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卧位与头低脚高位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2021-09-29高艳霞孙秀云

河北医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平卧体位医师

刘 淼,高艳霞,孙秀云,王 丹

(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妇产科,辽宁 抚顺 113008)

腹腔镜下行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是近年妇科常用治疗术式,具有诸多优点,如创伤小、恢复快、疤痕小且美观等,也因此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并在各大医院广泛展开[1]。但因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时间相对长且体位的摆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旦摆放体位不当,不仅会对术者的操作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会损伤神经血管等,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影响术后恢复[2]。当下,不少医院或相关医疗单位在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时,对体位摆放不够重视,仍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尤其基层医院或者相关单位,仍旧应用常规传统的头低脚高位方式,利用了重力作用促使盆腔脏器向头部移位进而获取较好的操作术野,但是并发症较多[3]。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管理,改善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减少术后并发症,本研究在腹腔镜下行全子宫切除术中选择平卧位摆放,并以传统头低脚高位作为对照,观察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前瞻性选取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于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86例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治疗的患者,严格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3例,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治疗中采用传统头低脚高位;研究组43例,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治疗中采用平卧位摆放。纳入标准:①完全符合全子宫切除术标准,无禁忌症[7];②术前认知功能无异常;③术前检查无外周血管病史;④体重45~80kg;⑤具有完备的临床资料,无缺失;⑥无不良嗜好,能配合本次研究,依从性高。排除标准:①严重凝血功能异常者;②合并心脑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心脏病等;③严重子宫肌腺病变;④无法配合研究,精神异常者。对照组患者43例,年龄45~57岁,平均年龄(50.54±2.53)岁;体重50g~60kg者27例,61g~80kg者16例;主要疾病类型包括:多发性子宫肌瘤20例,宫颈癌14例,子宫内膜不典型性增生7例,功能性子宫出血2例。研究组患者43例,年龄44~58岁,平均年龄(51.25±2.60)岁;体重50g~60kg者25例,61g~80kg者18例;主要疾病类型包括:多发性子宫肌瘤22例,宫颈癌1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性增生6例,功能性子宫出血3例。两组患者年龄(t=0.142,P>0.05);体重(χ2=0.480,P>0.05);疾病类型(χ2=0.590,P>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本组研究中探讨的内容、方式方法及目的等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并通过[批号:(2020)E123号]。

1.2方法: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常规传统头低脚高位摆放,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于手术床上先取平卧位,顺利建立静脉通道后,常规麻醉操作,再调整托腿架与手术床呈垂直角度,托腿架与托腿板同样垂直,将患者双小腿置于托腿板。确保体位摆放后再予以手术。研究组:于患者行全麻前摆放患者体位,取患者仰卧位,将手术床的床头板取下,固定好托腿架,注意托腿架需要与手术床持平并外展20度左右,在患者清醒状态下嘱患者将腿放于托腿架上,取下搁脚板,确保患者的臀部能够探出手术床7cm左右,腰骶部下可以应用软垫垫高,确保患者平卧位,患者的膝关节以上与腹部基本呈水平位,双腿分开110度,调节到患者感受最为舒适状态再约束固定好下肢,平卧位摆放后直至手术结束。两组患者的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

1.3观察指标:①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舒适程度(依等级分布评价舒适程度):于术后24h,对患者进行访视调查,通过倾听患者的主诉并结合观察,同时听取主管医师的判定结果,对患者的舒适程度进行测评,评估标准:Ⅰ级:患者主诉较为舒适,无不适感等;Ⅱ级:患者主诉感受轻度的酸麻胀痛,但麻木感偶尔出现,酸痛也在患者可承受范围;Ⅲ级:患者主诉感受不适,有明显的酸痛麻木感,感觉不适应;Ⅳ级:患者主诉存在严重的不适感,酸麻感强烈,难以承受。②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相关并发症包含下肢静脉血栓、下肢麻木、下肢疼痛以及腓神经损伤等;③比较患者对体位摆放的满意度:通过自拟调查问卷对满意度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一般满意;<70分为不满意,对体位摆放的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数×100%。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术后舒适程度等级分布情况比较:研究组中,Ⅰ级28例,Ⅱ级8例,Ⅲ级7例,Ⅳ级0例,对照组中,Ⅰ级18例,Ⅱ级8例,Ⅲ级6例,Ⅳ级11例,术后舒适程度等级分布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350,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9,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n(%)

2.3两组患者对体位摆放的总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患者对体位摆放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74,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体位摆放的总满意度n(%)

