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读品悟,走进如诗如画的天堂

2021-09-29苏文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8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苏文芳

[摘 要]阅读教学中要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产生联想,将目光投向自然和生活;要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把品读美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感悟生命的美好。以《鸟的天堂》教学为例,本着本单元四时景物皆成趣的人文主题,以及语文要素“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紧紧扣住“看不清”与“看清”这两个抓手,教学时带领学生行走在字里行间,联系生活细读品悟,进入文本内涵的深层理解,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美的欣赏,给学生留下如诗如画的印象。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理解;品悟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2-0073-02

《鸟的天堂》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它是巴金先生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文章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细腻,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情景交融,遣词造句雕琢精妙。文章记叙了作者和几位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不同的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文章还暗示着这样的道理:只要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大自然就会给人类以丰厚的回报,鸟的天堂这一人间奇特景观的产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加深体验与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上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学中要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自然,珍爱美好的生活。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把朗读、品读、美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感悟生命的美好。所以这一课教学时,要扣住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四时景物皆成趣”和语文要素“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要行走在字里行间细读品悟,促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如诗如画的印象。

一、感悟呈象,构建想象中神秘幸福的天堂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奇思妙想,把头脑中已有的生活场景和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学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文章生动地描写了天马河上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和自由快乐的鸟儿,向读者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在学生知晓了课文的大概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后,教师可以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们说一说心目中的鸟的天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鸟儿们在这里生活会有什么感受?学生们都认为鸟的天堂枝叶茂密,空气清新,环境清幽,鸟在这里生活不受外界打扰,食物充足,自由自在,没有后顾之忧,他们在鸟的天堂里生活十分幸福。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激发了学生对于鸟的天堂的想象,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回答稍加整理归纳,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对照课文寻找自己的想象和课文有什么不同,这样就为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细读慢品,感悟傍晚时枝繁叶茂的天堂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所以对于本文中的大榕树描写的内容,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品味。

在教学“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这一层次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他看到了小鸟了吗?他看到了什么?”请学生们自由朗读写大榕树的内容,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榕树的句子,然后交流一下描写榕树的词句,到底是一株榕树,是两株榕树,还是许多榕树。朗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寻找真正的答案。原来作者沒想到一株榕树会这么大,今天也是第一次见到。“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从“一簇簇、茂盛、不可计数、又、许多”这些词语可以感受这株榕树的巨大。

接下来学习课文第八段,主要是体会榕树旺盛的生命力。“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段文字可以反复朗读,体会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情感读,特别是“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要带着惊奇和赞美读出巴金先生这份感叹。鸟的天堂榕树可以分为“看不清”与“看清”这两个抓手,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看不清“榕树”的原因是因为距离远、榕树太大,“看清”的是茂盛、碧绿、美丽的榕树。另外,教师还要重视课文的写作方法的渗透,这一段描写榕树静止不动的样子,就是采用静态描写的写作方法。最后教师总结这一部分,作者通过对榕树的树枝、树干、树叶、树根的细致描写,突出了榕树巨大茂盛以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特点。

三、对比阅读,看清榕树里无忧无虑的天堂

体会过课文中精彩的静态描写,接着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巴金先生文中关于天堂中鸟儿的动态描写。

关于动态描写,教学设计也可以紧紧扣住“看不清”与“看清”这两个抓手,文中说:“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飞起来了。”教师让学生多读几遍,体会作者看清楚了什么?看不清楚什么?原因何在?接下来教师安排学生们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通过细品文本可以知道:看不清鸟儿的原因是鸟儿的颜色多、数量多、种类多,看清的是画眉鸟和一只大鸟,作者从面和点两个不同的角度去描写鸟儿。学生们通过感悟和讨论就能够体会到鸟的天堂里鸟儿的幸福快乐。

体会文章的动态描写当然离不开动词,可以分层次感受,先让学生画出写鸟儿动作的词语,如“叫、飞、扑、站”,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句子?你觉得这里的鸟儿生活得怎么样?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里真的是鸟的天堂,鸟儿们生活得愉快而自由。

那么作者是如何来描写鸟的天堂的呢?通过哪些写作方法来实现的呢?其一,文章连续采用排比的手法,如“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说明鸟的数量多,姿态多。其二,点面结合的描写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巴金先生就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方法,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场面描写,让读者整体感受到鸟多,在此基础之上,作者重点抓住了一只画眉鸟来描写,把它的姿态、动作和叫声刻画得栩栩如生,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恰到好处,起到了互补和对比的作用,写出了鸟的动态与欢乐。再现了大榕树的生机勃勃,再現了鸟儿们在枝头欢唱的画面,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鸟的天堂美的画面、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其三,作者用动静对比的写作方法,突出了鸟的天堂的美好和谐,充分展示大自然的奇妙,也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欣赏如诗如画鸟的天堂

最后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也是为了内化对课文的理解,安排了一个“我是小小导游”的活动:假如你是鸟的天堂的一位小导游,你会怎么向游客介绍鸟的天堂呢?教师明确导游词的要求:向游客介绍时要有礼貌,尽量口语化,抓住鸟的天堂的主要特点,还可以加上自己了解的有关资料。

例如:各位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来到鸟的天堂。今天由我做你们的导游,一起来游览这座美丽的鸟的天堂。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这个旅游景点因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而闻名的旅游胜地。这个景点是侨乡广东新会著名的国际生态旅游景点,它位于天马村,笼罩着18亩水面,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这座鸟的天堂其实就是一棵大榕树,它枝繁叶茂,树干粗大,远看就像一片浮动的绿色小岛,堪称南国一大奇观。大家请听啊!到处都是鸟声,那悦耳的鸣叫都是从榕树中传出来的,俨然就是一场大合唱演出,这就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教学结束时,教师掀起教学高潮,渲染气氛升华感情,让学生们再一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好。教师首先出示田汉的诗歌《鸟的天堂》:“三百年来榕一章,浓荫十亩鸟千双。并肩只许木棉树,立脚长依天马江。新枝还比旧枝壮,白鹤能眠灰鹤床。历难经灾从不犯,人间毕竟有天堂。”接着教师再出示课文的插图,一幅茂密而美丽的大榕树图片,直观感受如诗如画的鸟的天堂。最后播放《鸟的天堂》音乐:“山悠悠,天蓝蓝,船悠悠,水茫茫。碧波倒映甜蜜脸庞。湖心岛,花的海洋,你是我日夜思念的地方。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我幸福快乐的港湾。”读着这诗歌,看着这图画,听着这优美的歌曲,就如同带领学生走在榕树底下弯弯的小路,坐着船悠悠地在河中欣赏风景。那美丽南国的榕树就是鸟的天堂,是鸟儿们幸福的港湾。

这堂课把握着“四时景物皆成趣”人文主题,紧紧扣住“看不清”与“看清”这两个抓手,用诗情画意的方式来突破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贯穿着立足文本思考质疑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理解“鸟的天堂”特点的基础上,读中思考,品悟结合,突破学习的浅层目标,进入文本内涵的深层理解,在阅读思考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美的欣赏。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