此,“跳出进顺发展进顺”的前瞻理念和“飞地兴村富民”的关键一招,让进顺村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成为拥有“一个集团、三个园区、三家宾馆、五大市场”的富村,也形成了“以发展第三产业为核心,酒店宾馆经营和园区建设为两翼,金融、商贸、物流、地产并举”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时至今日,谈到“飞”起来的进顺村,罗来昌颇为自豪,“今年我们又投资3000多万元,控股了新建区的香江建材市场,现在我们一个村横跨四个区,在南昌市青山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和新建区都有产业分布”。
如今,进顺村的家底可谓十分殷实,1999年,进顺村第一次股改时,全村净资产的市场评估价为8000多万元,“飞地”发展20多年后的今天,全村净资产的市场评估价已高达20多亿元,翻了20多倍,因此完全可以说“江西第一村”的今天是“飞”出来的。
耐人寻味的是,尽管搞“飞地经济”已有10多个年头,但直至2014年,进顺村的领导班子才知道“飞地”的概念。彼时,现任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任南昌市委书记,期间到进顺村考察,听完村干部的介绍后称:“你们这是在搞飞地经济。”这是罗玉英第一次听到“飞地”。吃螃蟹多年之后,才知道是螃蟹,这也侧面反映出进顺村的敢为人先。“进顺村有今天的发展,就是因为思想超前,做别人不敢做的。而‘勇于創新,敢为人先,和谐发展,富民强村正是进顺精神。”罗玉英说。
“肥”起来关键在人,全面振兴红利人人共享
在江西众多的乡村中,进顺村缘何能够坐上“江西第一村”头把交椅?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谈及与进顺村的差距时,一墙之隔的李巷村村民袁亮(化名)直言,“人家是全国有名的村,产业多,做得大,主要是领导班子比较好”。
放眼全国,进顺村的领导班子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被称为“老书记”的罗玉英是中共十八大代表、全国劳模,现任村书记罗来昌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就像华西村的吴仁宝,大寨村的郭凤莲一样,罗玉英是一手缔造进顺村辉煌的领军人物。
1977年8月,高中毕业的罗玉英开始做代课老师,两年之后,她回到进顺村的课本装订厂,从一名普通工人干起,先后做过村办企业的厂管员、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1984年,年仅26岁的罗玉英经村民推选,成为青山湖区100多个村唯一的女性村主任,开启了自己的村官生涯。发展至1986年,进顺村的村办企业出现了很多三角债,“那三四年基本上都在打官司,我也学习了很多法律知识,为依法治村,以德治村打下了基础”,罗玉英表示,这段艰难的时光锻炼了她。1993年,罗玉英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被受命以村副书记、村主任的身份主持进顺村全面工作,但彼时村集体经济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村里主要的收入来源鄱阳湖大酒店已承包给外方,但却被拖欠租金,200多村民失业在家。在这样的背景下,罗玉英作为“当家人”,迎难而上“拿起了法律武器”,几经周折成功收回了酒店经营权。此后,没有任何酒店管理经验的罗玉英,亲自出任鄱阳湖大酒店总经理,那段时间,她专门订了《中国饭店》杂志,白天事务繁忙,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走访,“我基本每天都要从1层坐电梯到16层,然后再一层层走下查岗,对于每个部门的问题,都了如指掌。”正是在罗玉英的一手主导,苦心经营下,从承包人手中收回后的第一年,鄱阳湖大酒店就实现了600万元的盈利。
此后,进顺村的每一次变革,罗玉英都是主要推动者,在她的带领下,进顺村大力实施“跳出进顺发展进顺”“再造一个进顺”等战略,一举成就了今天的辉煌。“要求别人不做的我首先不做,要求别人做的我首先做。”以身作则,以德服人,是罗玉英的人生信条,基于此,她也给村里的党员干部提出了“高、多、好、精”的4个字要求,那就是“你是党员,你的形象必须高于群众,你的奉献必须多于群众,你做事必须好于群众,你的技能必须精于群众”。
党员带头引领发展是进顺村持续前进的最大引擎,而唯有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村集体经济发展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长期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看似人人所有、实则人人无份”的情况普遍存在,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进一步激活乡村发展活力,进顺村在江西省率先完成了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发展成果人人共享。1999年,进顺村进行了第一次股改,当年村里评估出的净资产(不含土地)为8593万元,然后将这8000多万折成了8000万总股权,把其中的2400万股,即总股本的30%,以每股0.32元量化给村民,但当时得到股份的村民不足四成,剩下的村民依旧“有份无股”。2002年,进顺村开始第二次股改,把总股权的15%再次量化给无股份的村民,对于没钱购买股份的村民,则是“先上车后买票”,认购金从其4年—5年内的股权分红中扣除。2016年,进顺村开启第三次股改,将村集体剩下的55%股份全部量化给村民,实现了“人人持有股份,年年享有分红”。通过三次股改,进顺村集体经济从过去的“共同共有”转变为“按股共有”,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发展政企不分、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等弊端,实现了“村民变股民,产业更优化”等九大改变,这一改革成果被进顺村提炼为“三锤定乾坤,一改促九变”。据进顺村宣传办副主任程薇介绍,村里第一次股改的时候,有工龄股、成员股、党龄股等不同的股权,第三次股改时,罗玉英把之前得到的不同股份,全部拿了出来,“全村村民只有一种成员股,一把尺子量到底,充分做到公平、共富”。
