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出发 守望敦煌

2021-09-29简宏妮

小康 2021年27期
关键词: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守望者

简宏妮

敦煌研究院的院子里,有一尊名為“青春”的雕像,雕像里的短发少女背着挎包,右手拿着草帽,昂首向前。这尊雕像创作于1964年,作者是从西北美术学院分配到敦煌研究院(当时的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孙纪元,雕像的蓝本是刚来敦煌的樊锦诗。

“80后”裴强强现任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2005年,24岁的他从兰州理工大学毕业后来到敦煌。他经历过风餐露宿的野外项目,也见证了国内首个多场耦合实验室的诞生。今年他所招收的毕业生中,年龄最小的22岁。

樊锦诗1963年到莫高窟,半生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被誉为“敦煌的女儿”。孙纪元比樊锦诗来到莫高窟的时间早了10年,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另外三位学习美术的学生,他们四人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分配给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第一批大学生。

莫高窟是沉淀了1650多年时光的巨大宝藏,但对于人生轨迹与莫高窟相交的年轻人,初心也许并不是要成就一个“伟大的壮举”,而只是一次人生抉择。只不过,当闪光的青春融于宝藏的大漠,这样的抉择背后,总会有如许动人故事。

抉择:入敦煌记

按照既定的计划,从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裴强强的去处应该是建筑设计研究院或建筑公司相关单位,前者符合当时的就业趋势,待遇好,后者符合他的职业理想。可是阴差阳错,裴强强来到了坐火车回老家需要20多个小时车程的小城敦煌。

身为一名纯粹的“理工男”,裴强强来之前对莫高窟并没有向往之情,他的同学们应该也是如此——当年全班三十来人在兰州参加应聘,当听说工作地点在敦煌,“一半的人已经跑掉了”。

裴强强是甘肃天水人,从老家到敦煌,相当于从甘肃的最东边到最西边,即使没出省,地缘关系上仍觉得是挑战。当时的招聘面试官中有中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敦煌研究院原副院长李最雄,在他犹豫不决时,李最雄建议:“我讲得再多,可能你还是不了解,你可以自己到敦煌去看看。”于是那年4月,裴强强和同级校友张正模一起从兰州出发,前往敦煌。这一去,就此决定了两位“理工男”的人生走向——张正模后来也留在敦煌研究院,一直工作至今。

相比较而言,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办公室副主任、一级讲解员边磊和敦煌的缘分,虽然也兜兜转转,但更顺理成章。

边磊是敦煌人,高考失利加之父亲离世的家庭变故,使得这个西北小伙子比同龄人更成熟懂事。他曾去西安一所职业院校读书,后回到敦煌一边准备复读,一边留意工作信息,当看到敦煌研究院招收讲解员,便抱着“找份工作”的心态报名,没想到顺利通过了面试和笔试。最开始边磊和院里签的是季节性合同(每年4月开始,12月结束),2008年,他成为合同制讲解员。

从最开始“只是想找份工作”,到后来“想变成合同制讲解员”,再到如今“在敦煌研究院工作归属感很强”,边磊在敦煌研究院度过了14年。这14年里,绝大部分的时间,他都是日复一日地带游客参观洞窟,为不同地方、不同年龄的游客讲解莫高窟的塑像和壁画,最多的时候,一年要带将近500趟参观。

2020年12月,边磊从讲解员的岗位上调任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办公室副主任,在处理行政事务的同时,他仍愿意去带参观。他信奉“一万小时定律”,认为“人最好的生活状态,绝对不是最优越的生活状态,是最熟悉的生活状态”。

如今裴强强所在的保护研究所,也有90后的身影,这些年轻人会将电脑键盘换成口红的颜色,也会终日对着一堆泥土试块孜孜不倦做实验。和裴强强当年一样,他们来到这里的第一课是做讲解员,“背窟”是来敦煌的年轻人第一年必经的修炼。

“带参观”“背窟”对于敦煌的年轻人来说,是带有磨炼性质的必修课,也是带有沉浸享受性质的珍贵记忆。在敦煌研究院有一个规定,不论是什么岗位的人,进来之后,必须经历一年的讲解员岗位的历练。背窟、考核、带参观,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还来不及适应敦煌的气候,就要进入如此程序化的工作节奏。

裴强强在正式进入保护研究所工作之前,也做了将近一年的讲解员,随后,他跟随李最雄一起去了新疆,参与到当时最大的土遗址保护项目中,开始保护专业的第一课“玩泥巴”。交河故城遗址夏天的时候最高温度接近50摄氏度,裴强强在老师的带领下,不断进行野外实验,研究古城墙的保护措施。在交河几年中,他在现场实验室制备土样试块上万块。慢慢地,他感觉到自己开始忘记了“外面的世界”,而更加专注于手头正在做的事。“来敦煌有一个‘5年期限,如果能坚持5年,基本上就一辈子都留在这儿了。”这正是他的写照。

年少的时候,边磊也想要去外面看世界,但没想到老家敦煌的莫高窟,终结了边磊走出去的愿望,他的青春和这片土地紧紧相连。裴强强的网名叫“大漠人家”,入敦煌已16年,从起初一个个小试样到多场耦合实验室布满传感器的足尺模拟试验样墙,从单身小伙到一家四口,他已经在这里找到了事业的根基和生活的归宿。

爱情:大漠里开出的花

在莫高窟第85窟南壁东侧,有一幅《树下弹筝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波罗奈国太子善友丢失摩尼宝珠,并流落到利师跋国弹筝卖艺,后来又成了国王果园的守护人。国王有一公主,在果树下看到善友弹筝而心生爱意,并不顾父母反对嫁给了善友。

敦煌的年轻人中间,艰苦岁月里碰撞出爱情火花,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相互吸引,夫妻恩爱、琴瑟和鸣的故事并不少见。

2006年8月,裴强强接到了其他应聘单位的录取电话,面对这个离自己理想最近的好机会,他拒绝了。当时的他,已经在敦煌生活了一段时间。这里的白昼相对漫长,白天带参观结束后,年轻人会聚在一起聊天、喝啤酒,在尘土飞扬的篮球场上打球。生活条件的艰苦,分散于生命力最旺盛的那段时间里,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猜你喜欢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守望者
心归处,是敦煌——关于樊锦诗的作文素材
樊锦诗: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大桥上的守望者
“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
守望者
汉白路的守望者
敦煌研究院与大英博物馆首签合作备忘录
守望者:动态漫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