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特征 发掘价值 凸显重点

2021-09-29俞秀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8期
关键词:童话故事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俞秀美

[摘 要]统编教材在中低年级选编了大量的童话类文本。阅读童话可以润泽学生童年,让学生爱上阅读。在童话故事教学中,教师要把握童话类文本的基本特征,注重童话故事教学价值的挖掘,并引导学生读好故事、讲述故事、创编故事,让学生体会童话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具体的语言和重复的结构特点,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此爱上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统编教材;童话故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2-0029-02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童话类文本。这些童话作品语言生动有趣,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深受学生的喜爱。在童话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要从文体特征出发,挖掘童话的教学价值,引领学生亲近童话、感受童话,让学生从小养成爱读童话、讲童话故事的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怎样展开童话类文本的教学呢?

一、把握童话类文本的基本特征

童话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让儿童特别喜欢阅读。教学童话时,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体会童话的特点,让学生养成乐于阅读童话的好习惯。

(一)童话结构反复居多

童话作品中,作者常常用反复性结构形式来展现故事情节。这种反复性结构对学生来说,易懂好记,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言语形式,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小壁虎借尾巴》这篇童话,写了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情景。虽然小壁虎借尾巴的地点与对象不同,但是在每次借尾巴的时候,课文都以“小壁虎爬啊爬,爬到……”“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这样的形式展开的。这样的反复性结构形式符合儿童认知语言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读起来觉得特别有趣,便于他们阅读、记忆与讲述。

(二)童话角色形象多样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童话大多具有拟人化的特点,人物形象多样化。作者常用拟人的表现手法赋予花草鸟兽等以生命,使其会说话,具有人的思想情感,这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更容易被儿童所喜爱与接受。如,《雾在哪里》《雪孩子》这些童话,主人公是自然现象中的雾与雪;《棉花姑娘》《去年的树》《那一定会很好》等童话的主人公是植物;《小马过河》《蜘蛛开店》《大象的耳朵》《青蛙卖泥塘》等,以动物为主人公,这类童话故事最多。作者赋予这些动植物或者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与动作,很容易引起低年级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爱上阅读童话故事。

(三)童话语言生动有趣

童话语言贴近儿童,符合儿童认知事物的特点,读起来生动有趣,让学生爱不释手,这就是童话语言的魅力。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小蜗牛》一课,这样写道:“小蜗牛爬呀,爬呀,爬了好久才回来……哦,已经是夏天了……哦,已经是秋天了……”读这样的故事,不仅让学生对小蜗牛爬得慢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而且这种夸张的方式更是讓学生忍俊不禁,沉浸其中。这种诙谐幽默的语言让学生读起来感到轻松有趣,特别好玩。

二、挖掘童话类文本的教学价值

童话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与教育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教材,对学生进行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发展学生思维,领悟童话意蕴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促进学生对童话的认识,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时,在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提出问题:“读了这篇童话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使学生明白在发布通知的时候要把通知的内容说清楚、说完整。教学二年级下册的《大象的耳朵》这篇童话故事时,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阅读,学生明白:与众不同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坏事,要学会做好自己,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要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可见,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读中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初步的发展。

(二)品味童话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童话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儿童,深受学生喜爱。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中充满趣味性的语言,引领学生感受品味,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感受到童话的魅力。如,《雪孩子》这篇童话故事的开头这样写道:“雪,下个不停,一连下了好几天。”这样的开头是童话文本常用的开头形式,能引起读者深入阅读的兴趣。这就是描述性语言在童话文本中的妙用。除了描述性语言和对话性语言之外,在这篇童话故事中,作者还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如“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来表现雪孩子奋不顾身抢救小白兔的情景。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这些语言引领学生仔细感受品味,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理解感受更加深刻。

(三)培育学生品格,提升学生素养

童话故事充满着真善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有的还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机械地向学生灌输道理,而要鼓励学生在读中感悟,发挥出童话作品的育人价值。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巨人的花园》一课,主要讲了巨人的故事。巨人有一个美丽的花园,当巨人把孩子们拒在花园门外的时候,花园里就只有冬天;当巨人把孩子们请进花园里玩耍的时候,花园里就有春天了,处处春意盎然,充满着生机。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花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使学生明白:能和大家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对童话的教育价值,教师要避免说教式传授的方式,要引导学生自己感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三、凸显童话类文本教学的重点

对童话文本的教学,值得学生学习掌握的内容有很多。教学时,如果面面俱到,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要抓住童话教学的重点,落实语文要素,鼓励学生在读懂童话故事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创编,把童话故事生动形象地讲给别人听,以促进学生内化童话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有些童话文本以描写为主,有些童话文本以对话为主。在教学中,对那些以对话为主的童话故事,教师要以读为主,注重分角色朗读,鼓励学生在读中感悟,使学生感受到童话的精彩。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小马过河》一课,人物角色主要有老马、小马、老牛、松鼠等几个。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对每个角色形象的特点感受更为深刻,教师把分角色朗读作为指导的重点。在读老马说的话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以妈妈的口吻,读出老马对小马的爱;在朗读小马的话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把小马的乖巧懂事读出来;在读老牛的话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模仿长者的口吻,读得深沉;在读小松鼠的话的时候,要读出松鼠的担心、紧张之情。这样,从朗读指导入手,鼓励学生在读中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童话人物的情感,提升了童话故事的教学品质。

(二)搭建支架,讲述故事

在童话文本中,许多课文的后面都提出讲述或复述故事的要求。因此,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童话文本的特点,为学生搭建适切的支架,以降低学生讲述或复述的难度,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青蛙卖泥塘》一课,以青蛙卖泥塘的经历来告诉我们:美好的生活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教学时,在学生熟读童话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讲述故事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的线索,让学生明白青蛙在卖泥塘的时候遇到了谁,他们各自是怎样说的,青蛙又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然后,再讓学生讲述故事。为让学生把故事讲得更为生动形象,在讲到“卖泥塘喽,卖泥塘”这个地方的时候,可引导学生模仿小商贩吆喝的样子,大声地吆喝出来;在讲到老牛、野鸭、小鸟与青蛙说话时,鼓励学生模仿买东西人的样子,用挑剔的语言提出自己对泥塘的看法……这样,鼓励学生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童话故事的内涵,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大胆想象,鼓励创编

儿童天生就喜欢想象与幻想。在童话文本中,有些故事会在中间有留白处,有些故事的结尾会给读者一种意犹未尽之感。这些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蜘蛛开店》一文的结尾这样写:当蜘蛛把招牌换成“袜子编织店”的时候,顾客蜈蚣来了,吓得蜘蛛连忙回到网里去了。那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蜈蚣的袜子,蜘蛛到底编织了吗?蜘蛛的编织店今后还开吗?他在开店的时候还会遇到哪些特别的顾客呢?蜘蛛是怎样做的呢?这些,课文并没有交代。教学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续编后面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童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能把学生引入阅读的大门,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因此,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从童话的文体特征出发,引领学生在读中感受到童话的魅力与价值,并注重对学生讲述童话、创编童话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童话故事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童话阅读
童话故事引入美术教学的策略研究
让童话浸润童心
《七颗钻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