仅仅有股份有分红,远远不够,作为一个以发展集体经济而实现振兴的村庄,正如罗玉英所言“村民的生老病死都要管”。进顺村村民熊亮(化名)已年近八旬,据其介绍,村民只要在特殊门诊看病花销达到3000元,在三级定点医院住院达到2万元,就能领到村里的医疗关怀基金,“我妻子身患三种疾病,每年都会超过3000元,所以每年都能领到关怀基金”。除此之外,凡是身患癌症等重疾的进顺村民,凭借三甲医院的确诊书,都可以在村里领到一次性大病救助金20000元。此外,从1998年起,进顺村就通过“将农民变为村办企业职工”的方式,开始给16岁参加工作的交社保。2013年,除了已经交完社保的村民外,进顺村给剩余的220位村民总共花费650万元,一次性买断了15年社保,使得村民的生活有了更坚实的保障。“安排好住的、敬养好老的、教育好小的、照顾好弱的、兼顾好大众的”,这是进顺村的26字民生诀,据村党委委员赖晓林介绍,为了落实好这一民生工程,让发展红利更多惠及村民,进顺村的村民福利制度改革一直在持续进行。时至今日,村民享有医疗爱心关怀基金、大病救助基金、奖学助学基金、长寿奖励金等20种福利待遇,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2020年,给全体村民的股份分红和各种福利支出是1680多万元,占全年村收入的30%,未来这一比例将提高至50%,预计今年会达到2000万元。”
“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在进顺村日常管理过程中,为了让治理更有效,社区更和谐,村集体特别注重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顺村的党群服务楼是进顺村民的学习休闲乐园,也是全江西省第一家老年大学的创始地,4层高的大楼每一层都有各自的空间功能,党建中心、健身中心、教育中心、舞蹈房等一应俱全。在老年大学的课程表上,《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发现,从周一到周日,声乐、舞蹈、古筝、瑜伽等各种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据罗玉英介绍,当初老年大学开课的时候只有舞蹈和声乐两个班,学员有50多人,大部分都是本村人,现在已经延伸到了15个班,学员辐射到了周边的村庄,已有700多人。
家庭是和谐社会的细胞,为了激活小细胞,服务大社会,进顺村也在不遗余力地做好家文章。采访期间,《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看到“清洁家庭”评选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除此之外,还有“五好一美家庭”评选等。这些通过妇联工作激活家庭,造福社区的切实举措,让振兴起来的进顺村变得更宜居,乡风也更加文明。
升级换代行稳致远,跳出名村兴衰周期律
安徽小岗、山西大寨、江苏华西、浙江花园等,一个个名村成为不同时代集体经济与乡村发展的名片。但时至今日,许多曾经红极一时的名村,已光芒退去,没了昨日的辉煌。同样,曾被称为南昌市村集体经济“四小龙”(进顺村、热心村、顺外村、湖坊村)之一的热心村,因支柱企业倒闭、领头人退场等原因,已渐趋没落。如今,摆在进顺村人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吸取经验教训,跳出名村兴衰周期律。对此,罗玉英表示,首先要做自己能够把握得住的;其次未来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干部不断开拓进取,“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持续前进”。
进顺小康家园为进顺村异地购地新建的居民社区,总投资2亿元,占地150多亩,绿化覆盖率超40%。
创业容易守业难,从1994年坐上“四小龙”头把交椅,直至今天,进顺村的领先地位一直无人撼动,关键就在一个“稳”字。多年来,进顺村领导班子对村里的优势和劣势认识的十分清楚,尽量稳扎稳打,扬长避短,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在相对稳定前提下进行开拓,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谓是集体共识。目前,进顺村已经清空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经营企业,集中精力搞好楼宇经济、工业园区、物业经营等服务业。与此同时,进顺村也在求稳中积极寻变,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一刻都没有停止。“一方面,我们要积极进行产业升级,提升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加社会贡献度;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多元化发展,继续拓展新的‘战场,把蛋糕持续做大。”罗来昌介绍说。
当前,进顺村的三个工业园升级改造工作已经开始,将老厂房改造成现代化厂房,在此基础上引进科技含量、附加值比较高的企业,增加经济增长点,提升发展含金量,是该村今后一段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在进顺村的昌东鄱阳湖工业园采访期间《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看到,几个工人正拿着各种仪器做勘察,据园区负责人刘雅平介绍,“园区马上就要改造重建,手续已基本办完,设计方案也做出来了,未来我们要把这个园区打造成现代化的冷链物流园”。在园区门口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告示牌”上,记者看到4栋极具设计感的现代化厂房已出现在图纸上。“预计两年就能建起来,现在园区的利用面积为3万平方米,改造完成后将达到12万平方米,将超过村里现有三个工业园的总和,租金也会大幅上涨。”刘雅平说。据罗玉英介绍,接下来位于南昌民安路上的老工业园,也要做改造,目前该园区周边汽车销售门店已形成聚合效应,未来要把这个工业园打造成汽车4s店集聚园区。
