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利用“阅读链接”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21-09-29施拥军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8期
关键词:阅读链接表达方法文化内涵

施拥军

[摘 要]统编教材在中高年级的部分课文后面,设置了“阅读链接”栏目。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依据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结合选编课文的特点,有效利用“阅读链接”,从文本的表达方法、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三方面引导学生学习,才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语言、思维和审美等能力的发展,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阅读链接;表达方法;思想情感;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2-0038-02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统编语文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在部分课文的后面编排了“阅读链接”栏目。这些“阅读链接”,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资源。如何立足课文,有效利用“阅读链接”,便显得至关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围绕“阅读链接”,从文本的表达方法、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三方面来谈谈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基于文本表达方法,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借助“阅读链接”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表达方法进行学习与运用,这样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升。

如,丰子恺老先生的《白鹅》一文,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与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猫》一样,都运用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写出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而这篇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编排了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一文,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透露出对白公鹅满心的喜爱。

考虑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基于这两篇同样是写鹅的课文,都用到了相同的表达方法,在学完《白鹅》一文后,拓展阅读《白公鹅》这一“阅读链接”时,笔者引导学生重点比较这两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此时,学生已经从《白鹅》这一课的学习中,了解了作者虽然口口声声说“鹅老爷”的“架子十足”,但言语间流露出对鹅无比的亲昵。学生习得了这种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在阅读《白公鹅》中进行运用。学生很容易就能从《白公鹅》的文本中找到“我们为这片水面打了好长时间的官司,它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这样一些明贬实褒的句子。在如此读读比比、一学一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无独有偶,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马克·吐温的《威尼斯的小艇》这篇精读课文的后面,教材也编排了同样写威尼斯的“阅读链接”——朱自清《威尼斯》和乔治·桑《威尼斯之夜》的片段。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基于这三位作家都运用了静态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方法,在学完這篇精读课文后,笔者让学生立足这一表达方法,快速浏览“阅读链接”的两个片段,借助表格,找出文本中的静态和动态描写的词句。

如果教学止步于此,还不足以让学生体会到这一表达方法的效果,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也仅仅停留在表层上。为此,笔者继续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表格中的静态和动态描写的词句,说说有什么发现。在读一读、比一比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慢慢地体会出这些词句分别写出了作者对威尼斯的独特感受。这样,学生建构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基于文本表达方法的对比阅读中,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二、基于文本思想情感,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借助课文与“阅读链接”在思想情感上的勾连点来进行阅读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桂花雨》一文,是离开家乡多年且一直没回到故乡的琦君写的一篇思乡怀旧之作。作者想借助桂花这一具体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思念,对童年生活怀念的感情,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在还没有学习《桂花雨》一课前,笔者将课后的“阅读链接”——琦君《留予他年说梦痕(节选)》,作为学习课文的导读进行了教学。

在学生读完本课的“阅读链接”后,笔者乘机问学生:“离开故乡多年的琦君到底忘不掉什么?”基于文本,学生很容易发现:琦君忘不掉故乡、亲人和童年。于是,笔者话锋一转,追问道:“那在《桂花雨》这课中,你能读出作者琦君这一思乡思亲和怀念童年的感情吗?”在细细品读课文后,学生发现文中有很多处都能表达出作者的这一情感。在引导学生抓住词句汇报交流后,笔者进一步追问:“你们再仔细读一读刚才交流的这些词句,发现了什么?”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词句都离不开桂花,都是借助桂花来抒发作者感情的。如此看来,基于文本的思想情感,利用作家的不同作品,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体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

紧扣作家的不同作品来进行导读,可以让学生体会感情;利用作家同一作品的不同内容进行深读,能升华学生的感情。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祖父的园子》一文,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在这篇课文后面编排的“阅读链接”,就是《呼兰河传》这本书的结尾部分。

如果基于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来进行《祖父的园子》这一单篇课文的教学,也能引导学生从园子里的景物和“我”与祖父在园中的活动这两个方面,体会出“我”对祖父的依恋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可对文本的审美与鉴赏,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单篇课文的教学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从整本书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单篇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就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悟与思考。

带着这份阅读期待,笔者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学生这才发现整本书的结尾部分全无快乐和自由之意,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只有淡淡的忧伤。此时,让学生带着这份不一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描写园子中的景物和活动仅仅是为了表达那份快乐与依恋的感情吗?”此时,学生中有了异样的声音,他们对文本进行了创造性的阅读,体会到了快乐于园中各种美好事物的同时,也交织着“我”的伤感之意,这样升华了对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认识。由此看来,立足于“阅读链接”,在体会文本思想感情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审美乐趣,而且还获得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文本文化内涵,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基于文本文化内涵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學生吸收并继承优秀文化,理解并尊重多样文化,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红楼春趣》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等大观园里的青年男女一起放风筝的故事。教学本篇课文,除了要完成本单元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之外,还要基于文本特点,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放风筝是放晦气”这一文化内涵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说略读课文的学习,对文化内涵的渗透还只是蜻蜓点水,那本篇课文后面编排的“阅读链接”——林庚的《风筝》片段,就可以借助写同一件事——放风筝,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到感受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快速浏览“阅读链接”的内容后,学生知道文章主要写北平放风筝的习俗,写出了作者对风筝的喜爱之情。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找一找:“此文和课文在内容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学生很容易找出两个文本中的一致看法——“放风筝是放晦气。”笔者进而引导学生梳理这一民俗的时间跨度——从清朝到旧时北平,同时联系学生放风筝的经历,再补充阅读一些放风筝的古诗词,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它的悠久历史。这样,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优秀文化的吸收与传承很重要,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也很重要。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清晰地展示了老北京春节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而对这样一个最为热闹的传统节日,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与尊重多元文化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为此,教材在这篇精读课文后面编排了斯妤的《除夕》一文的片段。这个片段围绕“围炉”之日,描写了闽南地区擦洗各种物件、蒸年糕和做五香肠等习俗,呈现了南方部分地区人们过年的情景。这与老北京春节的习俗迥然不同。基于文本对相同传统节日中不同习俗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不同的地方,人们过春节的习俗有什么异同?我们现在过春节与以前相比有变化吗?”只有通过对相同节日不同地域、民族和时代的比较,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现文本与文本、学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才能使学生领悟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这样,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依据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密切结合课文特点,有效利用“阅读链接”,基于文本的表达方法、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三方面引导学生学习,才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语言、思维和审美等能力的发展,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阅读链接表达方法文化内涵
如果艺术有一万种表达方法
恰当运用阅读链接,引阅读走向更深处
一粒沙里看世界
巧用“阅读链接”的策略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英语中序数词的表达方法
人肠系膜血管平滑肌细胞BKCa 通道在HEK293 细胞上的表达方法研究
表达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