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过度培训伤了孩子
2021-09-29徐尉哲
徐尉哲
近年来,家长们的攀比圈发生了重大变革,从以往的“成绩”“孝心”变成了“补课”,彰显孩子的努力与辛苦不再是成绩的专利,而取决于报班的多少。校外的培训真的都这么好吗?
不可否认,优质的培训资源确实可以让孩子有大幅提升,補充孩子成长所需营养。但久而久之,却让孩子依赖于补课。一个装上了畸形拐杖的人,往后想要脱离,需要承受更深的痛苦,甚至难以摆脱,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而劣质的培训资源更是伤害孩子与家庭。
它们具有无责任性和不等值性。它们诱使渴望孩子名列前茅的家长进行投资,等资金到手,就撩开可怖的獠牙。它们教学的质量与其所承诺的背道而驰,孩子没学到知识,成绩下降,情绪低迷,同时家长日渐焦虑,将金钱大量投入培训机构,妄求精神上的安慰,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孩子没了兴趣,家长失了精力,只有培训机构赚得钵满盆溢。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当如何?唐江澎校长曾说:“孩子如果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大考。好的教育应该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是孩子自己,面对学习,不抱有热诚、自觉、积极的心态,难以真正获得提升。唐校长也认同,对于个人、社会、国家而言,孩子的精神内核才是至臻的宝物。而这是培训机构难给予的。
家长对“补习”的侧重点一直是成绩与分数,深陷“唯分数论”,这导致孩子人格培养的缺失,弊病深重。当孩子们沏茶品茗,他们心情恬静,稳重不惊;当孩子们驰骋球场,他们热情激昂,活力充沛。孩子所需的最好“补课”本应如此,这正是课外班所欠缺的体悟性。
孩子天性中的求知才是他们最好的老师,他们的知识源于自己的感受,这蕴含了他们自己的个性。在21世纪这个快时代中,培养个性成了难能可贵的事,在争相模仿、互相抄袭的时代里,富有个性的人才能脱颖而出。
如果孩子是一叶扁舟,那培训不必是桨;如果孩子是郁葱碧树,那培训不必是枝。有其根本,自然成活。去其旁支,未来可期。
点评
本文是一篇“文章合为时而作”的佳作。课外培训的风行是同学们十分熟悉的现象,对此我们如何选择?是拥抱它、选择它还是拒绝它?本文对此做出了自己的回答。本文说理透辟,对课外培训“无责任性、不等值性”的指出可谓一针见血,更难得的是文章后半部分的升华有力,作者结合唐江澎校长的发言,从教育本质的角度讨论课外培训对孩子天性中的求知欲的戕害,在“沏茶品茗”“驰骋球场”的真实生活细节中,得出孩子所需的最好“补课”本应如此的结论,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