进顺小康家园内的格言墙上,写满了华西村、花园村等全国各大名村的格言警句,激励着进顺人不断前行。
除了工业园区之外,进顺村的产业升级换代也已覆盖至酒店、物业和楼宇经济。去年,几经筛选,进顺村选择与洲际酒店集团展开合作,对鄱阳湖大酒店重新装修改造。《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在现场看到,已经改造完成的酒店目前正在试营业阶段,简奢大气的装修,挑高数米的大厅,符合国际四星标准的客房,整体营造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据进顺村村办企业负责人罗来先介绍,重新整裝出发的大酒店共有185间客房,房价在300元—800元不等。“与洲际酒店合作,我们采用的是保底分红的模式,比较有保障。我们要与有能力、懂经营的合作,搞混合所有制经济。”罗来先说。
在新开业的酒店对面,19层高的太平洋大酒店已经建成,正在等待验收,与进顺村合作10多年的苏宁电器,已经开始在底层营业。据罗来先介绍,因太平洋大酒店建于进顺村的旧址之上,为了留住乡愁,未来这栋大厦将被命名为“进顺大厦”,一部分做商场、写字楼,另一部分还是要做酒店业老本行。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相传徐孺子就出生、生活在今天的进顺小康家园附近,其“恭俭义让,淡泊明志”的精神,备受进顺人推崇。
通过工业园区的改造,酒店板块的升级,借助做强楼宇商贸、建材市场,未来进顺村的经济发展将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作为南昌农商银行的股东,我们每年都有1000多万元的稳定收入;进顺大厦通过验收后,明年就开始招商引资,一年增加500万—600万元没有问题;升级后的鄱阳湖大酒店以及刚刚控股的香江家具市场,又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一笔笔账算下来,罗玉英对进顺村经济未来的发展十分乐观。
谈及进顺村如何跳出名村兴衰周期律时,罗玉英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铁打的江山流水的官,但江山必须是铁打的。”而做到铁打的江山,关键还是要看制度保障。对于发展集体经济的进顺村而言,实现可持续的长久振兴,一方面要靠基层组织战斗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更要靠不断完善的制度来团结村民,形成牢不可破的战斗堡垒。经过多年的探索,进顺村的村级管理已逐步趋向规范化、制度化和企业化。面对村里的大事小情,村党委始终坚持基层治理的民主原则,严格按“四议两公开”“三通报一征求”程序进行民主协商,以“权利”保障权益。欧盟人权组织于2002年和2005年两次来到进顺村考察,对这里的基层治理给予高度评价。在行政方面,进顺村每年都会明确村两委的任期目标,对任务进行具体量化,并确定年度预算和决算,定期进行公示。而对于村里的产业发展,从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到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全部依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行。这一切都为进顺村行稳致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制度基础。
位于南昌火车站附近的太平洋大酒店,在等待验收。未来这里将更名为进顺大厦,成为进顺村发展楼宇商贸的主阵地,而整装再出发的鄱阳湖大酒店仅与其相隔一条马路
作为都市里的乡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顺村的崛起和发展经验,对于众多的“城中村”实现乡村振兴都有现实的启示意义。与分布于田间地头的广大乡村不同,城市里的乡村虽缺少土地资源,但却拥有广阔的城市发展红利,如何“依靠城市,服务城市”,利用仅有的土地,挺进酒店、物业等第三产业,使得村集体经济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进顺村已经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在土地资源受限的情况下,主动出击,通过发展飞地经济,让乡村产业“飞”出行政区划,让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越来越强,这也是进顺村的制胜法宝。发展至新的阶段,根据村情实际,结合未来趋势,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对现有工业园、服务业进行改造升级,又一次激活集体经济,为乡村的良性发展输入了新动能,这些不靠政策输血,而是在产业发展方面大做造血、活血文章的“进顺经验”,值得所有乡村借鉴。
此外,在產业兴旺的基础上,进顺村投巨资打造小康家园,并以极低的价格给村民以“安居福利”,创造生态宜居家园;以搭建便民服务之家、老年大学等平台,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以“清洁家庭”评选,“五好一美”模范人物评选等激活家庭细胞,服务社区建设,实现乡风文明;全力夯实乡村的民主基石,所有行政事项和经营行为做到标准化、制度化,真正做到治理有效;通过股权制度改革,让发展成果人人共享,20种福利确保村民不仅富裕,而且生活无忧。这一系列举措,无不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乡村振兴总要求的生动体现,在当下中国实施乡村振兴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进顺村的实践鲜活生动,极富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