3 讨 论

当下,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也有所要求,注意术后恢复,疤痕美观等,因此微创手术理念也逐渐开展并被广大医患所接受。在妇科临床手术中,腹腔镜术式被广泛推广[4]。对于妇科手术,有一部分存在特殊性,也因此非常注重患者的体位摆放,正确的体位摆放对于患者术后的恢复极为重要,同时也易于患者接受,减少对术式的抵触情绪。在妇科腹腔镜的手术治疗中,常见摆放体位即截石位,通过良好的体位摆放,方便于术者的操作,术者的视野更加清晰,同时也能够减少术后可能出现的诸多并发症[5]。

常规传统体位摆放,一般为头低脚高位,这种体位摆放造成托腿板的受力点集中于患者的腘窝部位,同时因为重力作用,在多数情况下,容易出现床沿超出了患者的尾骶部,如此体位下,加大了手术操作难度,不利于举宫器摆动子宫,如此造成子宫抬举不够,距离耻骨联合后缘有较大距离进而影响子宫直肠凹区域的相关操作,同时头低脚高的体位下,对于主刀医师的左手有一定的妨碍及影响[6]。此外,在这种体位下,更容易影响患者小腿的血流循环,再者因为在传统头低脚高位的摆放下,膝部约束过于紧凑,而机体腘窝部位由于缺少脂肪以及肌肉组织的保护,进而增加了腘窝部位的长时间受压,在这种情况下也导致小腿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导致血管内膜的损伤进而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等,而腓神经损伤也是常规体位下容易出现的并发症之一[7]。因为在头低脚高体位下,腓神经经腓骨颈从腓骨长肌穿过直至小腿前侧,这一过程中腓骨神经在经过腓骨颈时与皮肤距离较近但又缺少脂肪组织的防护,尤其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感觉障碍较差,对于一些不适状态不够敏感,此时就增加了腓神经损伤的几率。一旦腓神经损伤,患者于术后容易出现下肢外侧皮肤无感觉,甚至出现踝关节内翻等情况,走动时,出现下垂足。

在传统头低脚高位下,还容易造成患者的下肢麻木,因为体位的摆放影响了下肢的静脉血回流,同时在术中操作时,手术医师的手臂会压迫到患者的膝部,在这种长时间的压迫下,也容易增加局部血管内压,进而导致术后下肢麻木发生[8]。头低脚高位还会引发下肢疼痛,这是因为手术时间较长,在重力作用下,患者下肢长时得不到舒缓,进而增加了疼痛发生几率。

本次结果提示,采用头低脚高位的对照组,更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其中下肢麻木、下肢静脉血栓、下肢疼痛以及腓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均高于实施平卧位的研究组,研究组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结果提示,研究组患者的舒适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平卧位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分析原因为:平卧位下,将患者的小腿置于托腿板,患者的大腿、膝关节、身体纵轴角度近乎呈水平,增加了整体的受力面积,减少了足部组织受压,继而提高了患者的舒适程度,同时在平卧位下,手术医师的术野也得到扩展,有利于操作。在这种体位,既满足了患者的需求,同时也符合手术医师的要求。患者能够感受到安全舒适。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因为举宫的操作需要,就避不开腹腔镜下止血、缝合等难度较大的操作,而在平卧位下,患者的臀部能够充分外探,也非常利于举宫器的操作,在举宫过程中不会受到身体摆动的限制,手术医师有着良好的术野,患者的膝关节以上与腹部基本保持于水平位,髋关节的屈曲近乎为0,这就更加便于医师的操作。再者,平卧位下,患者下肢与腹部的水平位也有利于机体下肢静脉血的回流,不会对局部静脉产生压力,从而减少了血栓以及下肢疼痛的发生。同时,平卧位充分利用托腿架,小腿肌肉丰富部位促使腘窝悬空,进而避免对腘窝的压迫,减少了腓神经损伤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使用平卧位摆放患者体位,优于传统的头低脚高位,能够明显减少患者术后的相关并发症,患者的舒适程度显著增加,也提高了患者对体位摆放的满意度,利于手术医师的操作,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这种体位摆放方式有推广价值,也值得深入研究与分析。

猜你喜欢

平卧体位医师
后路全髋置换术后髋关节保护体位影响脱位率吗?一项7项研究6 900例荟萃分析/CROMPTON J,OSAGIE-CLOUARD L,PATEL A//Acta Orthop,2020,91(6):687-692.
中国医师节
平卧菊三七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韩医师的中医缘
中国医师节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平卧位输尿管插管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中应用的护理分析
平卧位下直接前入路及侧卧位下后外入路术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术中术后疗效对比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中国医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