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雪逢春
2021-09-29曹之昱
曹之昱
有无数声音在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已走入了它的漫长冬日。经过时间与长风的消磨,它逐渐成为一个单调的符号,零落成泥,尴尬而备受冷落。
综艺节目上,歌手尚雯婕用法语演绎“渔鼓道情”招致老艺术家的批评,争议背后是两个年龄群体的不兼容性,也是两种思维的必然碰撞。
记得有人说:“第五代导演身上有一种老知识分子的清高和热情。”这或许也是那个年代的艺术创作者的共有特点,他们执拗地想要保护传统,试图从中提炼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譬如陈凯歌的《妖猫传》,被贴上“玄幻”“言情”的标签,实际上它讲述的是一个由传统意象构筑的故事,从笙歌与霓裳羽衣的背后渗透出美的超越和幻灭。对于歌舞和电影,观众往往不愿于云深雾罩中去寻求内核,去追寻背后的审美力量,尚雯婕的辩护恰到好处说明了这一点: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喜欢。
然而,传统的传承和改造,其实并非两方之间一决生死的博弈,而是要找到天平的微妙平衡,是让古藤发出新芽。
文明的河流浩荡千里,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伟大的摆渡人寻觅方向。从文学到艺术,从平民到宫廷,从江南春雨到塞北长烟,传统文化是一片星辰轮转的星空,即使被岁月湮灭成残垣断瓦,那也是能够孕育出凤鸟的废墟。它是精神的发源与归宿,是值得我们珍重的灯塔。可是,正如尼采勸诫人们不要成为双目失明的图书管理员,假如只是空喊口号,埋首故纸,终究无法使传统之美润物无声。
“穷则变,变则通,道也。”尚雯婕对“渔鼓道情”的改编或许不令人满意,对于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轻浮也欠妥当,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改变的意义。换一种方式,例如央视推出的《国家宝藏》、文史爱好者合力奉献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均以精心制作与精妙构思吸引观者,将传承与趣味融为一体,在普及知识的同时不令人感到乏味,这或许是一个很好的探索方向。
纵然传统文化似乎走到了它的坚冰期,我们也绝不应放弃对它的探究与欣赏。从书写者、表演者到围观者,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追寻那个最终的平衡点。
就像契诃夫描绘的那样:“现在是冬天,冰棱从屋檐上坠下,但是,已可听见春天的喧嚣之声了。”
沉舟之畔,古木之前,我们期待着入雪逢春。
点评
本文集中讨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去留,文章以尚雯婕用法语演绎“渔鼓道情”而招致老艺术家的批评一事引入,并能透过现象看到背后的本质——“两个年龄群体的不兼容性,也是两种思维的必然碰撞”,同时点出两者之间并非只存其一的取舍,而更应该是“找到天平的微妙平衡”,观点理性。作者对《妖猫传》主题的理解,《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例子均恰如其分地赋予说理以形象感。最后“我们绝不能失去担负它的责任和勇气”,更回归自己的身份,写出了青年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