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园”的教学策略
——以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的教学为例
2021-09-29□吴璇
□吴 璇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活动园”栏目,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将其解释为:活动园在活动范围上,既包括班级内的现场活动,也包括家庭或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主体上,既包括小组或全班活动,也包括个体活动;在活动形式上,既包括动手参与性活动,也包括反思交流活动;在活动内容上,既包括经验和思想的分享活动,也包括观点的质疑与辩论活动。可见,活动园内容丰富,有效运用将对课堂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然而,活动园栏目编排分散,分布在每一课的不同板块中。同时,其内在逻辑较为隐蔽,因教材编排存在分散性,每课活动园之间的逻辑关系较难被发现。此外,活动园的时间分散,有些活动需要在课后完成,学生难以百分百达成。
这就需要教师对活动园栏目进行整体设计,将其有效融入教学环节。以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为例,教师立足于校本化、自主化、一体化的思想,利用区域环境构造活动的认知背景,利用主动探究活动促使学习内化,通过课程统整链接日常生活资源三个角度探索小学高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活动园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校本化:利用区域环境,构造活动学习的背景
《道德与法治》贴近生活,但教材在全国通用,学生的文化环境与生活方式却各有特点。因此,教材的应用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对此,教师立足于校本资源,让活动园更接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接地气。
(一)匹配资源,依托校本课程确定活动内容
教材中活动园的设计,由浅入深,呈螺旋上升的态势,其中隐含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旨。例如《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一课的活动园就是从汉字本身出发,逐渐延伸到中国传统文化及道德观念,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备课时,教师从内容、范围、主体、形式几个方面,对整课的“活动园”进行梳理和比较分析,依托本校的校本课程“走读南宋”,以及学校周边的人文、自然景观,构建了活动园的区域课程资源,具体如表1。
表1 《美丽文字民族瑰宝》区域课程资源活动表
(二)重构序列,走读景观唤醒活动认知
在确定活动园的教学目标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重新架构该课的知识序列。所谓的重构知识序列就是指把教材内容转换为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字”“古老而优美的文字”“意蕴隽永的汉字”和“影响深远的汉字”4个活动主题,6个活动园的学习,先向学生展示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发展历程,领略不同时期的汉字风采,再让学生讨论“友”字反映出来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最后提升到让学生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感悟古老的汉字正焕发出新的活力。6个活动园的学习都可以以“课外开展活动,课内汇报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师先利用活动园设计预习作业: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组建小组,在行走中开展活动:A.参观西泠印社,了解古今汉字。B.走读吴山,寻找吴山上的石刻,了解石刻背后的故事。C.走读历史博物馆,探究文物上的古汉字。然后利用活动园开展拓展延伸活动,如走读苏东坡纪念馆,欣赏苏东坡的书法作品,参观杭州孔庙,欣赏碑林等。通过行走的活动,教师对活动园进行了调整、拓展和扩充,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汉字的古老、优美与神奇,由此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活动性与生活性。
(三)链接研学,融通活动增强文化自信
儿童生活的建构不能局限于课堂。学生的生活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将活动园与学校的日常德育研学活动相结合,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如教师将活动六“汉字的故事梗概”与“故事节”相结合,在春、秋季研学时,引导学生关注景点牌匾上的题字,以此让汉字文化深入学生生活的点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与发扬汉字文化。
二、自主化:鼓励主动探究,提高活动学习效率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问题为驱动,开展项目学习,丰富活动园实施的载体,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情境学习:在参观了解中探究
学习动机源于现实环境,学习体验源于真实情境。为此,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情境,体验汉字的奥妙。学生在苏东坡纪念馆,欣赏幅幅书法作品;走进孔庙,徜徉于碑林中……他们用自己的眼睛与心灵感受汉字的古老与神奇,在真实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的动力。
(二)体验参与:在动手实践中探究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课程,道德认识是前提,道德行为的形成则是教学的归宿。活动园的实施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感悟明理。教学本课时,教师在教室布置了书法展,现场请学生动手写甲骨文的“德”“友”等字,掀起了学习的高潮。学生在感受汉字的美的同时,探究笔画背后的故事与深意,感叹中国文化的深远与有趣。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得到了充分激发。
(三)对话交流:在碰撞交流中探究
拓展活动园开展项目学习后,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项目成果展示。期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组员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学生又一次习得与内化的过程。教学活动园6时,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收集、请教他人等方式,收集了关于汉字的故事。小组成员合理分工,课堂上通过故事会的形式开展学习,评出“汉字故事王”。学生在说故事、听故事、评故事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火花,品味汉字文化中蕴藏的品德。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活动体验式学习能够有效弥补常态课堂教学的不足,引领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一体化:实施课程统整,全面推进教学
活动园的设计应具有综合性,能体现学生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整合,真正做到教学、生活、发展三者的有机统一。该内容可以与其他课程进行联结,让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适当的延伸。
(一)抓住重点,系统预习
学生材料的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到活动园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将学生的预习和课前准备纳入整体的教学设计中。由于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少,而活动园栏目又相对分散,如果布置学生准备每个活动园的材料,势必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活动园栏目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到重点,让学生有意识地开展预习,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例如《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中活动园6的“汉字故事会”活动就符合上述特点。该活动要求学生先找到一个“有故事”的古汉字,进行形态部件的解析,解析是一种高阶思维活动,这个要求和活动园1~5的内容对应。而故事梗概的撰写包含“字义解析”和“相关道义”两个部分,学生要查看资料,并进行提炼概括,其中隐含着评价和价值体认。可以说,这也是一种较为综合的高阶思维活动,包含着活动园4、5的内容。因此,教师选择以活动园6为线索,贯穿整课的预习。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份预习单,将学习目标、资源、预习内容和评价结合,让学生把握本课活动园要学什么、怎么学。
(二)整体设计,有效活动
到了课堂教学的实施阶段,教师可以考虑结合相应的课时安排完成活动园的教学。例如本课活动园1~3被安排在第一课时,活动园4~6被安排在第二课时,教师应根据学情进行设计,对教材进行整合。活动园4、5可以整合在一个环节,因为其知识难度和情感价值都在同一个层面——通过对汉字进行由形到义的解析,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
(三)设置量规,推进评价
活动园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与生活能力的提高。为了让活动园的学习更有效,评价和学习活动应该如影随形。教师在进行整体设计时,必须要考虑评价的跟进。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结果性评价的随堂检测和设计过程性评价的评价量规。
预习时,将评价与目标结合,可以让评价的可操作性更强。具体可以以可视化的标准,如打星、评级、赋分等方式,将评价嵌入学习过程。简单明了的评价量规适合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使用,但其区分度相对模糊。因此,教师应设置一份较为详细、区分度较高的分析性评价量规,从而对不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行为或结果进行描述,同时进行相应的等级赋分或系数设定,如表2。
表2 《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活动园分析性评价量规表
需要注意的是,活动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活动计划,让学生来选择活动开展的方式、内容以及小组同伴。同时,活动的过程推进要体现全域育人。活动过程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能力、团队协作水平等因素全方面展现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不仅可以给教师了解学生提供翔实的方向,还为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提供了充分的机会。活动中,要让个体差异融入整体优化过程。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提出积极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